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拾、農業資訊

一、推動農業網際網路應用與發展
二、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路
三、推廣休閒農業資訊服務
四、食品產業及消費資訊之建立及推廣
五、強化農業推廣資訊與傳播

  為加速農業資訊體系之建立與應用,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91 年補助完成95個農漁會網路基礎建設,累計已完成 261 個農漁會區域網路設施,同時設立農業易遊網(http://ezgo.coa.gov.tw),加強農業推廣資訊與傳播,讓民眾透過網路獲得我國優質農業發展現況,深刻體認綠色環境之優美,進而激發愛鄉、愛土、愛用國產農產品之情懷。

一、推動農業網際網路應用與發展

(一)強化農業全球資訊服務網之內涵

  為提供民眾更方便於網際網路上查詢各項農業相關資訊,同時配合電子化政府之推動,本會持續即時更新「農業全球資訊服務網」(http://www.coa.gov.tw/)的內容,包含農業相關新聞與活動、農業法規、農委會公告、農委會公報、農業年報、科技計畫期中/期末摘要報告及農政與農情月刊等,以強化網站的服務內涵,不斷的提升為民服務品質。同時也建置農田水利公務管考系統,加強本會林業處水利科與所轄的全省15個水利會間的工程預算申報與工程執行進度監督的效率。建置吉園圃宣導資訊網與有機米產銷資訊服務網,讓消費者透過網際網路了解吉園圃標章所代表的安全農產品,並介紹有機米、良質米及績優產銷班的相關資訊,讓民眾對於有機米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進而重視米的品質,促使良質米的銷售量提升。同時農業全球資訊服務網所服務的人次也不斷增加,上網人數91年共計72萬人次,從87年7月至91年底,累計已超過188 萬人次,成功達到便民服務的成果,並讓民眾對農業的施政與建設能有更明確的認識。

(二)開發資料倉儲系統加強統計分析功能

  運用資料倉儲新技術,分析規劃農業資料倉儲之系統架構,完成市場上相關倉儲工具之評估報告。建立水果產業資料倉儲系統,將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市場情報、行情報導、種植面積調查、物價查報及生產成本等六個資料源的代碼整合及資料整理,透過水果產業資料倉儲系統的建立,了解到市場情報、行情報導、進出口貿易、種植面積調查等各種不同的橫向資料來源本身的資料內涵,並且藉由水果的單一垂直產業建置,可作為未來推動整體農業資料倉儲建置工作的基礎。

(三)強化農業基層產銷組織經營管理與分級輔導系統

  1. 持續加強農業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版本功能,並製作光碟 2,800 片發送各推廣單位使用。同時配合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大、北中南農漁會電腦共用中心等單位辦理教育訓練推廣活動及協助處理相關問題之諮詢,透過農業產銷班經營管理系統的推廣與教育訓練,逐步讓產銷班導入企業經營的觀念,改善產業體質。
  2. 完成第一階段農業基層產銷組織設施補助系統,提供農政單位便利查詢和線上審查功能,迅速研判申請補助單位是否符合補助原則,並即時掌握補助資源分配情況,使有限經費分配合理並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促使補助計畫資訊透明化,有助於防杜弊端。農民團體設施補助計畫申請作業電腦化後,農民團體可透過網路單一資訊公告窗口,查詢得知當年度相關補助原則及補助品項資訊,並可於線上下載計畫申請表單或線上登錄申請補助計畫內容,藉由電腦作業流程簡化及網路通訊傳遞迅速之優點,節省作業流程時間,減少申請單位往返奔波之苦,達到政府便民目的。

(四)完成第一階段農業教育訓練資源整合系統

  現有各項教育訓練可透過本系統蒐集、整理、建檔、保存,相關資源得以有效整合,達資源共享,發揮整體效益。農民可透過此網路單一教育訓練資訊公告窗口,查詢相關課程資訊與進行線上報名,由於電腦作業迅速及流程簡化,將可有效節省使用者等待時間,減少申請人往返奔波之苦,達到便民的目的。

二、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路

  依據行政院「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本會分工負責推動「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計畫」,持續推動各級農漁會建置區域網路基礎設施,並協助產銷班運用網路及資訊工具,提升農業經營效率,以有效縮小城鄉數位落差,構建農業永續經營環境。 91 年度完成台北、彰化、南投、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共 95 個各級農漁會區域網路基礎設施,同時以寬頻網路連結至網際網路,讓農漁會各股部均可隨時上網擷取或傳遞農業資訊,達到資訊交流、資源共享目的。累計已完成 261 個農漁會區域網路設施,佔全國農漁會 76%。此外,開發完成農漁會網路版人事差勤、會計、供銷等共用資訊系統以及農漁會公文電子交換機制,配合區域網路之建置推廣使用,加強農漁會業務資訊化,提高對農漁民服務品質。同時設置「全國農業電子網」,提供農業人員資訊交換平台,凝聚農業資訊社群共識。

三、推廣休閒農業資訊服務

  農業易遊網定位為全方位的休閒農、林、漁、牧業旅遊資訊網站,提供全國 25 縣市互動式的休閒農業資訊導覽服務功能,滿足消費大眾對休閒農業旅遊的資訊需求, 91 年度網站總瀏覽人數為 11萬7,356 人,總網頁瀏覽量為 307萬8,310 頁,已完成重點工作如下:

(一)加強休閒農業旅遊網頁資訊內容

  完成現有網頁 1,870 筆資訊之精鍊作業,新增 247 筆即時性資訊;並舉辦休閒農業走透透徵文活動,在景點部份舉辦「仲夏清涼行」、「秋天出遊去」及「聖誕旅遊季」等三階段徵文活動,評選出 480 則稿件;旅遊動線部分則評選出 93 則稿件。

(二)各項休閒農業旅遊相關資訊之整合

  新增加值農特產品推薦導覽功能,協助促銷附加價值高的農特產品;開發產銷班農產品自我推薦系統,鼓勵傑出的優良農民主動登錄與推銷自己生產的農特產品或提供的旅遊資訊;擴充遊程DIY系統智慧型建議功能,提供更切合使用者需求的DIY遊程資訊;提供景點動態電子地圖之導引服務,讓民眾以簡易、直覺的方式進行景點空間地理資訊的查詢與瀏覽;開發休閒農業旅遊資訊撮合系統,主動提供會員合適的旅遊資訊,便利會員查詢、聯繫、及預約行程;開發線上徵稿管理系統,使徵文活動審查作業之進行公開透明化。

(三)網站行銷計畫規劃與執行,提高網站流量,以建立網站品牌,並宣揚網站建置之成果。

  藉由「休閒農業走透透徵文活動」之舉辦,進行同業─聯合線上之台灣行腳、雄獅旅遊網站,以及異業─新浪網、蕃薯藤網站進行資訊交流之策略合作。利用聯合報、民生報、TO’GO雜誌─台灣遊「公路兜風地圖」等平面及數位傳播媒體,共同推廣網站品牌。透過舉辦「農業走透透徵文活動頒獎典禮」記者會之造勢,邀請報章雜誌媒體記者參加「台灣休閒農場─金雞蛋休閒農場體驗行」,共同廣宣休閒農業旅遊之風氣。舉辦網站行銷與休閒農業促銷活動─「 2002 休閒農業旅遊路線票選活動 來把Nokia 8910手機帶回家」,提供與休閒旅遊相關之 33 項獎品,作為民眾參加票選活動之獎勵。於票選期間,總計有 3,767 名會員登入,其中新增 2,831 名會員。另透過第十屆台北國際旅展之參展,快速累積約 3,000 多名的網站新會員,有助於發送休閒旅遊電子報,促使休閒旅遊景點能快速深入民眾心中,以利休閒農業之發展。

四、食品產業及消費資訊之建立及推廣

(一)食品資訊系統及資訊擴散

  消費者食品資訊系統1,439篇。市場資訊系統更新至9112期,增加2,160篇;海關系統更新至91年9月資料,增加12萬6,023筆;更新CAS優良食品系統至194家,並更新產品資訊、專利及技術移轉等系統至91年12月資料,另舉辦「藥膳及食藥用菇市場趨勢研討會」、「中式藥膳保健食品產業與市場研討會」。

(二)食品調查與出版方面

  出版「食品市場資訊」 12期(自9101期至9112期),完成「二00二年版食品工業統計資料彙編」及「二00二年版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並完成「中式與藥膳食品經營及消費調查」及「農村小型加工-柿餅及梅子產業調查」調查研究報告。另91年度計畫成果國庫收入53萬元,佔預算金額之9%。

五、強化農業推廣資訊與傳播

  為強化農業推廣工作人員運用現有網站,迅速取得農業推廣相關資訊,並建立網路學習機制,加強推廣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分別組成農事推廣資訊系統諮詢小組、家政推廣資訊系統諮詢小組及四健推廣資運系統諮詢小組,規劃建置農業推廣充電站,包括四健推廣資訊網、家政推廣資訊網、葡萄萬事通等,九十一年度分北、中、南區辦理系統測試與評估會3場次,參加人員 150 人,依據評估意見進行網站資料庫內容之修正與版面設計,另新增農事推廣資訊網、線上問卷調查功能及討論區管理功能。辦理田園之春叢書推廣,包括製作目錄摺頁、製播廣播節目、田園之春叢書園遊會活動 4 場。製播農業施政影片「農情話意台灣行」 10 集,並壓製VCD 1,000 套分送農業相關單位;於「豐年」、「鄉間小路」刊登農建有關技術與成果、農業法規、農業服務信箱、農村文化、休閒農業、市民農園、鄉土之美、鄉土民俗、農村倫理等。補助廣電公司製播農業相關節目,包括台灣電視公司「快樂農家」 51 集、中廣客家頻道「新鮮生活派」 20 集及「大鑊小鑊跑跑滾」 40 集、中廣台灣台「好農家」 286 集及「春夏秋冬」 48 集。

  • 回上一頁
  • 94-03-01:1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