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輔導工作所涵蓋之範圍包括農民團體之輔導,農業金融制度之健全及農業推廣工作之推展:(一)健全農會輔導功能,完成各級農會總幹事遴選評審作業要點之研訂,建立農民團體企業識別體系及輔導農民團體國際交流。(二)強化農業人力資源之培訓,整合輔導農業產銷組織,健全農漁推廣教授體制及充實農業推廣教育設施。(三)辦理農業發展基金貸款、中美基金農業發展貸款,及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與救濟與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四)營造農漁山村社區新形象,建設富麗且具文化特質之農漁山村,造福農漁民。
一、農民團體輔導
(一)農會輔導
- 自本(89)年7月21日起農會中央主管機關,由內政部改隸本會,配合行政程序法及因應90年農會屆次改選需要,完成農會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報請行政院審查,於9月18日送立法院審議,本會並印製「農會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說帖」一式,以為宣導說明。
- 修正發布農會選舉罷免辦法第十八條條文,將農會理、監事及出席上級農會會員代表選舉投票方式,改用限制連記投票法,以減少派系壟斷。
- 配合精省作業及農會中央主管機關改隸,修正「台灣省縣(市)以下農會總幹事遴選評審作業要點」為「台灣省各級農會及直轄市農會總幹事遴選評審作業要點」。
- 召開中央、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輔導人員輔導會報,探討農會法規、組織健全,業務發展事宜。
- 輔導農民團體建立企業識別體系(CIS),進行農會組織定位、經營理念、形象塑造及教育訓練等工作,截至89年12月底全國合計117家農會取得共同標誌授權,提昇農會人力素質並藉由實施CIS工作,致力於推動農業策略聯盟業務。
- 農民團體國際合作交流方面,透過省農會、農訓協會等,輔導農民團體與韓國順天大學、日本亞洲農業協同組合振興機構、日本農協中央會、韓國全國農協、蒙古人民組織等互訪,促進際間農業技術合作交流。
(二)漁會輔導
- 自本(89)年7月21日起漁會中央主管機關,由內政部改隸本會,為配合行政程序法及因應九十年漁會屆次改選需要,完成漁會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報請行政院審查,於9月18日送立法院審議。
- 配合精省作業及漁會中央主管機關改隸,修正「台灣地區省(市)以上漁會總幹事遴選評審作業要點」、「台灣省各區漁會總幹事遴選評審作業要點」為「台灣省與福建省各區漁會及省(市)以上漁會總幹事遴選評審作業要點」。
- 訂定「九十年台灣省各級漁會暨福建省連江縣馬祖區漁會改選作業計畫」及「九十年台灣省各級漁會暨福建省連江縣馬祖區漁會屆次改選端正選風宣導作業計畫」,期改選工作順利完成。
- 召集各縣市政府及各級漁會選務人員,假農訓協會辦理中央改選工作研討會。
- 訂定漁會法及其施行細則所需應用之書、卡、表、冊等格式及漁會選舉、罷免及總幹事遴選應用之公告、書、表、冊等格式;健全漁會輔導組織。
(三)農業合作社場輔導
- 完成農業合作社場改進與創新業務9社場,並加強擴大辦理社間合作,供貨之農業合作社場為18單位,消費合作社場7社(或賣場)提供銷售之農產品種類300餘項。
- 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組成工作小組,前往農業合作社場,實地輔導社務、業務、財務,計有23個單位社場接受輔導。
- 辦理農業合作社場推廣教育訓練一次及產銷班觀摩訓練二梯次,計130人參加講習;辦理農業合作社場稅務講習班一梯次,計90人參加;開發完成「水稻作業管理資訊系統」一套,並辦理相關軟體電腦教育訓練二場次,計80人參加,輔導及協助21單位合作社場資訊化作業。
(四)農業財團法人輔導
- 全面性查核以了解農業財團法人經營現況截至本(89)年底本會已成立之農業財團法人有43個,分散於台灣地區各處,為加強監督輔導,以發揮更大公益功能,自5月至8月辦理會務、業務及財務之查核措施,由輔導處、會計室、政風室、與相關業務處、室、署派員組成查核小組,前往各個農業財團法人實地拜訪查察,其中有成立四十九年伴隨台灣農業發展,對農業政策宣導功不可沒的豐年社;推廣CAS優良食品、推動校園營養午餐之冷凍食品發展協會;拓展農業外交,協助東南亞國家發展農業、促進兩岸農業教育交流之農村發展基金會;辦理對外漁業合作、協助在國外遭難船員遣返及確保漁民權益之對外漁業合作協會;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促進花藝研究推廣、美化國民生活之花藝研究推廣基金會;潛心推展有機農業、促進國人身心健康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協助環境綠化、維護自然生態之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從事豬學及動物科技之研究、開發人類保健產品之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策進農漁會業務電腦化、提供金融資訊服務系統,並達到國際ISO 9001品質認證標準的農漁會資訊中心;:::::等等,對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完成的成果令人感動,同時也與各團體之負責人交換經驗,協助解決困難,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從本次實地訪談發見台灣的農業發展在許多有心人士協助下,必將永續經營下去。
- 健全農業財團法人組織輔導制度研討會
為強化農業財團法人之監督輔導績效,於89年11月1日假本會311國際會議廳舉辦「健全農業財團法人組織輔導制度研討會」約60餘人參與,與會代表針對農業財團法人如何強化業務配合政策、努力公益活動以及先進國家財團法人運作情形,進行此次研討會,以凝聚共識,更加發揮公益功能。
(五)農田水利會輔導
- 輔導農田水利會
88年度中央補助14,448千元,推動辦理輔導農田水利會業務改進工作,實施項目包括:農田水利改革推動配合研擬、農田水利文獻資料編輯、農田水利會財產清查、農田水利事業宣導、人員訓練及教材彙編、引進新引灌排技術、農田水利設施評估及推廣、灌溉系統營運管理架構對農業經營之探討、台灣農田水利會營運功能調整檢討,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亦補助20,110千元繼續辦理。
- 農田水利會會費補助
依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第三十九條之一規定,農田水利會會費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88年度農田水利會會費與抽水灌溉電費,亦全部由政府補助,共20億6,000萬元。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共編列30億3千9百萬元,補助各水利會會費支應營運管理所需並辦理灌溉排水設施維護,以減輕農民負擔,並維持水利會正常營運,配合農業發展。
- 農田水利會會務電腦化
88年度之工作重點為:
(1)繼續推廣灌溉地籍圖電腦化,逐一繪製各會之灌溉地籍圖,80年度已完成10個農田水利會灌溉地籍圖電腦化工作。
(2)檢討修正86年度完成之灌溉配水及工務系統軟體。
(3)辦理農田水利政策、法規等有關資料、水利會工作站及各會等資料之網際網路製作。
89年度工作重點為:
(1)完成十五個農田水利會灌溉地籍圖電腦數化工作。
(2)研究開發利用已完成灌溉地籍圖電腦化圖進行灌溉水質污染管理工作。
(3)修訂工務系統軟體。
二、農業推廣
(一)農業經營者培育
- 農業推廣訓練與進修
(1)針對整合完成之農業產銷班辦理講習訓練,加強班幹部領導協調及班員農業經營管理有關專業知能,健全班組織及提高班運作功能,有效提昇產銷班班員農企業經營概念,使具現代化的經營能力與生產技術,提高競爭力,成為核心農民,進而帶動地方農業發展,計辦理基礎班31班、進階班24班及高級班6班之訓練,合計61班,結訓學員2,772名。
(2)與嘉義大學合作設置二年制農場管理科,招收有意從農之農村青年,提供公費待遇,培育優秀農業繼承人,89年計輔導146位農村青年就讀。
(3)甄選農家子弟就讀桃園農工等15所高級農校農場經營科,每學期提供每班前10名每人5,000元獎學金,89年計輔導1,436位學生就讀,補助416位學生獎學金。
(4)辦理農村青年中短期農業專業訓練,以培育優秀青年並提昇其營農技能,計辦理一個月期班1班,二週期班7班,一週期班48班,合計1,680位農村青年結訓。
(5)辦理農業推廣人員在職訓練40班共1,280人,新進農業推廣人員訓練1班50人,及四健義指成長營四梯次140人,以建立農業推廣人員共識,增進其推廣指導能力。
- 整合輔導農業產銷組織
(1)依據本會訂頒之「農業產銷經營組織整合實施要點」輔導各試驗改良場所、各縣市政府、各級農漁民團體辦理農業產銷班整合輔導工作,迄89年12月底止,累計輔導整合6,410班,班員100,925人。
(2)編印「台灣省農業產銷班統計資料(89年12月底)」、「農業產銷班組織體系資料服務系統使用手冊」各一種,提供輔導單位參考運用;輔導各縣市政府全面辦理農業產銷班初評工作,補助68個產銷班充實班活動場所及設備,促進組織健全運作發展。
(二)農漁民轉業第二專長訓練
為協助農漁民儲備轉業能力,以利其轉業或增加農家收入,自79年度起積極輔導農漁民參加農業外第二專長訓練,訓練經費由政府全額補助,訓練期間並酌予補助膳食費,結訓後考取證照者,每人發給5,000元獎勵金。迄89年度止,累計辦理286班,參加農漁民達7,933人,其中並有1,793人通過証照考試。89年計辦理47班,參訓1,389人,525人通過証照考試。
(三)農業視聽傳播及教材製作
為有效運用傳播媒體,加強農民產銷技術,提供消費者正確消費資訊。透過電視及廣播等媒體將農業施政、農業科技新知、產銷資訊快速傳達給農民及消費者。89年推動農業視聽傳播工作情形如下:
- 農業電視節目:
(1)補助台視「快樂農家」節目之製播,播映時間為每週日上午7時30分至8時,節目內容共分為農業資訊報導、產業專題報導及消費指南服務等3單元。
(2)補助華視「戀戀農情」節目之製播,播映時間為每週六上午11時至11時30分,節目內容包括時令農產品介紹、農業新科技、動植物防疫、農業新風貌、農情服務、人物特寫、農民組織介紹等,並設立節目專屬網頁供民眾上網查閱。
- 農業廣播節目:
(1)補助台東之聲廣播電台「咱的農村」節目之製播,於每週一至週六下午3時至4時播出,節內容包括農政時間、意見交流道及綠色大地等3單元。
(2)補助中國廣播公司客家頻道製播「大鑊小鑊跑跑滾」節目,於每日上午9時至11時播出,節目內容包括農業建設策略、農保、老農津貼、全民健保、農業施政重點等之宣導。
(3)補助中國廣播公司台灣廣播電台製播「寶島的農業」節目,於每週日中午12時15分至13時30分播出,節目內容包括一週農業重要資訊、農業專題講座、績優產銷班報導、農特產介紹、鄉情拾穗等5單元。
- 製作推廣教材錄影帶及電腦光碟:
製作推廣教材錄影帶計30種;製作推廣教材電腦光碟計8種。
- 編印農業推廣文彙及推廣手冊:
編印農業推廣文彙1,000冊,供農業推廣人員及農業產銷班參考;編印現代農漁特產品宣導手冊11萬冊,分送各農業機關、農民團體及民眾,以提升全國民眾對國產農漁特產品之認識。
(四)強化農業推廣教授體制
協助公立農學院校設置農業推廣委員會或推廣中心計五校,聘任農業推廣教授(或副教授)計三十人,加強農業教育、研究與推廣體系之合作關係,協助農業產銷技術諮詢及現場指導,計六十六班隊,協助農民團體及農業產銷班解決疑難問題,助益良多。
(五)充實農業推廣教育設施
訂頒「農業推廣教育設施及農漁業產業文化活動獎勵補助作業要點」,輔導各級農會強化多功能農民活動中心之農業推廣服務功能,加強農業推廣教育設施六十九處。另輔導九二一震災地區農會辦公廳舍及相關設施(備)復健計畫計四十三處。
(六)休閒農業行銷及教育訓練
- 補助辦理全縣性休閒農業行銷推廣規劃、體驗活動及配合地方文化藝文活動等相關工作5處。
- 配合全縣性休閒農業行銷規劃網路之建立,補助縣市政府辦理休閒農業相關公共設施及安全防護設施項目,包括休閒農業標示、解說設施、停車場、眺望台、涼亭、公廁、登山健行步道、資訊站、綠美化、生態保育、安全設施及其他等項目。
- 辦理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及解說教育訓練,培育休閒農業輔導、經營管理及解說人力資源,辦理4班計120人。
(七)農場登記輔導
- 登記農場輔導:輔導新登記農場40場並協助建立品牌;舉辦農場行銷管理、網路行銷研習各1次;輔導已登記農場參加展售促銷活動20次;辦理已登記農場加工製品檢測80項產品並予以追蹤輔導;辦理重建區農場土壤改良及有機質肥料推廣384公頃,以加速重建區農場復建工作。
- 強化農場經營管理輔導方面:編印農場登記及輔導手冊3,000本,分送已登記農場、縣市政府及區農業改良場參考;編印農場簡訊12期及會訊2期;建置農場全球資訊網並開辦網路作業基礎應用、網頁製作實務研習班各1班,以掌握行銷資訊,提升農場競爭力。
- 辦理促進農場經營企業化貸款:為解決農場經營資金需求,協助農場主提升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以增加農場收益,於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加速農村建設及中美基金貸款項下辦理「促進農場改善經營貸款計畫」共計提供226,000,000元額度,輔導已登記農場辦理申貸。
三、農業金融
(一)農業發展基金貸款
運用農業發展基金繼續加強辦理農漁業貸款業務,提供農漁民所需之農漁業經營資金,89年本基金項下辦理之專案農漁貸金額總計約65.28億元,其中加速農建貸款43.46億元、農機及自動化貸款15.32億元、購地貸款4.53億元、修建農宅貸款1.97億元,受益戶(台)數達5,391戶(台)。自62年至88年底止,農業發展基金項下貸放累計1,133億7千3百萬餘元,受益農戶312,330戶。89年底本貸款貸放餘額為263.74億元,條件優惠,並有適切技術輔導,甚受農漁民歡迎。詳細貸放情形如表一。
(二)中美基金農業發展貸款
辦理「輔導農漁民轉業創業小額貸款」3,000萬元,「輔導民營糧商收購良質稻穀貸款」1億元,「促進農場經營企業化貸款」1億4千6百萬元,「輔導民營糧商收購稻穀週轉金貸款」1億元及「輔導農作物種苗懺業經營發展貸款」5,000元等4項計畫,協助兼業小農轉業以提昇農業競爭力;充裕民營糧商收購稻穀資金,增加市場收購數量,減少公糧收購及倉容壓力並增加農民收益;對已登記之農場提供必要之融資措施以改善農場體質,提升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場收益;及協助業者加速研發工作已促進種苗升產科計畫企業化及其國際間之競爭力,自89年1月至12月底共貸放1億6千8百40萬元。
(三)農貸配合輔導措施
- 為加強專案農漁業貸款之推動,透過廣播、各種農業雜誌、宣導資料等大眾傳播媒體宣導農業發展基金各項專案農漁業貸款,加強農、漁民對貸款之認知;透過各縣、市政府輔導農、漁會辦理農業發展基金專案農漁貸業務,並委請中國農民銀行辦理貸款業務之輔導與查核;委託農訓協會辦理農漁貸業務訓練,89年共辦理5班,包括農貸班4班及漁貸班1班,訓練人數共445人;由各縣、市政府辦理農、漁會專案農漁業貸款業務考核,以確保貸款效益。
- 委請中國農民銀行提供農、漁民融資輔導,協助農、漁民解決其融資所遭遇之困難及問題;另輔導加強運用農業信用保證基金之保證,解決農、漁民擔保能力不足之問題,89年共辦理保證案件6,046件,保證金額90億6百餘萬元。
四、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與救濟
(一)農業天然災害損失
89年計查報14次農業天然災害損失,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及水土保持工程農業天然災害總損失金額約99億3千萬元,其中造成較大損害者為發生於八月下旬之強烈颱風碧利斯及於十一月初之中度颱風象神,受颱風暴風圈籠罩及挾帶之強風豪雨影響,造成全台農業生產及設施嚴重受創,前述2次颱風合計造成台灣地區85億元之農業損失。
(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
- 依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辦理救助,89年4月寒害、碧利斯及象神颱風共核發現金救助52,461戶,救助金額為983,877千元;低利貸款共貸放2,387戶貸款金額為1,956百萬元。
- 為提升各級政府辦理農業天然災害查報與救助作業之能力,熟稔相關作業規定,於89年6月29日起至8月4日止,邀集直轄市、縣市政府、農業改良場及鄉鎮市區公所等單位,辦理7場次講習會,計有1,200人次參加。
- 為縮短辦理災害救助案件彙集及整理時間,提高救助金發放行政效率,已規劃設計完成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資訊系統,並邀集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等單位,辦理12場次現金救助資訊系統講習會,計有480人次參加,將農民領到救助金所需時間由44天縮短為30天以內完成。
五、營造農漁山村新形象
(一)農漁村社區更新規劃與建設
配合農村土地重劃條例及相關規定,進行改善巷道、給排水、廣場、集貨場、活動中心及綠美化工程,並依各地區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環境,發展具有地區特色之產業,以結合各種軟、硬體建設,建設富麗農漁村。89年度已完成農漁村社區更新規劃計二處,面積24.8293公頃;並進行農漁村社區更新建設及公共設施改善計6處,面積計25.2394公頃。
(二)農漁村整體規劃及建設
推動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及建設方面,辦理六區農村社區整體評估調查與細部規劃,選定已完成細部規劃地區92處推動262件實質建設工程,舉辦四處居民座談會及完成該區域細部規劃工作;營造漁村社區新形象計完成六處社區道路及排水溝改善、九處環境綠美化工程建設、輔建二處活動中心與軟體設備、四處公共設施與漁宅改建工程;農村聚落實質環境改善辦理134處村里農業生產與生活環境公共設施改善及六處村里聚落整體規劃
(三)原住民地區農業綜合發展
辦理山地農業經營輔導93個經營集團及農業推廣教育共91班,建立原住民產業集團經營之學習模式;花卉種球(苗)栽培示範推廣,包括設立一葉蘭種球生產示範圃及原生生態展示區四處、辦理球根花卉栽培示範、台灣原生百合種苗繁殖試作及觀察生產、原生植物種類開發及復育;森林副產物經營,輔導原住民栽培愛玉子121公頃、愛玉子種苗培育100,000株、香菇22戶;選定全省23鄉鎮原住民地區辦理畜牧經營,輔導飼養肉用山羊戶277頭、土雞41,600隻;輔導發展觀光農業八處,農產品加工九處;輔導原住民地區家政班480班、高齡者活改善班58班、營養保健班21班,義務幹部、副業生產、環保與指導員等訓練50個班次;加強富麗山村建設,在雙龍村等八個村結合地區自然環境、景觀、生態、農特產品、農村空間及文化資源、創造地區特色。
(四)發展休閒及都市農業與觀光農園
研訂「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專案輔導已存在的34家休閒農場合法經營,輔導新籌設之六家休閒農場;劃定宜蘭縣、花蓮縣、新竹縣、南投縣、高雄縣等縣十個休閒農業區,並對其中六個休閒農業區提供休閒農業公共設施之補助;補助宜蘭、花蓮、新竹、台東、苗栗、南投及嘉義等七個縣辦理休閒農業行銷活動,並補助學校及農民團體辦理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及解說教育訓練。輔導66個鄉鎮市在70個地區辦理市民農園,提供市民體驗農耕與享受田園生活。
(五)發展農漁村產業文化
- 輔導52處農會辦理農業產業文化研習班,共辦理278班;配合當地農產品盛產期及節慶,辦理農業產業文化季系列活動,計66場次;繼續輔導臺中縣新社鄉、梧棲鎮、嘉義縣竹崎鄉、梅山鄉等農會已設置之產業文化館四處;辦理農業產業文化成果發表及研討會一場次,參加工作人員計171人;結合生態、休閒、文化,規劃設置農業示範園區,包括北埔鄉南埔村、鹿谷鄉、國姓鄉福龜村、東石鄉等四處;規劃辦理千禧年鄉土文化蓮花節、梅季、茶文化、水稻文化等活動六場。
- 為配合發展農漁業休閒旅遊,發揚漁業文化特色,結合地方特有景觀、人文資源,發揮地方特色,除補助辦理嘉義縣產業文化活動整體規劃外,並補助新竹市、台南縣、高雄市及宜蘭縣辦理漁業文物館規劃評估工作,此外,亦配合休閒漁業宣導活動,辦理漁業文物展示、推廣工作,期能結合產業與地方文化,建立具特色之農漁業旅遊。
(六)農民住宅輔建
- 輔導貸款修建農宅:由中國農民銀行、台灣土地銀行、台灣省合作金庫等三行庫透過其各地分行及農漁會信用部提供資金辦理,並由農業發展基金對貸款經辦機關所提供資金給予利息差額補貼。貸款額度以借款戶修建自用農宅工程營建造價及相關設備所需金額十足核貸,每戶最高貸款額為新臺幣60萬元,其利率比照國宅基金貸款利率辦理,88年7月至89年12月份輔導貸款修建農宅計415戶。
- 補助整建農宅:協助低收入戶農民整建住宅,以改善其生活環境,提昇居住品質,每戶最高補助10萬元(由中央補助9萬元、地方政府1萬元),88年7月至89年12月底補助整建農宅計辦理496戶。
- 補助辦理農宅景觀改善:針對農漁村景觀之雜亂無章,補助農村辦理集體景觀改善工作2處,以求景觀協調,並改善農民居住環境,進而達到富麗農漁村之目標。
(七)農民營養保健與家政輔導
在中部震災地區23鄉鎮市農會輔導成立23班強化自我健康管理與生涯規劃能力班,共有840人參加,副業訓練20班,共有648人參加,增進受創農家健康管理及發展副業技能能力;協調衛生單位,輔導7,822名農漁村高齡者做健康檢查並教導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維護與促進高齡者健康;設置農村高齡者諮詢服務中心九處,培育志工347名,加強對獨居與孤獨或健康有問題或調適困難等高齡者服務,建檔與服務之高齡者共13,712人;辦理居家照顧訓練班一班,30名受訓及才藝傳承47班,共有2,905名參訓,接受才藝傳承。
(八)推行環境綠美化及苗木培育:
為改善農漁村生產及生活環境,維護農漁村風貌及特色,運用植物之美感,表現各地農漁村獨特之風格,促進各種空間之綠化,提昇農漁村生活品質,俾達建設富麗農漁村之目標。89年推動環境綠美化工作情形如下:
- 培育綠美化苗木:輔導各縣市政府育苗單位培育本土性及適合轄內種植之喬木、灌木、草花及草皮等計80萬株苗木,提供各機關學校及民眾種植。
- 農漁村重點綠美化示範:選擇災區及農漁村內公園預定地、社區及其他亟需綠化空地辦理,89年完成彰化二林萬興社區等35處綠美化。
- 辦理綠美化教育解說活動:分別在桃園及台中等縣市辦理綠化解說教育活動6次,計有650餘人參加。
- 辦理環境綠美化研討會:為溝通綠美化觀念及做法,並有系統介紹景觀規劃設計與維護管理等技術,辦理環境綠化研習觀摩會5梯次,邀請各相關單位人員參與。
(九)發展觀光農園
在台灣省15縣63鄉鎮市,規劃及調整設置觀光農園2,030公頃,組成觀光農園產銷班105班,並已擴大輔導成立觀光農園發展協會,計省級1單位、縣級3單位,更將各產銷班建檔,開放作物為茶葉、桃、梨、李、龍眼、草莓、柑桔、文旦、蓮霧、楊桃、芭樂、杭菊、花卉、葡萄、柳橙、芒果、荔枝、鳳梨、原生植物、桑、食用菇等20種。輔導強化觀光農園產銷班組訓及增印台灣省觀光農園簡介,利用網路上網宣導,改進園區設施及環境綠美化,規劃結合鄰近觀光景點,形成農業觀光帶,期以提昇服務品質,增進消費者對農村體驗及農產品行銷,繁榮農村。
六、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
依據「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及「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申領及核發辦法」辦理老年農民福利津貼之發放,並自84年8月14正式接受農民申請老年農民福利津貼。依據本會受託機關勞工保險局統計,自84年6月開始實施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至89年12月底止,累計核發金額達975億6千萬餘元,發放人數累計684,152人,而89年1月至12月核發金額計為228.3億餘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