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中國大陸水果產銷概況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 李皇照

壹、前言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的年代,物資和產品的流通採取集中統一和分級管理,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體系,基本上以計劃調配為主,對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按照規定價格統購統銷,除指定的經銷部門外,其它任何單位與個人皆不得介入參與經銷買賣。計畫經濟時期,大陸地區農產品產銷體系具有計畫商品,縱向管理,和行政分配三方面的特徵。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地區水果產銷有極大的變化,尤其是80年代中期開放水果市場,水果價格可隨著市場供需變化情況而調整,並允許不同經濟組織進入水果流通領域,實行多種運銷通路流通政策,水果種植面積明顯成長。目前大陸地區水果年總產量超過6千萬公噸,已躍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產地區,大陸水果生產量約佔世界總水果產量的14%。本文旨在介紹大陸地區近年來水果生產面積和生產數量之變化趨勢,主要水果生產組成結構,以及水果產銷待解決之問題。

貳、水果種植面積

  大陸地區於1984年開放水果市場,允許不同經營者進入水果運銷通路各階段,水果價格可隨市場供需自由漲跌,水果種植面積增加快速。1984年水果種植面積2,219千公頃,隨後幾年每年水果種植面積皆有顯著的成長,1988年水果種植面積突破5,000千公頃,1995年水果種植面積為8,098千公頃,2000年水果種植面積達8,932千公頃。

  綜觀過去十餘年水果種植面積的變化趨勢,種植面積出現兩個快速增長期,一個是1985年至1989年,這段五年期間,大陸地區水果種植面積從200萬公頃增加至500萬公頃,平均年增長率達20%左右;另一個快速增長期是1991年至1996年,這段6年期間水果種植面積,從500萬公頃的水準再上升到850萬公頃的另一個水準,此一時期平均年增率約為8.7%;1996年以後水果種植面積增長速度即呈現出和緩情形。

參、水果生產數量

  大陸地區水果總生產數量,1984年約為985萬公噸,1985年首度突破1千萬公噸達1,164萬公噸,1991年突破2千萬公噸達2,176萬公噸。90年代的前5年是大陸地區水果生產數量快速增長的期間,每年水果產量增長率皆在15%以上,主要乃因前幾年種植的幼齡果樹陸續投產,以及單位面積產量也逐年提高所致。1995年水果產量為4215萬公噸,1997年水果產量超過5千萬公噸,1999年水果生產量更高達6,238萬公噸,2000年水果產量略有降低約為6,225萬公噸,其原因主要是大陸南方地區遭受到嚴重凍害,柑橘產量劇減所致。

  大陸地區果園還有相當部分幼齡果園於往後幾年會相繼進入盛果期,預計未來幾年期間,如果沒有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水果產量仍會穩定增長,惟增加速度可能逐漸趨緩。圖2繪示大陸地區近年來水果生產數量變化趨勢,由圖中產量變化趨勢可清楚看出,90年代產量增加速度明顯高於80年代後期,尤其1993年以後水果生產數量的增加幅度更為顯著。

肆、水果生產組成結構

  大陸地區水果生產以蘋果、柑橘和梨3種產量佔最大宗,其中蘋果生產數量約佔水果總生產數量的30~35%,柑橘生產量約佔水果總生產量的15%~20%,梨生產量約佔13~15%左右,3種主要水果的生產量合計就佔水果總生產量的六成以上。過去十餘年間,水果生產數量組成和品種結構都有明顯變化,1984年5種主要水果的生產量分別為:蘋果294.1萬公噸,柑橘149.9公噸,梨210萬公噸,香蕉30萬公噸,和葡萄29.4萬公噸,分別各佔水果總生產量的比重:29.87%,15.23%,21.33%,3.05%和2.99%。隨後各年5種水果生產各有增減,且產量增減幅度略有不同,水果生產數量組成因此有些變化。

  90年代初期蘋果生產數量雖有增加但增幅不大,然而柑橘產量在此時期增加快速。因此,蘋果生產數量所佔比重略有減少,柑橘生產數量所佔比重則有提高,90年代中期蘋果生產數量增加快速,所佔比重明顯提高,柑橘生產數量雖也有增加,但增幅不大,柑橘所佔比重因此逐漸降低;在此同時,梨生產數量逐年平穩增加,所佔比重變化不大。2000年大陸地區5種主要水果的生產數量分別是:蘋果2043.1萬公噸,柑橘878.3萬公噸,梨841.2萬公噸,香蕉494.1萬公噸,葡萄328.2萬公噸,5種主要水果各分別佔水果總生產量的比重32.8%,14.1%,13.5%,7.9%和5.3%。

  近年來大陸地區蘋果、柑橘、梨、香蕉,和葡萄等5種主要水果的生產數量統計詳列於 表1xls / ods / pdf。統計資料顯示1993年以後,蘋果生產數量所佔比重明顯增高,柑橘所佔比重則相對減少;相對而言,梨、香蕉,和葡萄所佔比重較為穩定,其它水果所佔比重穩定維持於25%左右。根據近幾年水果生產數量資料研判,蘋果、柑橘和梨這3種主要水果生產數量所佔比重,在未來將會呈現下降走勢。

伍、水果生產地區分佈

  大陸地區香蕉,蘋果,柑橘,梨,葡萄,鳳梨,紅棗和柿子等八種重要水果,2000年各省區水果生產數量最多的前五位依序為:山東省967萬公噸佔15.5%,河北省677萬公噸佔10.9%,廣東省644萬公噸佔10.3%,陝西省494萬公噸佔7.9%,和河南省395萬公噸佔6.3%,5個省區的水果生產量約佔總生產量的51%。

  香蕉主要生產省分是廣東省和廣西省,廣東省生產數量235萬公噸佔47.6%,廣西省111萬公噸佔22.5%;其它南方省份也有生產香蕉,但生產數量並不多。蘋果生產數量較多的地區依次是:山東省648萬公噸佔31.7%,陝西省389萬公噸佔19%,河南省239萬公噸佔11.7%,和河北省181萬公噸。柑橘生產數量主要生產於四川省(133萬公噸)、福建省(131萬公噸),和湖南省(126萬公噸)。梨生產數量以河北省255萬公噸最多,山東省91萬公噸居次,湖北省63萬公噸,和安徽省62萬公噸再其次。葡萄生產數量較為分散,生產量較多的地區是新疆68萬公噸、河北省52萬公噸、山東省48萬公噸,和遼寧省43萬公噸。

  大陸地區生產鳳梨的省份不多,全年鳳梨總生產量僅86萬公噸,主要產地為廣東省(48萬公噸)和海南省(24萬公噸)。紅棗生產量全年131萬公噸,主要產區為河北省44萬公噸,山東省35萬公噸,河南省18萬公噸,山西省11萬公噸。2000年大陸地區柿子總生產數量159萬公噸,生產數量較多的省分包括河北省25萬公噸,廣西省21萬公噸,江蘇省19萬公噸,和河南省16萬公噸。

陸、水果貿易

  大陸地區生產的水果主要係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為主,外銷出口的比重不高,近幾年外銷水果發展速度較快,2000年生鮮和加工水果產品出口總值達到7.23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1.87倍。然而,同期間大陸地區水果進口的增長表現更為強勁,2000年水果進口值3.66億美元,較1990年增長近15倍,2000年水果貿易順差3.57億美元,較最高年份1995年下降25%。整體而言,近年來大陸地區水果貿易順差是呈下降趨勢。

  根據大陸農業部信息中心之分析資料指出,大陸地區水果外銷出口主要係以鮮果貿易為主,1993年鮮果出口比重約佔46%,2000年下降為33%。90年代以後,加工水果出口佔一半以上,在加工水果項目中,早期以水果罐頭、果乾及蜜餞類出口為主,1993年水果罐頭出口佔整個加工水果的比重為38%,其它加工水果,主要為果乾及蜜餞類約佔57%,果汁僅佔5%;2000年水果罐頭、其它加工水果,和果汁出口三者的比重已有顯著變化,其組成比重分別為37%、35%,和28%。預計未來大陸地區果汁出口比重將再增加,水果罐頭比重可能穩定,其它加工水果出口比重則可能下降。

  在鮮果及加工水果的出口品類組成結構方面,2000年鮮果出口數量77.6萬噸,其中蘋果出口29.8萬噸,佔整個鮮果出口比重為38.4%;柑橘出口20萬噸,佔整個鮮果出口比重為25.8%;梨出口14.6萬噸,佔整個鮮果出口比重為18.9%,三者合計佔鮮果出口總數量的八成以上。2000年水果罐頭出口數量24.6萬噸,其中柑橘類罐頭出口17.5萬噸,佔整個水果罐頭出口比重為71.4%。果汁類產品出口數量16.5萬噸,其中蘋果汁出口14.2萬噸,佔整個果汁出口比重為86.3%。據FAO統計,1999年大陸地區濃縮蘋果汁出口達10.14萬噸,在國際出口市場的佔有率為8.7%高居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預期大陸地區濃縮果汁在國際出口市場的佔有率還會繼續增大。

  大陸地區水果進口在1994年以前,主要是以水果加工產品為主,1993年加工水果產品進口比重約佔66%,但之後隨著生鮮水果進口的迅速增加,加工水果進口相對停滯,使得進口生鮮水果所佔比重大幅增加,2000年生鮮水果進口比重提高達到85%,而加工水果比重降低為15%。2000年大陸地區生鮮水果進口數量86.1萬噸,進口金額3.18億美元,進口鮮果主要是香蕉,約佔鮮果進口總量的69%,其它則為柑橘和蘋果等水果,生鮮水果的進口國家,主要是由菲律賓和厄瓜多爾輸入。

柒、水果產銷問題

  大陸地區現階段水果生產存在著急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果樹種類和品種組成過度集中。蘋果、柑橘和梨3種水果產量合計所佔比重逾六成,這與水果消費市場需求結構朝向多樣化的變化並不相稱,供需情勢存有一定差距。另外,根據農業部信息中心分析資料指出,水果早、中、晚熟品種之搭配也不理想,各類水果成熟期過度集中,例如:蘋果早熟品種不足,晚熟品種比例偏大,且主要集中在幾個主要栽培品種上;柑橘中不耐貯運的柑橘品種約佔七成,品種成熟期主要集中在11~12月,而10月以前和12月以後成熟的早熟和晚熟品種相對較少;梨也存在同樣問題。由於水果成熟期過度集中,導致水果上市的高度集中,形成某一時間內水果大量採收供應市場,使得水果季節性供給大於需求非常嚴重,果品銷售不暢,嚴重影響果農收益。

  預計未來幾年大陸地區水果生產結構將呈現幾項變化:一是蘋果、柑橘和梨三大水果所佔的比重會繼續下降;二是優良水果新品種和可調節產期的品種將快速發展;三是供做加工用的水果品種,將會隨著水果加工業的發展而穩定成長,未來可能會形成有規模、能穩固供應品質優良水果加工原料的生產基地。

  這幾年大陸地區水果生產技術已有明顯的改善和進步,諸如水果高接換種,套袋,控制栽果率等技術已漸普及。惟就生產的水果品質而言,大陸地區水果不管在外觀或內在品質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根據水果生產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大陸生產的水果,其優質果率只佔水果總產量的四成左右,這部分水果銷售價格較高,銷路也好;另外,約有45%的大宗水果,隨著產量的增加,價格波動幅度大,銷售也相對較為困難,滯銷風險也大,還有15%的品質不良的劣質果品,沒有市場,缺乏銷售管道,積壓滯銷甚或廢棄屢見不鮮。

  此外,在水果採後處理方面,大陸地區不僅採後處理技術層次仍低,利用水果採後處理技術的比率也不高。據估計目前大陸地區進入市場的果品,僅約1%左右有經過清洗、打臘、分級和包裝等採後商品化處理,由於水果採後商品化處理落後,嚴重影響果品外觀品質,更不利於果品的銷售和交易價格。另外,果品產地預冷,冷藏運輸鏈系統,以及冷藏、冷凍庫等運銷設施的相對應建設,也未能配合水果生產面積快速增加,衍生的貯藏設施需求,造成採收的水果得馬上供應市場銷售的嚴重現象。當前大陸地區的貯藏設施容量能力,估計約佔水果總生產數量的15%,換言之,有約85%的水果採收後,需在短時間內儘快供應上市於消費市場銷售,這與消費市場水果周年性的需求特性並不相稱,使得水果大量上市期間,發生嚴重的價格低落現象,或一時無法銷售、腐壞廢棄,影響果品生產農民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版,中國統計出版社

  2. 李皇照,2000,"大陸農產品市場發展與概況",農產運銷半年刊,第122期,第19-30頁

  3. 農業部信息中心簡介,中國大陸農業部

  4. 曹慶波,2002,"近年來我國水果生產與市場形勢分析",中國大陸農業部信息中心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