單元參 健全基礎環境
四、防範重大動植物疫病蟲害
(一) 因應非洲豬瘟防疫
自2018年8月3日中國大陸通報非洲豬瘟感染首例以來,2022年止亞洲已有16國發生疫情,「境外阻絕、境內防範」為我國防範本病主軸。境外阻絕部分,本會協同各邊境機關,針對非洲豬瘟等疫病入侵風險較高之管道,如入境旅客、貨物、快遞、郵包、網路電商平臺及漁船等可能管道加強查察及各項宣導工作。境內防範部分,成立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協同各縣市政府,就疫情發生時各項情境進行模擬演練,並建立早期預警措施、畜牧場訪視及防疫宣導、推動家畜健康聲明書、強化屠宰衛生檢查及輔導廚餘養豬場轉型等重要措施。
為於疫情發生時即時監控管制畜牧場豬隻移動,於活豬與豬屠體、內臟及其分切物之運輸車輛強制規定裝置GPS系統並積極辦理查核,即時追蹤活豬與肉品流向。另透過跨部會合作,於2020年2月已建置完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訊系統中化製車GPS相關資訊介接至本會GPS整合資訊平臺,共享化製車GPS資訊資源,完成建構載運「活豬、豬屠體及死豬」之運輸車輛GPS完整監控體系。
(二)清除傳統豬瘟及羊痘
為穩健達成豬瘟撲滅目標,本會於2021年擬訂「豬瘟撲滅及防範重要豬病防檢疫計畫」,採3階段期程執行方式推動。第1階段啟動各項監測機制,包含階段性停打豬瘟疫苗試驗、哨兵豬試驗、化製場斃死豬、屠宰場淘汰母豬、野豬及種公豬精液等監測項目,均未發現豬瘟野外病毒,前開科學證據佐證國內豬瘟發生及傳播之風險極低,並啟動產業風險溝通消弭拔針疑慮,相關工作於2022年辦理完竣;2023年將進入第2階段,分期實施停止施打豬瘟疫苗政策,並規劃自2024年6月起執行第3階段,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豬瘟非疫區」。
為實現撲滅羊痘之目標,並回應養羊產業團體要求,採3階段期程執行方式推動,第1階段(2022年)落實全面防疫訪視、強化主動通報、被動監測、屠宰衛生檢查、環境監控及產業風險溝通;第2階段(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持續疫情監控並全面停止羊痘疫苗注射;第3階段(2023年7月1日起)彙整資料後於2023年10月下旬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自我聲明羊痘非疫區。
(三)加強禽流感防疫
2022年全球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持續嚴峻,禽場案例數達5,600例,感染病毒死亡或遭撲殺禽隻逾1億隻,嚴重衝擊家禽產業經濟。為此本會除年度例行性監測工作外,提前於2022年9月22日起實施野候鳥及家禽強化監測(禽流感好發季節10月至翌年3月止),以利發揮疫病先期預警成效。此外,透過產業團體輔導熱區所屬會員加強場域清潔消毒,並由地方動物防疫機關消毒車輛配合於場域周邊消毒。同時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稽查禽場生物安全措施,不符規定者依法裁處,以促使家禽於飼養期間能符合生物安全條件。透過上述各項措施,我國2022年確診高病原性禽流感禽場案例數計51例,撲殺家禽數約56萬4,000隻,與2015年起歷年案例數相較屬相對低點,且與日本疫情相比,我國疫情相對穩定。
(四) 落實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與防治
辦理水稻稻熱病、東方果實蠅等疫病蟲害監測調查,共計6萬4,494件,依據監測結果發布疫情預警及警報,共計138次;另透過「田邊好幫手APP」系統傳送電子郵件1萬3,516件、簡訊2萬9,350件、傳真8,235件及APP推播140件,提醒農友防範疫病蟲害。
於秋行軍蟲高風險寄主作物產區執行監測調查,依作物生長期或害蟲族群密度發布預警,2022年因應本會擴大種植硬質玉米政策,增設調查點加強監測及預警。另辦理大專業農宣導講習,提升自主管理能力,計辦理97場次、7,301人次參與。
推動農業區荔枝椿象區域整合防治,包括釋放天敵平腹小蜂623萬隻、辦理講習觀摩會54場,並訂定高屏、嘉南、中彰投雲及苗等4區化學共同防治期,共7,234公頃,加強跨縣市合作聯防及相關部會同步推動。2022年整體防控良好,無重大危害,穩定相關作物生產。
(五)嚴防國外重要疫病蟲害入侵
因應國際疫情修訂動植物及其產品輸入檢疫規定,執行輸入植物及其產品檢疫21萬2,000批次;動物輸入及其產品檢疫20萬1,719批次;56組檢疫犬組於邊境偵測查獲違規農畜產品逾7,596件,重量逾11公噸800公斤。
另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嚴峻疫情,授權輸出國植物檢疫機關執行輸出檢疫處理及產地查證,包括土耳其櫻桃、泰國檳榔及山竹,以及澳、紐、智利及南非等國蘋果,並採行輸入檢疫強化措施。2022年下半年疫情平穩且邊境解封後派員就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波蘭、義大利等國蘋果、日本及南韓桃蛀果蛾寄主鮮果實、宏都拉斯甜瓜,赴輸出國執行輸出檢疫處理及產地查證作業,並針對日本執行夏季與冬季產梨接穗、荷蘭穿孔線蟲非疫生產點火鶴花苗、澳大利亞穿孔線蟲非疫生產點胡蘿蔔,以及美國威斯康辛州新鮮西洋參,執行產地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