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2月(第104期)
赴海地農業考察心得與感想
壹、前言
海地共和國蒲雷華總統於上(89)年10月中旬間應我政府邀請訪華,曾蒞臨本會拜會,由本人親自接見並簡報我國農業發展現況,會後並安排參訪我國蔬果、花卉、水稻產銷、水利建設與試驗研究單位,對我國農業建設之發展留下深刻印象,參訪期間曾請我政府派遣水利、水產養殖及果樹專家赴海地考察農業並提供建言。蒲雷華總統返國後,旋即正式來函邀請本人率團於渠卸任前往訪。
為彰顯中海兩國長久以來建立的深厚邦誼,本人很高興亦很榮幸應邀在本(90)年元月6日至14日間,率領我國的農業專家訪問團一行7人到海地訪問,同行的有本會國際合作處王處長明來、漁業署石副組長聖龍、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果樹系王主任德男、七星水利會郭組長勝豐、國合處張科長淑賢及李科員瓊妮等。訪問團此行深受海國重視及禮遇,蒲雷華總統特地抽出一天的時間親自駕車陪同至東北省訪問,並由海國農業部長賽維漢等官員、我駐海地呂大使慶龍、及駐海地農技團徐團長三吉等人全程陪同進行實地考察。期間,曾安排多次媒體訪問,並於考察結束時,安排拜會海地總統當選人亞里斯第德,並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蒲雷華總統並在總統府以晚宴款待,感謝訪問團此行的辛勞。
在3到4天的實地考察當中,由於海國的路況不佳,一路顛跛而行,行車時間一共花了20餘小時,走了近750公里的路程,初步瞭解海地的農業。考察行程自太子港出發,經袋底平原、阿狄波尼平原至海地角,途中參訪了袋底平原的蔬菜與木瓜種植情形、中華民國農技團的阿狄波尼平原水稻栽培與推廣計畫,並參訪海國東北省約3、4萬公頃的自由放牧區。此外,訪問團也參訪了我國政府協助海國在Mamelade所推動的竹工藝訓練及咖啡產銷計畫執行情形,對於海地政府與人民追求農業與經濟發展的殷切期盼與努力,以及海國的農業發展現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同時,也深深感受到我農技團多年來在海地的辛勤耕耘與努力,已贏得海國上下一致的肯定與支持,對鞏固中海兩國邦誼實貢獻良多。本人對於農技團團員及眷屬,能在艱困的工作環境中,努力工作,排除萬難,為國家爭取到誠摯的國際友誼,亦表達由衷的敬意與謝忱。本人在考察行程結束後,曾先以口頭向蒲雷華總統及總統當選人亞里斯第德提出若干參訪心得與建言,並表示將於返國後將此份報告翻譯成法文,提供海國農業發展規劃的參考。
貳、海地農業基本資料
海地位於加勒比海Hispaniola島西端,面積27,750平方公里(約台灣之五分之四),佔該島三分之一面積,東邊與多明尼加相鄰,國界長達400公里。總人口約780萬人,平均每人GNP為400美元(1999年)。
復興農業一向為海地經濟改革重點。海地約有90%勞動力是在農業部門(佔總人口數之78%),但農業之生產總值只佔GNP之27%。其主要農作物為咖啡、稻米、甘蔗、煙草、香蕉、芒果等,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可可、芝麻及芒果。海地人民以米為主食,惟產米量不足,每年尚需支付近2億美元之外匯進口稻米,佔年進口總額38%,為海地政府財政之一大負擔。
海地全境三分之二為山地,三分之一為平原,係由三個主要山系之山脈間及外緣形成,分別為北部、中部及袋底平原,可耕地總面積為907,800公頃。中部平原稱為阿狄波尼(Artibonite)平原,為我農技團工作地區,為海地之主要稻米產區。海地雖有三分之二面積為山地,惟因人口壓力,森林濫伐嚴重,過度使用土地,嚴重破壞水土保持、影響農業生產及國土保安。
海地屬熱帶性氣候,受北赤道暖流及東北季風影響,月均溫5至10月為28至30℃,11月至4月為25至27℃,1月平均溫為23℃。年雨量800至2500公厘,雨量分部不均,集中於南部半島區、北部平原及山區;由北部半島西海岸至太子港一帶則相當乾燥。阿狄波尼土壤為沖積砂質壤土及黏質壤土,鹽分含量較高,土壤pH值為8以上,亦有高達9者。阿狄波尼平原在早期有美國為其建設之水利系統,為因維護不週支線多已淤塞,排水系統淤積更嚴重,需予土地規劃。
海地約有1萬1千人全時或兼職於沿岸從事漁業捕撈,年漁獲量約5千公噸,但每年仍需自國外進口1萬2千噸漁產品以供國內所需。
參、農技合作現況
我與海地農業合作始於1972年,當時我派遣10人組成之農技團前往海地工作,就水稻生產項目提供協助。鑒於我進行稻種試驗繁殖、農民訓練及推廣成效良好,海地政府爰續請我政府協助,直至1986年海地政府政變為止,雙方共進行6次換約,主要技術援助仍以水稻為主,大豆及其他作物為輔。民國1995年,海地新政府請我政府重派技術人員,雙方始於1996年8月再簽署農業技術合作協定。目前我派駐海地技術團共有團員10人,工作重點如下:
一、稻米增產示範推廣及訓練計畫:
選拔高產良質之水稻品種,嚴格建立稻種生產之三級制度,每年進行良種繁殖計8公頃。1998年下半年,海地原推廣之水稻品種C.A.P.普遍發生鞘腐病,經試驗結果,發現台中秈10號品種具抗病性,已推廣農民種植,深受歡迎。
改良耕作技術,配合海方官員進行農民訓練及示範推廣,增加稻米產量,每年推廣面積約計1千公頃。
響應海地政府之土地改革政策,除採種、示範及推廣等工作集中在該地段經營外,對新進農民擇優施予短期農事教育。
二、竹類栽培及加工利用計畫:
自1999年起增列本項目,蒐集竹類品種,進行育苗及種植栽培,並選擇在公園內集水區逕流匯合處,輔導農民種植竹類建立竹林,藉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以收水土保持之效,俟其成林之後有計畫性分期砍伐並加工利用,傳授手工藝技能。目前農技團已在Mamelade地區設置竹工藝訓練中心,招收學員15人,將可有效增加就業機會。
肆、考察心得與建言
經由幾天的參訪,本人瞭解到復興農業一向為海地經濟改革重點,海地政府目前雖有大力改革的企圖心,惟社會氣候尚待形成。海地人力資源充沛,工資低廉,農產品具國際競爭力,因此,如能有計畫的生產,發揮生產優勢,配合產銷、加工、推廣計畫,當有很大發展空間。惟目前海地各項基礎建設落後,農民支持政策闕如,致生產誘因不高,又各項農業產銷制度與組織均缺,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另水稻、蔬果等之生產、運銷及加工技術亟待引進,農民訓練有待加強。以下是本人與考察團此次觀察的結果與建議:
一、增加稻米生產,供應國民糧食需要:
目前海地水田面積為4萬7千7百公頃,惟稻米生產之單位產量低,每公頃僅1.5到2.0公噸之間,1996年海國產米量年僅11萬7千公噸,每年進口稻米等糧食尚需支付近2億美元之外匯,為海國政府財政之一大負擔。因此,增加稻米生產,節省外匯,應為海國農業施政目標之一,也是目前我國農技團與海國合作的重點,目前已在優良稻作品種引進選拔、稻種繁殖、栽培推廣及農民訓練上獲致良好成果,未來應在既有基礎之上,加強合作,擴大推廣面積。
二、發展具外銷市場的農產品:
海地人工低廉,如能擴大生產目前已外銷之農產品,如咖啡、芒果、木瓜、蔬果等,並發展加工,外銷美國等市場,發揮優勢,必能賺取外匯,繁榮經濟。
三、建設水利設施:
水與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兩大基本要件,水利設施的闕如將是海地農業發展的最大限制因子。以東北省為例,該地區可利用的土地面積達6萬餘公頃(其中國有土地占3萬餘公頃),惟因年雨量僅7百至1千公釐,且無水庫等集水設施,而缺乏民生及農業用水,影響農業發展。海國目前已在當地設置25處埤塘,並將再設置25座,以收集地表水及雨水,倘能配合淺層地下水的抽取運用,將可獲致短期效果,惟為長期解決該地區農業與經濟發展的需求,仍需亟早評估規劃建設水庫及灌溉排水系統之可行性。此外,阿狄波尼平原亦亟需建設灌溉及排水渠道,特別是排水系統的設置,將可有效提昇水稻生產量。
四、推動農地重劃:
土地重劃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措施,海地已在部分地區進行土地重劃及土地改革,惟缺乏地籍登記資料,部分農民對於土地分配的依據亦不了解,致引起抗爭,影響土地改革與土地重畫的推行,亦需加強人民之教育,使其瞭解此項措施之好處。
五、加強技術引進及人力訓練:
技術引進與人力資源發展為農業發展的兩大關鑑因素。技術引進需注重其經濟效益,更要農民能夠接受;而技術的落實運用則需配合農民的教育訓練才能達成目標。海地目前亟需我國技術協助的項目除稻作與竹工藝外,尚包括蔬果生產、加工與運銷技術;漁撈技術;及相關技術推廣與人力訓練。
六、強化農民組織:
農業施政目標的貫徹,需要強有力的農民組織配合,才能實現。臺灣可以提供相關的經驗供海地參考。
七、建設農產品運輸系統:
良好的道路、港口、機場等運輸系統是農業、觀光與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農業生產及農產品的運輸更需要良好的農路及道路系統來支持,以方便農機、農業資材及產品的運送,提高生產及運銷效率,並減少農產品運輸損耗。目前海地的公路運輸系統及農路亟待加強建設及維護。
八、水產養殖
海地三面環海,應屬海洋國家,依所處地理環境位置,甚具漁業發展條件,因此應加速推動漁業發展,以提供國人動物性蛋白質,改善人民營養健康,並減少漁產品進口,節省外匯。
另一方面,由於海地月平均溫度終年均在25℃以上,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惟以目前在水源及供排設施、電力、交通運輸、冷凍加工、種苗及飼料等其他必要之週邊產業或必要條件均幾乎無法配合的情況下,水產養殖的發展只能列為長程的發展計畫,並且需要配合投入龐大的公共建設經費。
基於中海兩國長期的邦誼,為協助海地發展漁撈漁業及水產養殖,中華民國政府可以提供下列技術協助:
由於阿狄波尼平原具備較豐富的淡水資源及初具規模的供水系統,因此可由農技團選擇適合地點建立一處面積約2至3公頃之淡水養殖示範中心,並以吳郭魚(Tilapia)為示範推廣魚種,以做為本地區發展淡水養殖之據點。吳郭魚生命力強,養殖容易,成長快速且美國市場逐年成長,為適合海地環境條件之優良養殖魚種。
東北省淡水供應似乎極為不足,因此欲發展水產養殖必須朝向海水養殖。但由於鄰近海水潮差僅1公尺左右,必需由人工抽水及水,發展養殖之經營成本及電力需求較高,同時,海地之各地之交通尚未暢通,因此必須先行進行詳細之地點調查規劃後,才能評估是否具備開發價值及市場競爭潛力。
海地擁有極長之海岸線,目前雖受限於漁船及漁撈設備嚴重不足,同時適合之漁具漁法並未進行基礎性之研究調查與改進,導致漁撈漁業發展較為落後,但是仍建議優先發展海洋漁撈漁業,我國亦可協助相關技術訓練。
九、蔬果栽培
經實地參訪考察東北省平原、Mamelade咖啡產區及沿途果樹栽培現況,初步提供建議如下:
一般性建議:應以外銷型蔬果之生產為主要考量,種類應以適地適作為主,以創造生產優勢。海國之地形、氣候多變化,土壤多屬鹼性石灰質土壤,作物容易缺乏鎂及鐵、錳等植物營養要素,需選育適合栽培品種,並注重栽培管理、採後處理與分級包裝等技術,才能獲致經濟生產效益。此外,應發展加工,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利於運輸貯藏或解決生產過剩及格外品之處理等問題。
東北省平原之開發以栽培果樹之可行性:宜先開發水源並建設灌溉排水系統,並改良土壤性質,才能永續發展果樹產業。在未改善土壤性質及建設灌排水設施之前,可先種植適應性較廣且深根之果樹如芒果及蓮霧等,在酸性土壤則可種植鳳梨。此外,可引進新興果樹品種以進行試種,以開發具外銷潛力之產品。
Mamelade咖啡生產及加工改進建議:苗木培育宜改用扦插繁殖,以確保品種特性及咖啡品質,並縮短育苗至結果時間至少一年以上。遮蔭樹應採單一樹種,除採用香蕉外,亦可以木瓜及竹子代替,惟竹子需採寬行密植。另香蕉並應鏟除吸芽,並防治鐵缺乏症。未來咖啡之栽培面積及產量倍增時,宜將目前以人工操作之小型脫皮機改為自動化之大型機械,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十、加強造林及綠化:
海地雖有三分之二面積為山地,惟森林嚴重過度砍伐,覆蓋率只有2﹪,部分山坡地且濫墾,已嚴重破壞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影響農業生產及國土保安,應加強造林及綠化。
伍、結語
經由本次訪問,本人深切瞭解農業發展對於海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對海地的農業發展規劃提出若干建言。本人於拜會海地總統蒲雷華及總統當選人亞里斯第德時,渠等均盛讚臺灣亮麗的經濟表現與農業發展,並對我政府與農技團多年的協助深表感佩。本人則向渠等說明,台灣在1950年時平均國民所得僅160美元,比目前海地的國民所得還低,惟在美國援助及全國上下攜手努力之下,全力發展農業,拓展農產品外銷,賺取外匯,並經由農業的發展帶動工業發展,目前國民所得已達14,000美元,而我國政府亦樂於與海國分享台灣的農業與經濟發展經驗。總統當選人並表示,渠於本年2月7日就任後,將致力加強海地水資源、交通等基礎建設,並發展農業,以繁榮經濟,期盼經由與我國政府與民間部門的合作,能使海地人民脫離貧窮。本人則表示,中海兩國建立合作友好關係之歷史優久,邦誼穩固,未來相信在總統當選人閣下的卓越領導之下,中海兩國之合作關係當在暨有的基礎之上更為加強。為強化雙方的合作友好關係,我國樂意在能力所及範圍內,配合海國農漁業發展的需求,繼續提供相關技術協助,強化專業技術人員之訓練與交流,深盼中海兩國的農漁業合作,在互利共榮的基礎上順利成功,兩國的農漁業持續蓬勃發展。同時,亦期盼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在台灣歡迎新任總統的到訪。
本次訪問,承蒙海國政府相關單位與人民、我駐海地大使館呂大使慶龍及同仁、駐海地農技團周到的安排與盛情接待,使我們有機會進一步瞭解海國的農業,並增進中海兩國的情誼,謹此特申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