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單元伍 因應氣候變遷調適及農業淨零排放

一、調蓄及智慧化農業灌溉水資源

氣候變遷影響下,極端乾旱事件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本會針對農業灌溉用水實施各項調適策略,辦理重點如下:

(一)持續輔導農民施設管路灌溉設施

為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及作物產值產量,補助農民施設管路灌溉設施,每人每年補助金額最高可達40萬元,推廣面積2022年計2,439公頃;應用新興科技結合管路灌溉相關技術,建置1處現代化溫室及1處戶外管路智慧灌溉示範場域,辦理實地參訪活動,藉以提升農民施設意願。

(二)加強引水蓄水設施改善及清淤

為強化水資源應用韌性,2022年於雲林濁幹線興建多功能調蓄池及辦理渠道改善,增加蓄水調蓄空間3萬8,000立方公尺;辦理埤塘、水庫清淤工程5件,清淤量計92萬5,400立方公尺;補助農民之調蓄設施容量計7萬8,700立方公尺;提升灌溉調蓄空間共104萬2,100立方公尺。

(三)布建智慧灌溉系統

2022年更新與改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21處,完成智慧灌溉示範場域10處,透過感測器監測氣象水文、土壤含水量等數值,及運用自動化設施精準灌溉,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

二、農作物抗逆境減災及災害情報預警

針對水稻、甘藷、茶、咖啡、梨、龍眼、蓮霧、甘藍、大蒜、青梗白菜等作物之生產,以及柑橘葉蟎、鳳梨嫡粉介殼蟲、亞洲柑橘木蝨、青蔥疫病、落花生果莢黑斑病等作物關鍵病蟲草害防治,建立於高溫、低溫、暖冬、乾旱、強降雨等情境下之調適技術計21項。

在水產養殖生產區增建3處農業氣象站,並持續維運原有59處農業氣象站;因應劇烈氣候,提供6場災害事件預警情資;建置農作物災害早期預警平臺及「氣象&農業防災APP」,提供災前、災中及災後相關防範及應變資訊,並辦理40場農民防災講習。

三、全面推動農業保險

本會自2017年起擴大試辦農、漁、畜產業農業保險,並積極推動完成農業保險法立法,且於該法2021年1月1日施行後,即於同年依法成立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專責農業保險之危險分散與管理機制,及建置農業保險資料庫、辦理農業保險教育推廣與宣導等事項,以利我國農業保險體系健全發展。

為鼓勵農民投保,經本會審查通過並公告之農業保險商品,補助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保險費,縣市政府亦得提供補助;另提供「農業保險貸款」,以協助農漁民取得保險費所需資金,減輕財務負擔,提高投保意願。截至2022年底,農業保險計已開辦27品項、42張保單,開辦以來累計總投保件數36萬7,728件、總投保面積達36萬2,358公頃,總保險金額723億3,139萬元;覆蓋率在2022年水稻收入保險全面納保措施後達51.83%,投保成效逐年增長。

另為保障漁民海上作業財產安全,鼓勵經營總噸位未滿100之動力漁船(筏)所有人參與漁船保險,提供保險費補助,2022年受益漁船(筏)計9,251艘,補助金額為3,901萬5,676元。

配合產業政策需要,近年來陸續推出政策性保險,由農會擔任保險人並協助政府推廣銷售。2022年除精進釋迦保險、擴大香蕉收入保險試辦地區,並持續推動家畜保險外,另配合農糧政策開辦2項新保險,重點說明如下:

(一)水稻收入保險

為配合稻米產業結構調整,2022年開辦水稻收入保險,分為基本型與加強型,「基本型」保險為所有合法種植水稻均可投保,當產量減損達二成時即可獲得每公頃1萬8,000元,保險費由本會全額補助;「加強型」保險提供不申報繳交公糧之農民自由選擇投保,鼓勵農民種植高品質稻米,提升產業競爭力。本項保險獲得農民大力支持,投保件數達25萬7,515件、投保面積超過22萬975公頃,投保率達80.11%。

(二)高粱收入保險

為緩和農業灌溉用水壓力,本會積極輔導農民種植高粱,並為穩定契作農民收入,以臺灣本島7個縣市為試辦地區,自2022年1期作開辦高粱收入保險,2期作再擴大辦理加入金門縣,為第一張雜糧類作物保險,獲得農民大力支持,投保率達95.00%。

四、推動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發展循環農業

依綠色國民所得帳資料,農業廢棄物每年約有500多萬公噸,以就地處理方式,如翻耕掩埋、栽培覆蓋、就地堆肥、薪材燃料、回收等,每年約處理300餘萬公噸。至2022年底為止已輔導設置之利用處理場,包括174個豬糞尿水再利用場、56個堆肥場、8個廢菇包處理場、稻殼集貨加工室及牡蠣殼再利用場各1處,處理農業剩餘資源約200萬公噸/年。2022年新增設置之剩餘資源利用處理案場,包括豬糞尿水10個再利用場、2個堆肥場;以及4個林木剩餘資源再利用場、1個文蛤殼利用案場之規劃與建置。

農業剩餘資源過去大都是以自然方式,或經集中處理方式將這些生物性資源回歸大自然,加以循環利用,可更助於減少國家整體碳排放,如生物質材料可燃燒產生能源,生物性聚合物(如纖維素)可經材料化改質,替代目前由石化原料所生產的塑膠等,除由本會持續輔導設置再利用處理場,亦可結合企業ESG等動力擴大推動辦理,將更多資源資源化、能源化與材料化利用,讓農事生產發揮更大效益、產生更大利益。為發展農業剩餘資源多元及跨域之利用模式,本會所屬試驗研究機構已完成示範場域12場,推動與規劃中尚有34場,每年約可利用農業剩餘資源30.6萬公噸。

五、增進農業部門碳匯效益

「光合作用」是大自然精心設計的碳捕捉機制,農業碳匯將是達成我國淨零排放目標之重點貢獻項目,我國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中本會主責「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訂定2040年增加農業碳匯1,000萬公噸目標,推動森林、土壤及海洋三大碳匯來源,其中森林部分,透過新植造林增加森林面積,外來種改正造林、復育劣化林地,更新老化竹林等方式,提高森林碳匯能力,並強化國產木竹材供應鏈及推動全材利用;土壤部分則透過推廣具負碳功能作物品種,藉由免耕、低耕犁或草生栽培,施用土壤微生物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並建立量測方法學,建置土壤碳儲潛力分區圖;海洋部分,將優先完善基礎資料,包含調查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及養殖漁業碳匯能力,發展複合式碳中和養殖模式,並強化具碳匯效益海域及濕地之保育管理,以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環境,有效協助國家淨零排放政策。

六、發展農業綠能

配合國家再生能源政策,農業綠能發展在不影響農漁民權益、生態環境及農漁業發展前提下,以「農業為本、綠能加值」為主軸,優先推動農業設施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再逐步發展地面型漁電共生,2022年推動重要措施如下:

  • 農業設施屋頂設置太陽光電
    修正「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增列畜牧設施附屬綠能設施者,該畜牧設施最大興建面積得增加30%,全國畜牧設施已附屬設置綠能設施之覆蓋率超過20%,總設置量達1.40GW。積極盤點批發市場、公糧倉庫、農會及合作社場之建物等,農糧製儲銷設施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總設置量達0.35GW。本會自2021年3月起推動百億農業綠能貸款專案,提供農漁業及業者設置再生能源設施(備)與農業經營相結合之生產模式所需資金,累計核准貸款298件、 核貸金額58億1,000萬元。
  • 持續擴大公告漁電共生專區
    2021年至2022年公告優先區6,639公頃、關注減緩區8,915公頃,加計2020公告先行區4,702公頃及已核准7件嘉義縣、臺南市漁電共生專案計畫649公頃(464MW), 累計2萬905公頃。為協助漁電共生推動,對於所需之共同升壓站及儲能設備用地位於養殖漁業生產區者,修正「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得申請變更使用。
  • 農業水域結合綠能
    農業水域光電累計完成設置82場,裝置容量145.67MW;並建置8座小(微)水力發電廠(站)裝置容量28.1MW,有效善用農業水資源配合綠能發展。

七、推動農業碳權及農業場域ESG專案

農業為碳排量低、負碳潛力貢獻高的產業,本會積極研議可將該等貢獻具體轉化為收益之作法。針對國內現行2套與碳權抵換相關的機制,就其中「溫室氣體抵換專案」,進行方法學缺口盤點並投入資源以臻完善,又規劃透過成立專屬輔導團隊、輔導農業領域團體成為本土查驗機構等多管齊下方式進行推動;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審查開發行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處理原則」,與環境保護署合作,將多項農業可操作之項目入法,包含電動農機、粗糠爐、節能水車及漁船LED集魚燈等,未來農民配合淨零轉型採取的減碳作為將可獲得實質經濟收益。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綠色金融與投資漸成主流,無論是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或跨國企業都開始擴大對永續經營相關指標進行要求。ESG係指環境、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為評估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農業操作立基於自然環境之中,可協助提供ESG需求場域。本會主動徵詢企業參與意願,並規劃提出涵蓋淨零永續、生態保育、暖心農村三大領域9項類別的農業永續ESG專案,將揭示及媒合企業投入資源推動,同時也歡迎企業自行提案創造更多合作可能,期透過公私協力,共創雙贏互利。

  • 回上一頁
  • 112-08-25: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