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休閒農業驛站之二 冬山休閒農業生態園區

冬山鄉農會 游文宏

家是一咧好所在

  冬山鄉鄰近國際童玩節的會場-冬山河親水公園及宜蘭綠色博覽會的會場-武荖坑風景區,位於蘭陽平原的東南端,是以擁有冬瓜山及冬山河而著名,有著好山、好水、好風景。先民取自安平村境內有座形似冬瓜的山,名為「冬瓜山」。

  宜蘭縣長久以來的環境保護及觀光立縣的政策營造出適合休閒生活的好環境,使宜蘭縣成為全國發展休閒農業最快最密集的縣市,而宜蘭縣冬山鄉更為集中,產業發展也最快,光是休閒農業產業數就占了全縣的半數,現有中山休閒農業區、大進觀光果園區、珍珠社區、及冬山形象商圈四大區塊,另有部份產業分布在湧泉區及柯林區,產業已超過一百個。進入冬山鄉內映入眼簾的盡是滿山翠綠的舒暢,留連忘返的清新景緻、豐富水景資源,無疑是一處優質的休閒生活空間。

  冬山鄉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衝擊,結合公所、農會及休閒農業業者積極加速農業轉型、提昇農業競爭力,將產業與文化結合,顯現出產業的生命力,目前整合休閒農業業者已超過八十家,主要產業包括休閒農場、體驗農園、鄉土餐飲、農村渡假,結合生產、生活、生態資源,推動以體驗為主的休閒活動,深受觀光客的喜愛,其中香格里拉休閒農場及三富休閒農場更是全國聞名。我們共同推出山水園識別標誌,意指這裡是一處青山綠水好休閒的生態園區,是一處藍天綠地有朝氣的鄉鎮,家是一咧好所在。

特色營造

  本鄉休閒據點眾多而文化產業特色不一,為建立各方特色全區採區塊理論,評估各區塊自然資源、結合文化特色與農業產業,由各區居民自組團隊,經營地方產業共同發展區塊特色,再藉由整體目標行銷的方式建立各項通路,開拓客源。目前較具規模的區塊分述如下:

一、中山區塊

  本區塊位於冬山河上游山區,因地形完整,三面環山、出口面海、地質資源豐富,山林、河床、丘陵、平原、島嶼一覽無遺,宜蘭縣政府依地形地貌在本區建立三條休閒步道供民眾休閒,是一處休閒體驗的好地方。由於地形地勢及氣候等環境因子,使該區動植物生態相當豐富,蝴蝶、螢火蟲、鍬形蟲、灰面大冠鷲處處可見,鳥類資源在50種以上,昆蟲資源在200種以上,植物種類有500種以上。由於植物相豐富,經過專家學者的評估已將此區規劃為「宜蘭植物園」。

  中山村栽種兩百公頃之青心烏龍、青心大有、金萱和翠玉,為宜蘭縣最主要的茶葉生產區,以素馨茶聞名,區內休閒設施也以一心兩葉之意象來突顯冬山素馨茶,整體造形遠看酷似鬱金香,近看類似翹著尾巴的小鳥,歡迎遊客的到來,來到休閒的好所在。以茶為主題結合豐富的生態資源,當地業者推出一連串的生態體驗活動,遊客一面品茗素馨茶,一面登高望遠,俯瞰蘭陽平原,興致來時也可參加製茶體驗活動,或是來一趟休閒步道生態之旅,實為人生的一大享受。區內休閒農場、觀光果園、鄉村住宿、觀光茶園及鄉土小吃處處林立,在80幾戶人家中有43家從事休閒農業經營,各項服務應有盡有,可說是集景觀、休閒、便利於一身的休閒農業區,儘管如此,業者為提供更好的服務,已成立服務窗口,凡是遊客來訪只要一通電話(03-9587010)一次搞定。

二、珍珠區塊

  珍珠社區古稱「珍珠里簡」,是噶瑪蘭的三十六社之一,珍珠里簡稱噶瑪蘭語是「燒酒螺」,早期因冬山河貫穿珍珠社區,河水清淨盛產燒酒螺因而得名。珍珠一詞由來,相傳早期商船可直接沿冬山河進入社區,珍珠港口早期商人乘船到南洋(東南亞)經商,帶回許多珍珠瑪腦由冬山河珍珠里簡港口入平原,在碼頭附近可很輕易的在地上撿到珍珠,因而得名。本區以稻草藝術為特色,文化傳承為目標,社區內有大草垺,並由設計師繪上兩位王公臉譜,面向聖福廟為開漳聖王,面向進興宮為古公三王,是為當地的特色地標,區塊內有靈石,進興宮、南瓜園、竹圍民宿、冬山河森林公園、砂仔港圳等景觀結合稻草、文化、民宿體驗活動建立完整農村生態園區。

三、冬山區塊

  冬山以擁有冬瓜山及冬山河而著名,有山有水又有平原的地理特色,使得冬山在人文歷史上與其他鄉鎮有些不同。臺灣俗諺說:「九月九,風箏滿天哮。」在文化立縣、傳承民俗藝術聲中,冬山的風箏製作與施放,成為本地文化特色。風箏從學校走入社區,激起全民的認識,「風箏博物館」的建立,對民俗藝術的發揚有很大的幫助。製作風箏、施放風箏是老少咸宜、趣味性極高的精巧技藝,在糊繪紮線過程中,可以啟發培養個人的智慧與藝術眼光;又可與大自然接近,擁抱健康鍛鍊身體。森林公園位於冬山河中游現已接近完成階段,是繼冬山河親水公園後的第二區工程,河堤兩岸景觀優美,白天可徜徉在草坪上,讓微風輕吹,紓解緊張情緒,放鬆心情,享受著無憂無慮的感覺,晚上靜坐草坪上觀望天上星空、月光照射河面上相互對映景緻,真是像極一幅山水畫。

四、大進區塊

  本區塊是台灣省第一處核准的觀光果園區,鄰近梅花湖風景區、道教總廟三清宮、寒溪原著民聚落,為一地形封閉,未受都市化影響,保留典型鄉村特色的世外桃源。大進區塊產業分別以水果、綠竹筍及部分茶葉為主要生產作物,近年來積極發展為觀光果園,規劃以水果生態套裝體驗活動為目標,整合區內休閒農業業者,進行策略聯盟,建立以水果生產文化為特色之休閒農業區。小埤為本區塊主要生活中心,村莊中心地帶平坦水資源尚稱豐沛,主要聚落集中在宜33公路兩旁,村莊於假日時常有外來遊客到訪,果園體驗提供了民眾參觀、採食及實際參與生產加工樂趣。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