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3月(第105期)
國際稻米市場動態與價格分析
我國加入WTO後,以農業所受之衝擊最受矚目,其中尤以稻米產業為甚,包括高達30-40萬公頃的水稻田與30萬稻農的權益倍受關注。開放稻米進口直接關係業界產銷的切身利益重新分配問題,因此,農民、潛在進口商、政府與國外供應商均注視著這個進口門戶洞開後的可能變化。
本文主要依據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美國農業部網站發布之RICE MARKET NEWS 周刊資料,以及參酌200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發布之RICE MARKET MONITOR 期刊等整理編譯綜合分析而成,希望由時間動態過程的歷史軌跡展現市場價格、數量、關聯因子、風險等之脈動與面貌。
全文架構主要分為生產與消費、貿易、動態、價格、結語等五方面,以提供判讀各種預測與實際之即期產業資訊的基本資料及決策之參考。
一、國際稻米生產與消費
(一)全球生產與消費之預測與實際
1998/1999年期全球稻米產量384百萬公噸,1999/2000年期全球稻米(白米,稻穀碾至白米之折算率為72﹪)生產量,按1999年8、9月與10-11月份之RICE MARKET NEWS預測分別為391.2、392、393.5百萬公噸,其中主要預估增產地區為印度、越南、台灣、與賴比瑞亞等地。2000年之全球稻榖生產量,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之2000年5月份及10月份RICE MARKET MONITOR預測分別約為590、594百萬公噸,較1999年實際產量599.9百萬公噸減少約6-10百萬公噸。實際上1999年中國、印度、越南、泰國、美國生產實績分別為199.5、133、32、23.3、9.5百萬公噸。
1999年8、9月份與10-11月份RICE MARKET NEWS分別預測1999/2000年期全球消費量預估為393.5、393.6、394.6百萬公噸,期末存貨預估為48.1、50.5、51百萬公噸。全球存貨與消費之比率預估分別為12.2﹪、12.8﹪、12.96﹪。2000年10月份RICE MARKET MONITOR表示 1999年及2000年底全球存貨分別為57及62百萬公噸,並預估2001年底庫存將因生產量低於消費量而下降。
(二)美國的稻米生產與比較
美國1999年稻米總產量為6.84百萬公噸,約為台灣年產量的5-6倍,產區中以阿肯色州約佔46﹪為最大,其次為生產並出口短粒米之加州(約20%)與路易斯安那州(約15﹪)。總產量比1998年較增產13﹪,其中增產原因來自面積增加部分為8個百分點,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部分為5個百分點。依據農部經濟研究署(ERS)分析增產之原因描述如下:雖然近二年稻米價格呈緩慢下跌趨勢,但是,在南部主要的輪作作物—黃豆價格快速下跌,使農民選擇相對有利的水稻種植,除德州外各州均擴增種植面積,特別在阿肯色州、密蘇里州創新種植面積紀錄,而密西西比州則接近最高紀錄。2000年10月份RICE MARKET MONITOR 估算2000年稻穀產量為8.7百萬公噸。產量較去年少是農民因為榖價低迷而將土地轉作(面積約20萬公頃)其他較有利的作物所致。
單位面積產量方面,美國1998(1999)年每公頃稻穀平均產量為6,341(6,650)公斤,與1998年台灣每公頃平均產量5,198公斤比較,每公頃年產出高出台灣1,143公斤。
就稻種別而言,美國1998(1999)年長、中、短粒米佔生產量比例分別為75.31﹪、23.64﹪、1.05﹪(71.8﹪、26.42﹪、1.78﹪),顯示1999年較1998年減少長粒米生產而增加短、中粒米之生產。台灣1998年梗稻、秈稻、糯稻之生產比例為87.59﹪、8.01﹪、4.40﹪,其稻種別與美國不同。
二、國際稻米貿易預測與實績
2000年5月份RICE MARKET MONITOR 統計,1998年全球稻米貿易量為27.6百萬公噸。1999年8、9與10月份之RICE MARKET NEWS分別預測同年全球稻米貿易數量為22.7、 23、 23.2百萬公噸,貿易量較1998年減少之主要原因係考慮進口國如印尼等受金融風暴波及與國際美元走強影響,本國貨幣大幅貶值使得稻米購買能力降低所致。其中美國、泰國、越南、印度、中國大陸估計全年出口量各為3.85、 5.7、 3.7、 2.75、 2百萬公噸,當中以美國出口量占該國生產量之56.11%為最高(其中約1成為糧援輸出),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生產國家。但2000年5月份RICE MARKET MONITOR 統計1999年全球稻米貿易實績為25.1百萬公噸,比RICE MARKET NEWS 原先之預測高。
1999年10月份RICE MARKET NEWS 指出,2000年賴比瑞亞因預估國內增產可彌補其原進口量0.02百萬公噸而無需進口稻米。1999年越南因稻米豐收與航運容量增大因素,將使出口增加0.3百萬公噸,預估出口量因此可達到4百萬公噸,但2000年5月份RICE MARKET MONITOR 統計1999年越南實際出口量達4.6百萬公噸。泰國同年實際出口數量達6.7百萬公噸,全年出口量創歷年新高紀錄,為世界第一,是美國稻米出口主要競爭對手,比上一年多出口0.3百萬公噸。
2000年5、10月份RICE MARKET MONITOR均預測2000年全球稻米(白米等量)貿易量為22.4百萬公噸,較1999年減少2.7百萬公噸,主要原因係部分進口國如印尼、孟加拉等因國內生產復甦而減少進口影響所致。出口部分,泰國、越南、美國、中國等估計各約6、 4、 3、 2.6百萬公噸;進口部分,印尼、伊朗、孟加拉估計各約2.3、 1.1、 0.7百萬公噸。
三、市場動態
依據RICE MARKET NEWS 之市場動態報導,按照國別與月份順序摘述如表:
(一)美國部分(單期作,主要種植、收穫期間分別約為4-6月、8-10月)
1999年8月 存貨增加至2百萬公噸,是近13年之最高量,造成價格逐漸下跌,但有利美國分食泰國之中東及非洲市場。
1999年11月 月初,碾米廠容量之使用率已達飽和,連帶使出口價格微幅上揚。
1999年12月 價格缺乏支撐。中旬,本年出口計畫大部份均已執行完畢,除提供出口至歐盟之配額外,並無新交易計畫。須待至年假結束後才會恢復活絡。
2000年1月 本月,因供應量充足,相對於微弱的需求且碾製產能充裕,價格進一步下跌,但預熟米產能吃緊。
2000年2月 雖然一般糙米訂單足以維持連續四個星期的產能,但供應商為後續的訂單著想,訂出吸引海外傳統老顧客的策略,將一般糙米價格微降。
2000年3月 月初,農民已將手中稻穀出清。拉丁美洲進入收穫期,價格看跌。中旬,買賣雙方認知差距太大無法成交。而本月許多稻米生產州正忍受乾旱之苦。
2000年4月 月初,一般糙米與預熟米之價差每公噸最高達133美元,價差太高已經傷害到美國預熟糙米對歐盟的出口量,因為這促使歐盟以進口美國稻穀自行加工方式替代直接進口預熟米。中旬,德州、路易斯安那州進入新種植期。
2000年5月 上旬,稻作及玉米仍在種植中,農民忙於種植新一期的稻穀,因此稻穀市場沒有交易,致中旬碾米業者產能使用率僅約為50﹪。
2000年6月 月初,市場疲弱導致出口價格下跌。中旬,碾米業者大會於6月13-16日在夏威夷舉行,碾米公司作出掌握新商機的結論。
2000年7月 月初,德州與路易斯安那州之新期作稻作有45﹪已抽穗。上旬,舊期作稻穀之供應量非常少,要找到好品質稻穀來碾製尤其困難,而導致白米、糙米出口價格上揚。下旬,預期新期作稻米之質量均佳。在天氣良好情況下正進行收割。預熟糙米與糙米之價差,上旬為每公噸108.2美元,下旬則降至71.7美元。
2000年8月 上旬,路易斯安那州、德州共85﹪已成熟,正以穩定步調進行收割。價格將因新米上市供過於求而下跌。下旬,出口價格走弱,其中預熟米跌最多,與糙米之價差已跌至每公噸44.15美元正常水準。回顧本年初受產能限制,該價差曾高達此時的3倍之多,隨後價格即一路回軟。
2000年9月 本月,稻穀收割中,一些市場交易者(operator)擔心發生暫時性的供不應求的失衡現象。中旬,美國農部發布存貨減少的預測,使價格連續二週走強,但隨後又走軟。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流域發生持續性乾旱與炎熱的天氣,對生產不利。下旬,正執行各種糧食援助計畫,持續裝運出口,有支撐出口價格的作用。菲律賓採購0.11百萬公噸等大型合約,而使碾米產能滿檔。
2000年10月 糧援出口,對長粒白米價格有明顯拉抬作用。加州正進行收割,單位產量良好。南部收割接近完成階段。芝加哥期貨市場,因全世界許多地區發生創紀錄的災害,如東南亞大水災等,使報價持穩。
(二)泰國部分(雙期作,每年主要種植期間約為5-8月與1-3月、主要收穫期間約為9-12月與4-7月)
1999年8月 價格最近有逐漸走強趨勢,使得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有減弱的現象。
1999年9月 預熟米價格具有抗跌性。
1999年10月 一般米(不含香米及預熟米)本月價格受泰銖對美元升值與連月豪雨阻礙運輸而延後新期米上市等因素而走強。月底,主要出口至日本(主要為白米100/B級、大碎粒A1/SUP級)。
1999年11月 月初,香米因新期米上市及缺乏大盤買氣,因此出口價格大幅下跌,市場預期可望持續下跌至較低合理水準。中旬,主要出口至伊朗及印尼。下旬,一般米部分,雖然氣候已經改善,但是泰銖貨幣升值仍使得價格上揚。
1999年12月 本月受年終假期影響缺乏買氣,出口報價隨幣值波動而變動。至於國內價格部分呈現較為穩定狀態。
2000年1月 與伊朗簽署政府對政府採購合約,數量為30萬公噸(規格為TWR 100﹪)白米,價格每公噸225美元,價款以2年期年利率2.5﹪貸款方式支付,交貨期間為2000年1-5月。(本合約價格相對於同規格之一般出口價格240-250美元,每公噸便宜約20美元)。月中,本合約已進入實質採購階段。
2000年2月 月初,中國農曆新年,帶來中國大陸、香港等地區買氣,惟新加坡呈現買氣停滯狀態。月中,大部分等級之稻米價格微升,是因為大量裝運出口所致。
2000年3月 月初,香米價格微跌,是因為世界需求持續疲弱所致。月中,需求疲弱及鄰國的激烈競爭使價格持續低迷。
2000年4月 需求低迷及鄰國越南、巴基斯坦及最近新加入的中國等之激烈競爭使價格持續下跌,但仍難吸引足夠的買氣,因為與越南等競爭國家之出口價格比起來仍高出很多。但市場期望政府能出面用收購等方式使價格止跌。
2000年5月 出口商理解到唯有進一步降價到能有效縮減與越南米價差的程度,才足以與之競爭並達成2000年第2季出口目標。泰國東部訂價人員聯合起來,共同討論價格支持方案,商議的效果事後證明並不顯著。
2000年6月 買氣低迷,但傳統客戶對高級米-預熟米及香米等保持高度興趣使價格尚能維持。大型合約已執行完畢,市場可以一片死寂來形容。
2000年7月 出口中東及非洲之交易裝船運送,給國內價格帶來稍微支撐作用。
2000年8月 低級米與碎米價格稍微走強,係因業者將碎米混入含碎率25﹪白米之需求所致。碾米商延後原訂的香米碾製計劃,使市場香米的可供應量較原先市場預期的數量多出許多,致發生供需失衡而跌價。
2000年9月 市場盛傳私人部門出口商握有出口至北韓0.3百萬公噸白米(含碎率5﹪)的生意,每公噸FOB價格在183-185美元之間。下旬,大雨傷害北部與東北部大面積稻田,使國內價格上漲。各類食米有大批裝運出口的支撐,雖然國際需求弱,但價格仍微揚。
2000年10月 市場已確認獲得日本0.035百萬公噸的訂單。出口因北韓的訂單與第四季出口至伊朗的實績而明顯改善。又出口商希望搭亞洲水災的便車,計畫出口稻米至越南、柬埔寨等受災嚴重的傳統稻米出口國。雖如此,政府為支撐米價仍聲言自11月起至明年10月止,要購入3.5百萬公噸的稻米。
(三)歐盟部分(每年主要種植、收穫期間分別約為5-6、9-10月)
1999年10月 農民因為惜售,使得價格穩固。
1999年11月 因為執委會決定增加出口補貼,使得一般米出口價格微揚,東歐市場是最有利之出口市場。
1999年12月 本月11日委員會公佈1999年2624號准許增加自其他地區(OCT)進口11,049公噸糙米,累計全年自OCT進口35,000公噸免關稅稻米。本月價格無變動,此一現象將持續至年假結束後才會改變。
2000年1月 開市緩慢,但市場已漸漸甦醒。
2000年2月 月初,開始公布新的出口補貼值。月中,市場並沒有大量交易活動,價格維持穩定。
2000年3月 月初,市場維持低度水準。進口美國預熟米數量連續數個月遞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進口美國稻穀至西班牙及義大利加工成預熟米後再銷售,以因應美國碾米產能吃緊而造成加工成本太高的情形。上旬,碾米廠商對投標購買4月進口配額表現興趣,未來進口售價預期將視歐元對美元匯率變化而定。
2000年4月 4月1日至7月31日是執委會介入干預的期間。至10日止累計庫存公糧0.5百萬公噸。義大利決定提撥一部份庫存量充當糧食援助給開發中國家。執委會為了刺激出口以因應新的情勢,調高出口補貼標準,來增加對第三世界國家之出口量。月中,增加出口補貼使國內價格揚升。但預熟米價格上升,則是因為南歐產能已滿載,並進一步導致預熟米與一般米價差擴大。
2000年5月 5月4日、11日分別發出2,296、10,752公噸出口簽證,每公噸出口補貼分別為150-280、165-286歐元不等。境內價格走強,但距干預水準尚有5﹪。
2000年6月 義大利大部分的稻穀,已漸漸由農民手中轉移到干預庫存。歐盟執委會採取提案,針對共同市場組織中稻米市場部分進行改革。此方案(proposal)是增加對地給付來救助稻農而非採取干預市場方式,全案預訂以2001年7月起1年為執行期間,期能發揮力量進行改革。這項改革在市場傳聞已久,因此發布時並未造成市場驚訝。本月29日穀物管理委員會通過6千多公噸的出口簽證,每公噸最高出口補貼額在135-290歐元之間。
2000年7月 取消價格干預的新稻米政策,將改變2001/2002年期的稻米市場,預期將對米價造成衝擊。本月關稅配額之進口量公布於官方期刊,進口包含糙米與白米。
2000年8月 本月的天氣狀況對稻米品質最具關鍵性影響力。市場要等本月的放假季節結束才會恢復,如義大利要到8月15日以後才能恢復。
2000年9月 義大利稻米剛開始零星收割,且部分地區收割受到延遲,因此市場價格尚未對新期米有所反映。
2000年10月 農民聲明圓(短)粒與中粒米單位產量較1999年低,表示將調高榖價。義大利生產圓(短)粒米與秈稻的波谷(Po Valley)受嚴重水患,一些碾米設備也泡湯了,稻穀收成率估算只有20﹪。
四、國際稻米價格
國際稻米交易以美元報價,雖然價格是由總體供需決定,但也不能忽視因種類、等級、口味的不同,造成消費者偏好差異並形成市場區隔與價格差異的狀況。值此,整體價格趨勢與不同種類稻米價格水準是值得探究的課題。以下選取糧農組織與美國農部之價格指數與三種稻米價格,分別以長、短期觀點來說明國際稻米價格的特性。
(一)價格指數(1982-1984為基期=100)
與基期比較,1991-1999年平均價格指數介於100-136之間,高、低品質米部分之價格指數分別介於102-136與92-146之間,顯示高級米價格相對較為穩定,指數波動幅度為34,低於低品質米之54。
1997年3月至2000年9月之月平均價格指數介於94-132之間,高、低品質米部分之價格指數分別介於96-134與85-137之間,本期間高、低品質米指數波動幅度分別為38與52。
(二)價格水準
1998年8月-2000年12月美國加州米與泰國的香米、泰國不含碎粒B級全白米之月平均價格分別介於355-552與397-546、185-340美元。
(三)價格分析
由於國際稻米市場為一生產量遠大於貿易量的淺盤市場(thin market),由統計可以發現,稻米價格變動幅度不僅大而且快速,這對於進出口國家與貿易商及相關業者等都是很大的風險,其間牽涉到主要進出口國家受天候與季節性因素造成生產、需求量波動,以及幣值相對於美元升值或貶值與政府產業政策等均是翻動價格的重要推手。
五、結語
市場由供需雙方共同建構而成,價格與天候是影響生產的主要因素;人口、所得及季節等則是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
由於國際稻米交易以白米與糙米為主,因此,在貿易價格形成之動態過程裡面,碾米業者位居關鍵地位,是供需資訊的匯集點與價格形成者,也是市場多空走向的樞紐。另外,出口過程中,當貨船實際進行裝運時亦常產生激勵市場的作用。也就是說,碾米業者的產能使用率、接單與排程,及對短、中、長期的多空走向看法,還有港口實際裝運出口情形等,往往成為整個市場的看盤重點。
未來我國開放稻米進口,不論是產業界或政府均將進一步切身感受國際稻米市場動態的波動過程與風險,實應充分掌握市場資訊,以期能夠心中有譜,手裡有妙計,從容掌握商情與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