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拾肆、國際農業合作與諮商

一、參與國際經貿及農業組織活動
二、推動經貿諮商
三、本會駐外人員之聯繫與督導
四、推展農業及技術合作
五、外賓接待
 

  我國加入WTO的腳步已漸近,89年我國積極進行入會通知文件之準備工作。雖然我尚非WTO會員,但我國仍可參與WTO新回合談判,本會已成立「因應WTO新回合農業談判工作小組」,加強蒐集研析各主要國家與集團對新回合農業談判各項議題之立場,以研擬我國因應對策。除WTO外,本會並積極參與其他國際組織之活動,以加強國際合作與聯繫;除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外,本會並配合經貿單位,參加與巴拉圭、史瓦濟蘭、英國、沙烏地阿拉伯、馬來西亞、澳洲、紐西蘭等國所舉辦之雙邊諮商,以促進與各國之雙邊經貿關係。在推展農業及技術合作方面,本年本會持續推動與南向及中南美國家之農漁業合作計畫,並加強與先進國家之農業科技合作,參與與美國、加拿大等國之雙邊農業技術諮商工作小組會議。此外,89年本會共接待全球5大洲49個國家及國際組織之外賓,成功促進各國外賓對我農業發展之瞭解。

 

一、參與國際經貿及農業組織活動

(一)亞太經濟合作(APEC)

  1. 參與APEC各項活動與會議

      APEC係我國現行參加之重要國際組織之一,本年重點工作與農業有關之議題包括:部門別提前自由化(EVSL)、APEC食品體系及生物科技部份。其中自由化議題之關稅部份已於87年決議移至WTO下回合談判時處理,至於各部門非關稅措施及經濟技術合作等則繼續在APEC中推動,本年度各部門針對各國非關稅措施進行研究,並執行相關經濟合作議題。

      APEC為回應企業界建議並落實領袖指示,88年APEC資深官員會議特別成立「研析ABAC食品體系建議之專案小組」,由我國及紐西蘭代表擔任共同主席,該小組將APEC各工作領域針對食品體系議題進行檢討,並為建立一完整APEC食品體系提出建議事項,該報告為88年APEC重要成果之一。89年為APEC食品體系執行年,各相關工作小組及會員體在農村基礎建設、促進食品貿易以及食品生產加工之技術進步及推廣等方面推動各項經濟合作計畫。

      另生物科技議題亦為APEC會議中重要議題,本年APEC領袖會議敦促部長及資深官員們注意生物技術及其衍生食品之發展,確保以透明及科學為基礎之方法規範該等產品之導入與使用,並承諾應使本區域消費者能完全了解生物技術之益處及生物技術對消費者與生產者之影響。而在APEC部長宣言中,部長們重申以透明及科學為基礎之方法從事風險評估及風險管理之重要性,並強調生物技術產品導入及使用時之安全性,同時生物技術之發展及應用需考慮WTO之規範、消費者權益、及環境品質。部長指示「農業技術合作工作小組(ATCWG)」繼續加強生物技術合作計畫,包括能力建構及資訊分享,並於90年貿易部長會議時報告成果。部長鼓勵與其他適當的國際論壇合作,以增加消費者對生物技術產品利益及風險之瞭解,俾促進實現生物技術之潛在利益。會員體除體認到生物科技將是未來發展主流外,並對於生物科技之合作發展及貿易規範等於未來會議中繼續討論。

  2. 推動APEC農業技術合作(ATC)

      APEC農業技術合作(Agricultural Technical Cooperation,簡稱ATC)係我國於83年所提出之領袖倡議,獲會員體支持,於85年建制化成為APEC架構下常設之專家小組(簡稱ATCEG),我國自84年迄至88年底均擔任該小組之主導成員(Lead Shepherd),負責規劃、協調、推動各項合作計畫並主持會議。89年度我國雖已卸任,仍應邀以榮譽主席身份出席並協助主持於夏威夷舉行之「第四次ATCEG會議」,我國並以推動成員(Shepherd)身分提報「動植物種原保存與利用」合作領域、與日本共同提報「農業金融」合作領域、及與菲律賓、日本共同提報「永續農業及相關環境議題」合作領域之工作進度報告。此外,該次ATCEG會議亦完成「APEC生物技術報告」,並經六月份貿易部長會議及領袖會議通過。

      再者,本年我國亦派員出席ATCEG各項技術合作研討會,包括:1月在印尼雅加達舉開之「APEC農業技術移轉及人力訓練研討會」、3月在日本東京舉開之「APEC永續農業及相關環境議題之農村發展問題研討會」、4月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開之「APEC動物健康風險分析研討會」、5月在美國夏威夷舉開之「APEC農產品收穫後及檢疫處理技術研討會」、及10月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之「第四次APEC農業生物技術研討會」;並於10月底在我國主辦「第三次APEC動植物種原保存與利用研討會」。

(二)參與其他農業相關國際組織之活動

  1. 亞洲生產力組織(APO):

      本年我國積極派員參加並主辦該組織之活動,共派30員參加25項活動,包括:「第四十屆各國生產力機構主管工作會議」;「整合社區發展」、「鄉村婦女在食品安全方面之角色」、「農業活動對永續環境之影響」、「經由地方工藝工業帶動社區發展」、「豆類加工利用」、「參與灌溉管理之組織變革」、「金融危機對農業生產力之影響」等7項研討會;「農業新政策之多功能角色」、「旱地之生產力改善」、「發展商業化花卉栽培之策略」、「農村婦女之教育與訓練」、「近郊農業」、「近海漁業管理」、「整合社區發展之培訓者」、「鄉村地區之就業策略」、「農業金融與信用政策」、「資訊科技在社區/農村發展之運用」等10項研習會;「整合地方社區發展」、「畜牧產業發展」、「農業批發市場之營運」等3項多國性考察;及「農業生產力衡量與分析」1項訓練班;並在台主辦「農業人力資源發展」、「泰國考察團考察台灣成功模式」、「整合地方社區發展」等3項活動。

  2. 亞非農村發展組織(AARDO):

      我國為該組織執行委員會成員,更於本年1月召開之第13屆大會獲推舉擔任副會長。本年我國機積極參與該組織之活動,包括派員出席「第13屆會員大會暨第46及47屆執行委員會議」、「新興社區活動研習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農業及鄉村發展暨第五屆亞非洲女性領導者會議」、「推廣農企業經營以增進農家收入研討會」、「糧食作物產業之企業化策略會議」等5項活動;另由我國主辦之計畫包括:

    (1)教育訓練:土地改革與鄉村發展、蔬菜栽培與種子生產、小農技術訓練與移轉。

    (2)技術協助:邀請部長層級人員來華訪問、邀請專家來華考察。

    (3)舉辦研討會:本會協助AARDO舉辦「農產品行銷推廣」國際研討會,計有亞、非洲及我國等13國25名代表與會。

  3. 亞太農業研究機構聯盟(APAARI)

      該組織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所屬之國際農業研究機構聯盟組織,成立於1991年,旨在提供亞太地區農業研究之機制,並促進會員國及仲會員間之共同研究,以增進彼此農業問題之相互了解。我國於88年4月7日正式入會,且為執行委員國之一。該組織目前有16個會員國,及7個仲會員國。

      本年11月我國應邀參加該組織在泰國舉行之「第6屆會員大會」、「2025年策略專家執行會議」、及「亞太地區農業資訊系統發展之諮詢會議」等三項會議。此外,我國並定期提供農業科技發展資料,刊登在該組織之新聞刊物中。

  4. 加強與在華國際農業機構之合作

      「亞洲蔬菜發展中心」、「亞太糧肥中心」及「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等三中心係將總部設於我國之國際重要農業機構,89年本會與其合作之主要工作與績效分別為:

    (1)亞洲蔬菜發展中心:

    A. 育成4個大果、濃綠肩、耐裂果、高硬度及較抗青枯病之番茄品系,5個抗晚疫病品系,4個具較強生長勢、優良風味、品質與果形佳的鮮食小果品系,5個產量高、品質優、硬度高及高類胡蘿蔔素含量小果品系,以及12個純質結合抗番茄黃化捲曲病毒病品系;選得69個抗青枯病及11個優良抗病耐熱番茄品系;另選得耐熱優良、高產甘藍品種「諾華十號」、「極耐熱甘藍」與「諾華一號」。

    B. 建立甜椒番椒脈斑駁病毒及疫病抗病接種篩選程序,選出15個抗番椒脈斑駁病毒、4個具優良園藝性狀兼抗番椒脈斑駁病毒及疫病之品系、及14個優良甜椒雜交組合;並已完成台南、彰化、台東三個番茄捲葉病毒分離株之分子選殖和核酸定序。

    C. 番茄及萵苣區域試驗分別以FMTT556、FMTT593、CHT1127、CHT1200等番茄鮮食大、小果品系與極具夏季栽培潛力之LT45萵苣品系表現最佳。

    D. 收集1,500個熱帶蔬菜種原,經更新繁殖後保存於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並建立葉酸分析法及資料庫,有助於國人對蔬菜的選擇與葉酸攝取量的瞭解。

    E. 完成夏季番茄嫁接栽培之技術轉移到農業改良場及農民與種苗業者,增強抗耐番茄青枯病及淹水的危害,穩定夏季番茄之生產,增加農民之收益。

    F. 利用起始溶液配合有機肥之施用可提高小果番茄、甘藍及葉菜類產量;利用簡易物理性圍籬及網室設施栽培管理技術,可有效防治害蟲,生產安全蔬菜。

    G. 優良品種命名推廣:89年命名之「桃園亞蔬九號」夏季鮮食番茄新品種,於88至89年度種植面積約170公頃,總產量為11,212公噸,產值達3億4仟萬元。

    (2)亞太糧肥中心:舉辦「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國際研討會」、「微量元素與作物生產國際研討會」、「農業資源管理國際研討會」、「調查亞洲國家農業資訊收集傳播之聯絡網系統」及「動植物檢疫與食品衛生安全檢查國際研討會」,另發行國際刊物5類,共25種,以蒐集與傳播農業資訊,提昇亞太地區農業技術。

    (3)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該中心主要任務與工作為訓練開發中國家之地政、農政、土地稅等相關人員,並從事相關政策之研究,以協助該國家建立完善之農政與地政制度。該中心訓練之學員迄89年底止已有6,000餘人,分布95個國家,係為國際知名之農政與地政人才訓練機構。89年舉辦「農地改革及農村發展班」、「都市發展及基礎建設規劃班」及「土地稅及稅務行政班」,每期六週,每期受訓學員約30人,合計約150人。

 

二、推動經貿諮商

(一)加入WTO工作進度

  加入WTO為政府既定之政策,我國於79年1月1日申請加入GATT,GATT理事會於81年9月始受理我國入會案之申請,成立多邊工作小組審查我國之經貿體制,並有26個締約成員對我提出減讓清單之要求,與我展開雙邊諮商;84年WTO取代GATT,我申請入會案更改為加入WTO,至87年2月20日我與美國結束諮商後,我國與26個會員進行之農業雙邊諮商已全部完成。在完成雙邊諮商後,工作重點轉移至多邊工作小組部分,迄今我入會案已歷經10次正式及3次非正式多邊工作小組會議;目前農業相關實質問題均已達成共識;各會員正逐項審查我入會通知文件,本會則持續透過書面資料與各會員進行溝通,希能在文件確認工作完成後,順利達成我入會目標。

(二)積極參與WTO新回合農業談判

  WTO新回合農業談判已經於本(89)年3月正式展開,依據總理事會會議決議,3月召開第22次例行農業委員會議後,即接續召開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以討論新回合農業談判之架構及有關事宜;而新回合談判之議題由各會員在本年底前提出,惟將保持彈性,細部或進一步之議題內容可延至明(90)年3月間召開特別會議前提出。

  新回合農業談判特別會議於本年共召開4次,主要係針對各會員所提之17篇談判提案及2篇觀念性報告,以及秘書處所提之技術報告等進行討論,以供各會員於明年起進行實質談判時之參考。新回合農業談判各國所提重要議題包括:境內支持(Domestic Support)、市場開放(Market Access)與關稅調降(Tariff Reduction)、關稅配額(Tariff Rate Quotas,TRQ)管理、特別處理措施-稻米(Special Treatment-Rice)、國營貿易(State Trading)、出口限制與出口稅規範(Export Restriction and Tax)、出口補貼(Export Subsidy)、生物科技產品(GMO)、特別防衛措施(Special Safeguard,SSG)、非貿易關切事項(Non-Trade Concerns)、和平條款(Peace Clause)及開發中國家之特殊優惠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S&D)等。

  雖然我尚未加入WTO,然我仍可以觀察員身分參與新回合農業談判,因此,研析新回合農業談判可能的各項議題,以及各主要國家之立場,並研擬我國因應之對策,依所擬對策積極參與新回合談判,以降低談判結果對我農業之影響,至為重要。為此,本會已成立「因應WTO新回合農業談判工作小組」,由陳副主委武雄擔任召集人,密切注意談判進展,並積極參與談判工作。

 

三、本會駐外人員之聯繫與督導

  本會89年派有駐外人員之地點包括美國華府(2人)、瑞士日內瓦、哥斯大黎加、南非開普敦及模里西斯路易士等地共6人,其任務包括國外農(漁)業情況之彙報、農(漁)業貿易問題之協調與聯繫、國際農(漁)業資訊之蒐集、國際農(漁)業組織之聯繫及我與駐地國其他農(漁)業相關問題之協調解決等。

  鑒於政府積極推動經貿自由化與國際化,我農(漁)國際業務勢必大量增加,內容包括農(漁)產品貿易(包含動植物進口防疫檢疫、出口貿易障礙排除、外銷市場資訊蒐集等)、國際農(漁)業組織活動(如WTO、APEC、OECD、FAO等)、野生動物保育、農漁業合作與漁事糾紛、國際重要農(漁)情蒐集及主要國家農(漁)業政策之彙報等,以目前有限地區之駐外人員,實無法負擔該等繁重工作,因此,盱衡本會業務需要,本會將繼續與外交部協商,爭取在重點地區予以擴編或增派駐外農(漁)業人員,包括美國華府、瑞士日內瓦、比利時布魯塞爾、日本東京及美屬關島等。

 

四、推展農業及技術合作

  豐富的小農發展經驗與進步的農業技術,是我國拓展外交,爭取國際認同的最佳憑藉。本會推動國際農業合作,主要工作包括:國際農業技術協助、雙邊國家農業合作、以及與先進國家之農業技術合作交流等,89年重要成果如下:

(一)加強與東南亞地區國家農業合作

  1. 中越農漁業合作
      為進一步落實推動88年5月簽訂之「中越農漁業合作協定」,增進兩國實質合作關係,89年間辦理農業發展策略研討班,邀請越南高層農漁業官員79名來華研習我國農業發展策略與經驗;我方水產種苗協會撥贈一百萬尾蝦苗供越南漁民試養,有助我水產種苗市場;另為協助培訓越南農村貧民水產養殖技術,本會撥款43,714美元補助越南執行該計畫;另辦理蔬果種原蒐集、柑橘無病毒健康種苗繁殖苗圃等多項合作計畫,成效皆極為良好。
      為進一步洽商90年度中越農漁業合作計畫事宜,本會陳主任委員希煌趁參加第十八屆亞太商工總會(CACCI)年會之便,於89年12月前往越南參訪農漁業建設,並舉開雙方農漁業合作工作小組會議與部長級會議,期間亦安排拜會越南阮副總理公旦等越南政府高級官員,對雙方農漁業合作交流與促進台商前往投資有正面意義。
  2. 中印尼農業合作。
      依據本會與印尼農業部於84年7月16日簽署之「中印尼農業合作備忘錄」及中印尼農業合作第四次工作小組會議決議,補助印尼農企業基金會與我駐印尼農技團於89年辦理11項先驅示範計畫,包括養鴨、山羊、養雞、香菇、辣椒、稻田輪作(兩項)、水產養殖、牛蛙、黃瓜與甘藷加工及蔬菜產銷等,並由我駐印尼農技團或國內派遣專家提供技術協助,以利計畫推動執行。
  3. 中泰農業合作
      87年11月泰國清邁大學與國立中興大學在本會協助下,在台中簽署雙邊學術合作備忘錄,本會並於88下半年暨89年度經費補助「中泰農企業學術合作計畫」,包括支援泰國清邁大學農企業相關課程教學、中泰雙邊農產運銷體系之比較、中泰農產品貿易之研究等子計畫。本會陳主任委員並於89年11月9日至14日應泰國畢沙迪親王及該國清邁大學邱提校長之邀請赴泰國訪問,並出席「以農企業管理加強亞太地區農業發展與農產貿易」國際研討會,以「亞太地區農業與農企業發展與合作-台灣觀點」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陳主委此行並拜會畢沙迪親王及視察我駐泰農技團在泰北地區執行之「泰王山地計畫」成果,該計畫輔導當地農民以高經濟價值農作物取代種植罌粟煉製鴉片,成效卓著。
  4. 辦理南向國家農業技術訓練班及派遣專家指導
      本會於89年委託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辦理向國家農業技術訓練班,選訓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地區國家人員包括水產養殖、食品加工、農企業經營等項目計30人次,並派遣本會茶葉改良場廖慶樑場長及農業試驗所歐錫坤博士等專家赴泰國及越南等地講習指導。

(二)加強與中南美洲及非洲等地區友邦之農漁業合作

  1. 巴拿馬嘉頓湖箱網養殖:
    本先驅計畫期程約1年6個月,已由我駐巴國大使館與巴方於89年1月簽約,刻由我駐巴國技術團執行中。
  2. 中、哥斯大黎加農業合作:
    臺糖公司在哥國之中華加工出口區購地5公頃,興建蘭花溫室及相關配屬建築倉儲、運輸等固定資產設備,總投資金額約新台幣1億5千萬元,已於89年6月底完成建場計畫,預估年生產中苗40萬株、大苗30萬株,以美國、中南美洲及歐洲為主要市場。
  3. 陳主任委員陪同陳總統訪問中美洲及非洲六友邦:
    本會陳主任委員於89年8月13日至25日間陪同 陳總統進行民主外交友誼之旅,訪問中美洲多明尼加、尼加拉瓜及哥斯大黎加及非洲甘比亞、布吉納法索與查德等6個友邦,期間參加多明尼加新任總統梅西亞之就職典禮;視察我派駐各友邦農技團業務,並與各國農業部長就雙邊合作議題交換意見;參觀哥斯大黎加中華加工出口區之台糖蘭園、甘比亞班竹町婦女蔬菜產銷班、布吉納法索巴格雷墾區之水利設施與稻作栽培等。各友邦均感謝我國多年來所提供之農技協助,對於農技團備極辛勞的工作成果亦表示高度肯定,農技合作實為我國爭取到許多誠摯的國際友誼。
  4. 林副主任委員陪同呂副總統訪問中美洲友邦:
    本會林副主任委員國慶於89年9月24日至10月1日陪同 呂副總統進行柔性外交之旅,訪問薩爾瓦多、宏都拉斯、貝里斯及瓜地馬拉四國,期間視察駐薩爾瓦多農技團蔬菜推廣計畫、駐貝里斯農技團等。

(三)與先進國家之農業科技合作

  為加強先進國家與國際機構之農業科技合作交流,以引進關鑑技術,提昇我農業科技水準,本年度繼續推動與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及國際灌溉管理研究所等國際機構之科技合作計畫,進行人員互訪、合作研究、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技術訓練班,其成果如下:

  1. 中美農業科技合作計畫:
    依據我國與美國簽署之「中美農業科學合作計畫綱領」,自1968年迄2000年,已執行74項有關養殖漁業、植物病蟲害防治、林業、畜產及動物疾病防治、食品安全與加工技術、收穫後處理、設施栽培及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之中美合作研究計畫,對提昇我農業科技水準助益良多。89年度辦理包括:精準農業體系農作物遙測光譜特性研究及光譜資料庫建立、利用生物技術創造新花色之晚香玉品種、循環水養殖應用於鮑魚生產之研究、台灣天然林碳沉積與生態經營最適數量模式研究、有益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上之應用研究、家禽白血病之控制、利用糞便抗原的檢測診斷來評估反芻動物腸內線蟲的感染狀況、牛流行熱疫情惡化原因之研究、弓蟲P30基因表現蛋白在診斷上之應用、東方果實蠅嗅覺化學引信物質之開發與利用研究、蝴蝶蘭黃斑病病因及管理策略之研究、β受體拮抗劑在畜體產品藥物殘留檢測新技術之開發、細菌性青枯病抗病基因之選殖及其應用技術之開發等13項計畫。
  2. 中日農業科技合作計畫:
    89年推動中日間農業科技合作,辦理傳統蔬果加工食品技術改進及品牌建立、研習作物病蟲害防治及風險評估、動物用疫苗生物技術之研習、考察日本農業灌溉用水水量及水質保護、考察日本漁港功能多元化之營運管理、考察日本實施漁業總可捕獲量制度、觀摩日本豬瘟撲滅計畫成果及考察動物防疫工作之推動、考察經貿自由化後日本農家所得因應對策、考察日本農漁村更新推動計畫與實施技術等計畫,共計9項35人次赴日本研習農業政策與技術;另本會於經濟部中日技術合作計畫項下,本年計選派19人赴日研習,研習項目包括考察日本農村災後重建之規劃與建設、研習日本穀倉設計及管理、地震對漁港防波堤、碼頭及港區設施等結構之影響、研習地震後土砂災害防治對策及日本農地移轉製度對農業經營與農地使用權流通之影響研究等5項計畫。
  3. 中德農業經濟合作研究計畫:
    透過中德社經協會,進行農業結構調整、農村規劃、休閒農業、國際貿易及環境保護等課題之合作研究,提供我國農業施政之參考。89年度共辦理:農產品進口與環境保護;歐聯貿易自由化對農村發展影響之研究;有機農業度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經濟效益評估;歐聯環保政策對農業資源使用、生產及出口之影響及其因應對策之研究—以氮肥污染管制對德國畜產之影響為例;促進臺灣農地使用權流動性之研究;德國農村社區更新及其對臺灣之意義;及畜產廢棄物再利用成本效益評估等7項計畫。並於89年9月中旬於本會辦理第18屆中德社會經濟協會雙方理事聯席會議,另舉辦理一場「我國與歐盟之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發展現況與相關政策及法規」研討會。
  4. 中法農業科技合作計畫:
    依據本會與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AR)於1991年簽訂之「中法農業科技合作備忘錄」,於89年內邀請法方3位專家來華指導有關雞遺傳改良、乳山羊場內性能資料建立及鴨隻之肌肉理化學與組織學性質研究,以促進中法雙邊科技合作交流,提升我農業研究水準。
  5. 中加農業科技合作計畫:
    中加農業科技合作研討會於89年12月12日至16日舉辦,由農委會國合處及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主辦,本會林試所及水試所共同承辦。議程為期二日,包括綜合性與GMO議題、及中加農業科技研發現況與重點與農業生物技術、水產養殖及林產品加工科技之研究成果等主題,邀請加國專家7人、國內專家13人,共發表論文22篇,會後雙方舉行會議並規劃未來合作計畫。14日規劃三天之參觀日期,包括農試所、畜試所、水試所、林試所龜分所、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地。
  6. 一般性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計畫:
    89年度辦理研討會11項:第三屆東北亞森林保護研討會、加入國際漁業組織策略研究之國際專家會議、辦理國際畜牧污染防治技術研討會、豬瘟口蹄疫防疫展望會、第三屆國際絲核菌研討會、公元二千年國際農藥管理整合研討會、國際植物品種專利保護與種苗認證技術研討會、農村發展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農產貿易和農地政策國際研討會、台灣檜木林生態及經營之初步探討、第一屆世界水禽會議;另合作計畫5項:乳牛胚體外生產技術之研發與應用、與國際灌溉管理研究所加強灌溉管理營運、加強與越南園藝科技合作交流計畫、加強與泰國園藝科技合作交流計畫、熱帶蔬菜種原收集合作計畫;及邀請專家3項:邀請外籍專家指導水簾式畜禽舍之飼養與管理、邀請口蹄疫世界參考實驗室主任Paul Kitching來華指導、配合WTO新回合農業談判研討會之舉辦邀請專家來華指導。

 

五、外賓接待

  本年共接待全球五大洲49個國家及國際組織之外賓,總計924人。

  • 回上一頁
  • 94-03-01:1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