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年報
貳、農業概況
八十五年農業生產指數,較八十四年略增加百分之○.三;其中畜產增加4.4%,農作物減少0.2%,漁產減少4.6%,林產減少19.7%。農畜產價格(產地價格),較八十四年下跌百分之一.三;漁、林產品躉售價格亦分別下跌3%及2%。糧食安全方面,加強糧食生產並達自給自足;林業方面,落實森林管理,制定「臺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全面禁伐天然林、水庫集水區保安林等;漁業方面,培育漁業資源,調整結構、加強國際合作。畜牧方面,積極推動生產技術改進與品種改良,兼顧畜牧生產與生態平衡,以達永續經營目標。
一、農業經濟概況
85年農業生產指數較84年微增加0.3%。其中農作物類減少0.2%,主要是稻米因春耕缺水,擴大休耕而減產雜糧、特用作物類及花卉亦告減產;蔬菜、水果及洋菇增產。林產類因砍伐續減,減產19.7%。漁產除海面養殖小幅增產外,均告減產,類指數減少4.6%。畜產類增加4.4%,主要是因毛豬外銷順暢,生產續增,且肉雞、雞蛋及羊均有相當幅度之增產。農產價格方面,85年農畜產品產地價格較84年下跌1.3%,其中農作物類下跌2.7%,畜產品類則因飼料成本上揚,價格微漲0.9%;水產品躉售價格下跌2.9%,林產品躉售價格下跌1.9%。農業生產費用類價格指數則較上年上漲7.0%。主要是因國際榖物價格上揚致飼料價格上漲達20%;農業工資及其他農業生產用品價格則僅微幅上漲。由於85年農業生產費用類價格上漲,而農作物類產品價格下跌,對農業生產之交易條件相對較上年不利。
二、農糧概況
(一)水稻
85年稻作收穫面積,第1期作182,807公頃,較去年同期作減少7.5%。第2期作164,955公頃,較去年同期作增加0.9%。全年合計約347,762公頃,較去年減少4.3%。8
5年稻作每公頃產量,第1期作4,973公斤糙米,較去年同期作略減0.6%。第2期作4,050公斤糙米,較去年同期作減少3.8%。全年單位產量為4,536公斤糙米,較去年約減2.2%。
85年稻作總生產量,第 1期作909,188公噸糙米,較去年同期作減少8.0%。第2期作668,101公噸糙米,較去年同期作略減少4.3%。全年合計總生產量為1,577,289公噸糙米,較去年減少6.5%。
(二)雜糧作物
85年飼料玉米收穫面積56,414公頃,食用玉米16,663公頃,甘藷10,496公頃,落花生33,964公頃,紅豆6,489公頃,大豆5,044公頃,高粱為13,228公頃。與84年收穫面積比較,飼料玉米減少1.6%,食用玉米增加8.2%,甘藷減少1.2%,落花生減少13.3%,紅豆增加14.9%,大豆增加31.2%,高粱減少42.4%。85年飼料玉米生產量272,522公噸 ,食用玉米122,890公噸,甘藷203,870公噸,落花生79,918公噸,紅豆11,300公噸,大豆9,693公噸,高粱66,755公噸。與84年生產量比較,飼料玉米增加3.1%,食用玉米增加10.5%,甘藷增加4.0%,落花生減少13.3%,紅豆增加16.4%。
高粱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調減宿根栽培,因而大幅減少種植面積,但因同時又轉作二期作大豆,後者因而大幅增加種植。落花生因受84年產地價格低落不振的影響,種植面積與生產量均減少約13%。紅豆因雲嘉南地區增加契作面積,因而生產量增加16%。
(三)園藝作物
85年園藝作物生產面積共計364,198公頃,各類作物生產面積分別為果樹175,709公頃,蔬菜178,521公頃,花卉9,968公頃。與去(84)年生產情形相較,果樹、蔬菜及花卉生產面積分別減少930公頃、增加3,722公頃及307公頃。
- 果樹方面
輔導產期調節及生產技術改進,設置生產改進示範圃2,215公頃。輔導改善生產環境,推行省工栽培,以提高生產效率,建立合理耕作園相。辦理新品種試種200公頃,以增加果品種類,供應香蕉組織培養苗42萬株,以建立健全種苗繁殖體系。辦理果農組訓及果品評鑑107次,以鼓勵果農生產高品質產品。 - 蔬菜方面
為穩定蔬菜供需,加強對蔬菜生產專業區之輔導工作,共於36個鄉鎮市區設置蔬菜生產專業區,組織蔬菜產銷班117班,總面積2,560公頃。並設置夏季蔬菜生產專業區11個產銷班,面積237.6公頃。在專業區內改善生產環境及公共設施,興建水泥田埂144,200公尺,有利農民雨季行走以及生產資材、產品之運搬,並可減少雜草滋長蔓延;而採行畦面覆蓋塑膠網方式生產蔬菜,可避免豪雨期間雨水直接打擊菜葉,減少損害,穩定生產。另輔導農民搭建簡易塑膠網布室74.8公頃,生產精緻蔬菜,並以小包裝直接供應消費市場,大幅增加農民收益。 - 花卉方面
85年花卉生產面積為9,968公頃,較84年增加3.2%,產值達84億1,963萬元。其中切花類最多,種植面積為4,777公頃;苗圃類居次為4,673公頃;盆花居第三,面積為461公頃;球根及種籽類栽培很少,各為29公頃、28公頃。與84年相較切花之種植面積微減0.25%,苗圃類增加6.71%,盆花增加12.71%。
(四)特用作物
85年茶園收穫面積為19,955公頃,較84年略增0.1%,茶葉產量為23,322公噸,較84年增加11.6%。
三、林業概況台灣森林經營管理,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之保育為目標。已制定「台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全面禁伐天然林、水庫集水區保安林及無法復舊造林地區之林木,維護自然保留區及國家公園之森林,並配合六年國建計畫,編訂「實施林業計畫落實水土保持」計畫,以加強國有林造林與森林撫育,厚植森林資源,增加森林面積。目前全台灣地區森林覆蓋面積達210萬餘公頃,覆蓋率達58.53%。
林業生產概況
民國74年12月修正公布之森林法規定:台灣地區森林之經營管理,係以國土保安之長遠利益為主要目標,森林之經營管理不再以砍伐木材為財源收入,限制木材採伐量,以確保森林生生不息,永續生產各種森林產品,保護各項建設成果,並涵蓄水資源,供應各業所需用用水。
經依此原則訂定台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規定自81年度至86年度,每年度伐木量以不超過20萬立方公尺為原則。因此,近年來台灣木材生產漸漸減少,85年用材生產量為46,201立方公尺,其中針葉樹40,976立方公尺,闊葉樹 5,225立方公尺。另外,薪炭材生產量為17,096立方公尺,竹材生產量為2,161,413支。
四、漁業概況台灣地區漁業生產量,85年為1,239,635公噸,較84年減產4.4%。其中遠洋漁業產量668,979公噸,佔總產量之53.97%,較84年減產5.7%(40,564公噸) ;另外近海漁業產量256,654公噸,佔總產量之20.70%,較84年增產0.3%(673公噸);沿岸漁業產量41,033公噸,佔總產量之3.31%,較84年減產5.7%(2,485公噸);養殖漁業產量272,525公噸,佔總產量之21.98%,較84年減產4.9%(14,109公噸);其他內陸漁撈業產量443公噸,佔總產量之0.04%,較84年減產63.4%(768公噸)。
(一)遠洋漁業:
通常係指在世界三大洋的公海或他國二百浬專屬經濟區內作業之漁業。
- 主要漁業包括鮪釣、魷釣、鰹鮪圍網及拖網等種類。政府核准業者在世界各重要港口,設置67個遠洋漁業基地,可提供遠洋漁船進港轉口外銷魚貨及補給作業。目前計有22個國家與我國建立有漁業合作關係,參加合作漁船數達 500餘艘。
- 於民國73年時,全國漁業總產量首度突破100萬公噸,遠洋漁產量約為40萬公噸,近十年來,其產量均逐年劇增,產量占全國漁業總產量亦高居50至60%,惟其成長速度已趨減緩,達到成熟階段,為配合政府限建減船政策,近年來產量或產值均維持穩定。
- 除拖網及魷釣業漁業係以內銷為導向之產業外,鮪釣及鰹鮪圍網等漁業則以外銷為主,且漁船終年在國外基地作業,惟基於國際社會日趨重視公海及各國經濟水域內之魚類資源保育及共同管理工作,未來遠洋漁業更應積極推行國際責任制漁業經營理念,加強國際漁業投資合作關係。
年別 漁業種類 |
85年 | 84年 | 增減百分比 |
---|---|---|---|
總計 遠洋漁業 近海漁業 沿岸漁業 海面養殖 內陸漁撈業 內陸養殖 |
1,239,635 668,979 256,654 41,033 34,889 443 237,636 |
1,296,886 709,543 255,981 43,518 33,230 1,211 253,404
|
-4.4% -5.7% +0.3% -5.7% +5.0% -63.4% -6.2% |
註:本表合計數字尾數如有出入者係因四捨五入所致。
(二)沿近海漁業:
自民國78年起,沿近海漁業係指以國內漁港為基地,在我國二百浬專屬經濟區內從事漁撈作業者。
- 主要漁業包括中小拖網、鯖?圍網、火誘網、鮪延繩釣、刺網、定置網等種類。
- 主要作業漁區包括台灣沿岸、台灣海峽、東海、南海、巴士海峽等海域。
- 民國70年代以前,為其成長期,生產量最高曾達38萬公噸,惟自70年代以後,已呈衰退期,其總量始終在27至32萬公噸之間徘徊,並於80年代起,出現顯著下降之勢。
- 除延繩釣漁業生產之鮪魚,多以供銷日本生魚片市場為主外,其餘漁獲物仍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為先。近年來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枯竭、船員不足、海水污染及大陸漁產品非法進口等不利因素,未來近海漁業應朝向資源培育型漁業發展,沿岸漁業則將著重娛樂性高的休閒漁業型態發展。
(三)養殖漁業:
- 繼續辦理宜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縣及臺南市等重點養殖縣市養殖魚塭放養量田間查報工作,以掌握養殖動態及並供調節產銷之參考。
- 利用養殖魚塭放養量田間查報資料及養殖漁業登記資料,修正「養殖魚塭地理資訊系統」基礎資料,提供養殖漁業施政之參考。
- 輔導宜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7縣及臺南、高雄2市漁政單位,會同「水產檢驗服務中心」辦理養殖水產品上市前品質與衛生之監視檢驗工作,計採養殖物及池水樣品共400件,檢驗藥物殘留、重金屬與衛生條件微生物三大類共4,800項次,維護消費大眾之健康安全及保障養殖業者之生計權益。同時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及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進行貝類養殖池毒藻及貝体毒性監視檢驗工作。另辦理養殖管理與病害防治講習12場次。
國內畜牧事業已發展成為足以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本會積極推動生產技術改進、品種改良以及疾病防治計畫,以降低畜產品生產成本及提高畜產品品質。除擬訂畜牧法以因應管理需要外,並繼續加強輔導農民正確使用飼料、妥善處理禽畜排泄物。亦積極輔導畜牧團體,共同採購生產資材、輔導養豬場聘僱契約獸醫師。
國內畜牧事業發展快速,已由農村副業型態演變成足以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畜產品價值已佔農業總值的三分之一。近年來政府為提高農民所得,正積極推動生產技術改進與品種改良計畫,俾能降低各項畜產品之生產成本及提高畜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另為因應產業及社會的變遷並配合市場需求,除藉飼養管理、藥物管理與疾病防治等策略,生產無藥物殘留的衛生畜產品,亦進一步加強建立畜牧基本生產制度,檢討及整合國內現有法規,以因應管理需求。
此外,為兼顧畜牧生產與生態平衡,除繼續加強指導農民改善牧場經營理念,並輔導設置畜禽排泄物與之廢水處理設施,處理畜牧場廢棄物,解決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