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養豬場轉型升級 建構產業形象

  我國養豬產業面臨貿易自由化、嚴重動物新興疫情、基礎勞動力短缺、環境氣候變遷、環境保護壓力及食品安全等諸多挑戰,自110年起穩健推動「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之4年期計畫,其中因應傳統豬舍老舊、環境永續友善、生產效能提升及翻轉社會認同等,結合多元領域與資源,透過策略性組建養豬專業輔導團隊,推動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促進養豬場現代化、自動化及精準化,有效改善生產環境、提升產業體質及永續競爭力,確保農民收益,打造強本革新的養豬產業。

客製化輔導養豬場轉型升級

  由專家技術輔導團隊就養豬場實務情形進行客製化輔導,補助項目包括導入新式整合型豬舍(如高床畜舍、密閉畜舍)、高效廢水處理(含除臭)系統、資源多元再利用(含化製處理)設施及省工自動化設備等,110-113年累計補助達2,165場(占全國豬場38%),補助約47.9億元,帶動豬農跟進參與轉型升級之意願,同步透過輔導團隊進行養豬場生產效率之改善追蹤,提供相關精準數據管理訓練,重要經營績效項目均有成長,獲得養豬農民之正面回饋。

提升養豬場飼養規模及專業分工經營

  近年藉輔導養豬場設置新式設施設備,養豬場平均飼養規模已由107年之773頭,持續增至113年之940頭,1,000頭以上豬場占比更提高至27.5%,飼養頭數占比達72%;請專家學者團隊推行異地批次分齡飼養模式,傳統一貫場頭數占比降至57%,母豬場及肉豬場合計頭數逐年提高至43%。產業朝大型化、規模經濟及批次飼養等專業經營型態發展。

擴大推動養豬場落實節水減廢

  110-113年建置1,265棟節水型高床豬舍,累計年節水量達159.3萬公噸,約為555萬國人的每日用水量,有助於維護水資源;另同步輔導2,073場養豬場進行廢水設施總體檢與設備更新,包括增修厭氧發酵槽、廢水處理系統優化及污泥處理設施升級等,有效改善廢水處理效能,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並達到節水省工之目標。

積極強化養豬場資源多元再利用

  養豬場沼氣為廢水處理過程所產生之副產物,除持續輔導養豬場沼氣發電外,107年起亦併同輔導如仔豬保溫等其他形式的沼氣再利用,透過專業技術服務團隊依豬場實際需求,提供客製化技術之規劃諮詢服務。截至113年12月底止累計投入豬隻總頭數達281萬頭(設置沼氣利用設備1,083場、沼氣發電174場),減少8.4萬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29.6萬台機車年碳排量或218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納量,跟上全球淨零排放政策的腳步。
與環境部共同推動畜牧糞尿水資源化利用,截至113年12月底止,全國累計投入糞尿水資源化再利用達4,315場,年核准施灌量達1,196萬公噸,施灌農地面積約5,232公頃,相當於減少施用546.2萬包台肥5號複合肥料,全國畜牧場節省約7,718萬元水污費,發揮還肥於田之實質效益。
輔導養豬場將富含多元菌相的養豬場污泥供應工業廢水處理,110年至113年12月底之植種污泥再利用量累計達6.7萬噸,除持續提供石化業、光電業、染整業及工業區廢水處理廠外,亦橫跨晶圓製造業及樹脂綜合廢水處理廠,持續拓展多元工業場域、加速污泥再利用量能,達成跨域合作與農工雙贏目標。

養豬場形象持續蛻變提升國人認同感

  持續以養豬場轉型升級成果為基盤,透過多元管道及方式,包括講座類的在地座談會及問答互動活動,意見領袖人物深訪,以及互動體驗類的養豬場實地探索、工作體驗及養豬場資源化利用介紹,甚至加入親子藝文類的創意舞台劇或繪本故事表演等活動,讓民眾深入淺出地對養豬產業更加瞭解,讓養豬場的轉型改變與社會價值被國人親眼所見,提高國人對養豬的認同與支持,逐步翻轉養豬業既有傳統印象,從鄰避設施變成受歡迎的迎臂設施,維繫臺灣豬肉自給率,共創臺灣養豬產業新扉頁。

  • 發布日期:114-03-25
  • 發布單位:農業部(畜牧司)
  • 回上一頁
  • 114-03-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