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6月(第144期)
當前農漁業施政重點
-本文為李副主任委員健全在農委會召開「農漁業發展座談會」之專題報告
副主任委員 李健全
壹、前言
我國已於91年元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第144個成員,農業部門走向全球化競爭的新里程。面臨經貿全球化、自由化之趨勢,以及台灣經濟高度發展之整體環境,我國農業的角色由傳統上「生產糧食的經濟事業」,轉變為追求農業生產企業化、農民生活現代化及農村生態本土化的「三生」事業。同時,在產業結構轉型後,農業兼具生態環境的維護功能,服務對象也由生產者擴及全體消費者。
WTO是各項產業國際化的競爭平台,加入WTO正是啟動台灣農業轉型的契機。因此「創新研發、國際行銷」即成為現階段農委會施政的主軸,農業施政考量全球化的布局,對內加強研發與推廣,創造產業升級與再發展之機會,對外則加強國際行銷,促進具競爭潛力農產品的出口。未來台灣農業只要能持續創新,強化本土農業利基,發展出切合市場需求的產業,農業將是大有可為。
以下謹就台灣農業面臨情勢,以及當前農漁業施政重點作簡要說明。
貳、台灣農業面臨情勢近10多年來,經濟全球化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全球競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21世紀經貿全球化、自由化、數位化之知識經濟時代,產品、技術、資金沒有國界,交易方式改變及速度加快,這對我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產銷模式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也對我國農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農業面臨情勢如下:
一、經貿自由化、國際化加速發展
國際經貿組織的快速發展,對國際經濟產生極大影響。其中WTO自1995年成立迄今,已成為國際間影響力最大之多邊經貿組織,各會員國執行烏拉圭回合協定,對推動世界經貿自由化,特別是農產貿易自由化方面有相當之進展。我國於2002年元旦加入WTO,在全球化之潮流下,商品、資金及技術突破國界之限制,但國際間勞力移動能力仍有限,土地之區位無法移動;另外,農業疫病蟲害在國際間流動之風險增加。
WTO於2001年開始「杜哈發展回合」談判,並於2003年9月於墨西哥坎昆市舉行第5次部長會議,雖然無法達成協議,WTO新回合農業談判進程受阻,但各國仍會尋求其他方式,以使新回合農業談判儘速完成。此外,近年來國際間發展區域性經濟整合,許多國家陸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亦加速國際經貿自由化之發展。
二、商品多樣化與全球化
由於全球貿易的開放及通訊技術的進步,不僅商品可以在國際間流通,在投資及服務業自由化下,資金、人員等在國際間的往來大幅放寬。在此種國際經濟環境中,全球變成一個地球村,各種發展策略均需以全球化為考量。商業經營模式也產生重大變革,各式各樣高效率的貿易型式出現,研發、運籌、生產、銷售及物流高度分工又高度整合的全球運籌模式日漸形成,國內外的界線日漸模糊。台灣地狹人稠,農業生產資源較為貧乏,如何在全球運籌的模式中,定位我國農業之利基為重要課題。
三、農業結構快速改變
我國已加入WTO,開始履行降低關稅、開放市場,與削減農業補貼等入會承諾,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腳步更為快速。在因應WTO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也帶動農地與人力之移轉與重新配置,以稻米生產而言,配合執行進口國外稻米之入會承諾,使國內休耕農地增加,許多農業勞動力也必須隨之轉移。另外,由於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所得增加及社會結構改變,國人生活水準逐漸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趨向多樣化與高品質化。在人口結構高齡化、保健意識增強、休閒及外食機會增多等社會趨勢下,如何加速農業產銷結構調整,滿足消費者注重方便、新鮮、衛生安全、高品質及多樣化之需求,已成為一重要課題。
四、生物技術等新科技突飛猛進
20世紀末開始,人類的科技突飛猛進,生物技術蓬勃發展,基因轉殖技術(GMO)及人類基因組的定序完成,更是生物科技的革命,且真正的影響才剛要開始。電腦科技將運算速度增加數以萬倍計,大幅提高生產力,網際網路的發展,讓人類的通訊無遠弗屆,大幅縮短時間、空間及人際間的距離。此外,由於生產技術革命性進步,人類生產的資源由過去主要倚賴天然資源、勞動及資本的方式,大幅加重知識資源在生產中的比重,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使得智慧財產權變成一種重要資產,智慧財產權亦變成一種重要的競爭工具。此等科技的發展不但空前,且發生時間尚短,過去的思維還來不及完全反映,未來的農業發展亦應將此一趨勢充分納入考慮。
五、國際糧食供應充滿不確定性
近年來,世界糧食的生產雖呈增加趨勢,然由於糧食生產與人口分布不均,近半數糧食由僅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已開發國家生產,以致部分開發中國家仍普遍存在糧食不足問題。依據聯合國預測,全世界人口仍呈快速增加趨勢,加上每人糧食需求亦將因所得提高而增加,預期全球糧食需求將繼續大幅成長,而糧食生產則可能因耕地及農業水資源移用、地球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環境保護之倡議等因素而充滿不確定性,使得糧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
六、生態環境保育日受重視
自1970年代以後,生態保育問題即由區域性議題擴大為國際性議題,國際社會間逐漸形成「共同未來」與「永續發展」共識,環境保護運動也隨之興起,惟生態環境仍日趨劣化。1992年全球百餘位國家代表,於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發表了里約宣言、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森林原則及21世紀議程等5項重要宣示,強調經濟發展須與環境調和的永續發展理念。嗣後,各國更進而簽署蒙特婁議定書與京都議定書,針對溴化甲烷使用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訂定具體規範,期能減少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之傷害。凡此,在在顯示,生態保育觀念不僅已在20世紀蔚為世界潮流,更將在21世紀逐步落實為全球的共同努力方向,農業發展亦應符合此趨勢。
參、當前農漁業施政重點為強化農業施政,農委會於93年1月底新成立「科技處」、「農田水利處」,充實「國際處」在國際行銷之功能,並成立「農糧署」暨所屬四個分署,以及「農業金融局」,對健全農業組織架構,強化農業生產、管理、行銷與農業金融,均有重大意義。農委會組織調整後的新工作團隊,將與農民及農、漁會共同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現階段農業施政以發展優質、安全、休閒、環保農業為願景,均衡發揮農業多元功能,在產業發展面,加強研發創新與國際行銷,提升農業競爭力;在農村建設面,加速農漁村建設,符合農村多元發展需求;在農民福利面,加強照顧農漁民,提高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在保障食用安全方面,落實衛生安全之管理,提供消費者健康飲食。當前農漁業施政重點如次:
一、因應貿易自由化對農業之衝擊
農委會推動WTO農業因應策略,分別採取治標與治本的有效措施,不但在短期要穩定農產品價格,維護農民權益;在長期,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維護農業永續發展環境。
在短期措施方面,為穩定農產品價格,農委會已建立農產品產銷預測及進口預警通報系統,由「WTO緊急因應專案小組」每週彙報,適時啟動價格穩定措施、受進口損害救助措施及產銷失衡處理機制。92年稻米、花生、椰子、香蕉及鯖魚等農漁產品價格曾跌至價格穩定措施之啟動門檻,經陸續啟動救助措施後價格回穩。因應92年第二期作收成初期稻穀價格下跌,政府於92年10月17日宣布增加辦理餘糧收購措施,有效提升國內榖價。同時,加強農產品進口管理,適時啟動特別防衛措施(SSG),加徵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92年有稻米、花生、東方梨、砂糖、大蒜、檳榔、雞肉、液態乳、乾香菇、柚子、柿子及乾金針等12項農產品實施特別防衛措施。自93年起實施「九五計畫」,國產農產品產地價格低於直接生產成本95%,即採取價格穩定措施,視產品特性辦理收購、加工、冷藏及銷毀等措施,以保障農民收益,93年迄今已辦理土雞、肉雞、肉鴨、肉鵝、吳郭魚、柑桔等計畫,並持續辦理中。
在長期措施方面,加強調整稻米、養豬、家禽、水果及養殖漁業之產業結構,改善產業體質與提升競爭力。同時,加強創新研發,發展生物技術等高科技農業;強化農民團體組織功能,輔導農業產銷企業化;辦理農業勞動力之調整與訓練、動植物疫病防治與管理、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等計畫。
經由推動產銷調節、價格穩定及產業轉型等短期與長期WTO因應措施,已紓緩部分衝擊。92年農業生產指數估計為103.22,比91年下降0.83%,但水果、漁產品增產5.60%及4.42%。92年農林漁牧產品的躉售物價指數較91年上漲6.88%,其中農產類上漲5.21%,主要係由於雜糧、特用作物因美伊戰爭及SARS疫情影響價格上漲,但稻穀及水果分別下跌15%及10%;林產、漁產及畜產則分別上漲10.77%、3.59%及12.62%。
依據92年2月7日修正公布之「農業發展條例」第52條規定,政府分3年編列預算補足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1,000億元。行政院於92年度追加預算250億元,93年度亦編列250億元,基金累計達765.45億元,不足之235.55億元將於94年編列,達成編足1,000億元之目標。
二、建立市場導向的優質農產體系
在農糧產業方面,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調減稻米、雜糧等保價收購作物生產面積,辦理休耕或輔導輪作地區性特產。自93年起放寬辦理輪作、休耕之基期年,由原規定的83至85年,放寬為83至92年;並將93年第一期作休耕種植綠肥作物給付標準由每公頃41,000元提高為45,000元。另外,基於市場導向、適地適作原則,發展優質蔬果、花卉、種苗、有機等農產品,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產品品質。發展農產加工,生產高附加價值農產加工品。
在漁業方面,發展海上箱網養殖、水產種苗、觀賞魚等科技型養殖。復育台灣周邊海域漁業資源,投放人工魚礁及魚貝介種苗,引導漁業朝多元化及生態、環境、保育方向發展。農委會已擬定「推動台灣漁業國際化,邁向漁業大國」方案,積極參與三大洋各區域性國際漁業組織,加強雙邊漁業合作,推動漁業外交,確保我國遠洋漁船在公海之作業權益。同時,建立有效率的現代化船隊,提升國際競爭力,並規範我國漁船遵守國際規範,兼顧資源捕撈與保育,營造海洋國家優質的漁業發展環境。
在畜牧產業方面,持續輔導畜禽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計畫生產、穩定產銷及建立統合經營制度,提升產銷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畜禽產業競爭力已逐步提升。加強辦理「優良豬場」、「台灣珍豬」、「國產優良黑毛豬豬場」等優良養豬場認證,92年經認證之優良豬源已達1百萬頭。推動「台灣珍豬」、「台灣土雞」、「CAS生鮮蛋品」、「鮮乳標章」等優質畜禽產品認證,加強檢驗及逆行追蹤,以確保產品品質,並賦予生產者對自家產品之責任,塑造國產畜禽產品優良形象。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發
農業科技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永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農委會有16個以農業試驗改良為職掌的所屬機關,加上各業務處及其他所屬機關也分別掌理各專業領域的科技業務,涵蓋領域隨科技發展日益擴大。因此,農委會於93年1月30日新成立「科技處」,做為統籌及聯繫農業科技業務的單一窗口,落實規劃科技政策、整合研發資源與成果,結合其他領域的科技技術及民間資源,並與國際科技接軌,朝向國際化的農業邁進。
農委會研擬完成「台灣農業科技發展策略規劃報告書」,經行政院92年10月13日第17次科技會報討論通過,將整合農委會所屬農、林、水、畜等9個試驗研究機關,轉型成立行政法人之「國家農業研究院」,以提升研發效率,發展新興農業及提升傳統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科技化、企業化、國際化。「國家農業研究院設置條例」(草案)已於今年4月21日經行政院會審議通過,正送請立法院審議,列為本會期優先審議法案。納入國家農業研究院的現職人員,將採取「保留身分、權益不變」的原則,以保障其權益。
92年育成水稻、蔬果共22種新品種;辦理農業科技產學合作計畫157項。推動農業資訊化與知識管理應用,92年建置農業知識管理資訊平台,並完成全國344個農、漁會區域網路。為加強農業研究成果之應用與推廣,於90年依據「科學技術基本法」第6條規定,訂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已顯現具體成效,研發成果之技術移轉金,由以往每年約100萬元提高至92年之500萬元。「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於93年4月21日修正公布,將可提升我國植物智慧財產權保護之水準,符合國際間植物品種保護之規範,配合國內農民優良的栽培技術,提升台灣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推動農業科技園區,輔導設置「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台南縣「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彰化縣「國家花卉園區」、宜蘭縣「海洋生物科技園區」及嘉義縣「香草藥草生物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園區設置管理條例」於93年4月7日公布施行,將可對進駐園區的農業生技業者提供土地、溫室、實驗農場、標準廠房、水電通信及行政作業單一服務窗口等優惠措施;進駐廠商進口機器、設備、原物料及半成品等免進口稅、貨物稅及營業稅。同時,在資金融通面,將針對園區內農業高科技產品外銷廠商,辦理專案低利融資計畫。
四、推動農產品國際行銷
面對加入WTO後的國際競爭壓力,農委會透過外貿協會及專業行銷公司,積極協助農民團體及業者拓展國際市場,農產品出口較過去明顯增加。92年水果、蔬菜、花卉、水產品之出口值,較91年分別增加30%、6%、11%及7%。以個別品目分析,芒果增加71%,番石榴增加41%,茶葉增加16.6%,文心蘭增加4.5%,蝴蝶蘭增加15.5%,已展現加強國外拓銷之成果。另有關木瓜輸日問題,已邀請日本檢疫官來台參訪協商,近期內可望突破檢疫限制,拓展木瓜外銷日本市場。
行政院已於92年11月6日核定「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方案」,自93年起,3年期間投入22.53億元,加強辦理國外促銷活動、改進檢疫處理技術與設施、推動優質農產品外銷旗艦計畫、設置外銷專區、設置海外展售據點及培育外銷專業人才等工作。預期方案實施3年期間總計可增加農產品外銷65億元以上,並奠定持續外銷的基礎。
五、健全農產品衛生管理機制
全面推動豬瘟及口蹄疫撲滅計畫,92年5月22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過認定我國為「使用疫苗之口蹄疫非疫區」。另持續針對狂牛症、狂犬病、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等人畜共通疾病,以及地中海果實蠅、蘋果蠹蛾、黃金線蟲等進行監測,維護我國為該等重大疫病蟲害之非疫區。
93年台灣部分地區檢測出H5N2低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已採撲殺清場處理。農委會已積極推動家禽流行性感冒防範措施,成立跨部會之防治因應小組,加強各部會之分工合作,並對該疫病嚴密監測,有效維護家禽產業安全及國人健康。
為落實農產品安全責任制度,持續推動CAS標誌、安全用藥「吉園圃」標章、有機農產品驗證、優良水產品「海宴」及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認證、優質畜禽產品認證,強化屠宰衛生及肉品檢查制度。92年蔬果農藥殘留檢驗計抽驗14,099件,合格率為97.98%;肉豬血清磺胺劑殘留檢測73,504件,合格率為99.76%;其他畜禽產品藥物殘留檢測16,080件,合格率為98.84%。對於檢驗不合格者均依法查處及輔導改善,以確保國人食的安全。
六、建構農業金融自主體系
政府於91年11月30日召開全國農業金融會議,達成制定「農業金融法」、農漁會及其信用部由農委會一元化管理等5點共識。 陳總統在全國農業金融會議中,特別提出農業金融改革四大目標,包括:「確保農漁民福祉」、「強化農漁會體質,確保農業永續發展」、「滿足農漁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與「全面健全農漁會信用部體質」。
「農業金融法」於92年7月23日公布,為回應農漁民及農、漁會界對「農業金融法」儘早施行之期盼,農委會積極規劃「農業金融法」施行配套措施,分別於92年8月21日及9月1日成立農業金融專責機關籌備小組及跨部會之農業金融專案小組,推動相關工作,研擬完成全國農業金庫設立許可辦法等11項子法規,於93年1月30日隨同「農業金融法」施行,「農業金融局」亦於同日成立。目前正積極籌組全國農業金庫,強化農、漁會信用部體質,建構完整農業金融自主體系,以發揮農業金融專業功能,提供農漁民良好的金融服務,發揮支持農業發展及照顧農漁民之功能。
農委會於93年2月24日邀集財政部、中央存保公司、農漁會等單位研商,決議將儘速訂定36家信用部讓與銀行承受之農漁會爭議資產的處理準則,協助其重新申請設立信用部,並加強培訓金融專業人員。另外,93年3月17日農委會邀請相關單位檢討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有關辦法,初步決議放寬多項貸款之對象與用途,將規劃中壯年農民農業貸款、產銷班融資、農產品出口融資、購買耕地外農業用地融資等新種貸款,並提高多項貸款之額度。
七、落實農漁村建設與農民福利
推動農村新風貌計畫,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理念,92年辦理農村規劃建設85區、新生活圈27處、漁村建設26處。發展休閒農漁業,推動休閒農漁園區計畫,3年累計補助134個鄉鎮,推出550處景點,創造商機35億元。
92年8月訂頒「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申請作業要點」,92學年度第一學期請領人數有17,826人。93年2月起申請獎助學金之成績由80分調降為70分;私立高中職獎助學金由3千元提高為5千元,私立大專院校獎助學金由5千元提高為1萬元。92學年度第二學期申請人數約有10萬人。
92年2月農業發展基金之專案農貸利率由年息4.5%,降為2.5%;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利率由3%,降為1.5%。93年2月起進一步調降農貸利率,將農業發展基金貸款利率由2.5%,降低為2%;振興農、漁會經濟事業及畜牧污染防治設備貸款利率由2%,降低為1.5%,大幅減輕農漁民貸款利息負擔。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於92年12月17日修正公布,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自93年1月起由原每月3千元提高為4千元,受益農民人數約71萬人。另外,92年12月17日修正農保認定資格審查辦法,放寬農保認定資格,協助因年老、農地移轉等而喪失資格者,繼續保有農保資格,約有4萬名農民獲得保障。
為因應國際油價連續調漲,自93年2月1日起,甲種漁船動力用油每公秉增加補貼252元,乙種漁船用油每公秉增加補貼384元,以減輕漁民負擔。
八、強化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育
為有效防止土石流災害,農委會除了從土石流與崩塌地源頭治本處理,並以集水區為單元整體治理規劃,歷年來治山防災工作,已就重點治理集水區完成90區規劃,優先投入治理,加強崩塌地處理、防砂治水、環境保育等工程,並推行自然生態工法,以維護生態環境和諧。
台灣森林經營採永續經營為原則,並融合民眾的需求與環境價值,讓森林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育、國土保安、生態旅遊、自然教育、林木永續生產等公益及經濟效能。推動水與綠的建設,持續全民造林計畫,92年完成新植造林4,555公頃,撫育造林地59,195公頃。建置台灣生物資源資料庫,目前約有70萬筆資料,是台灣最完整的國家級生物資源資料庫。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農委會輔導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轄區灌溉面積38萬公頃,93年1月30日增設「農田水利處」,將加強農田水利會營運管理、農田灌溉、排水、農地重劃等各項業務。
肆、結語台灣是一個以進出口貿易為導向的國家,從過去的經驗證明,只要是愈開放、愈和國際市場緊密接軌的產業,就愈有競爭力。政府發展農業、照顧農漁民的立場堅定,台灣農業具有技術優勢、空間優勢、本土風味的優勢,我們有信心,台灣的農業絕對有希望,只要用心,一定可以為台灣農業找到新的活力。
因應經貿全球化、自由化,台灣農業必須從「品種改良」、「品質保證」及「品牌行銷」開創競爭利基,加強創新研發、國際行銷及企業化經營,建構農業加值體系,升級為精緻化的一級產業、高附加價值的食品加工業,及具有特色的休閒農業,並建立農產品衛生安全認證制度,讓消費者能夠安心享用安全的農產品,營造台灣農業的新格局,打響「台灣」農產品品牌,讓台灣農業在新世紀中確保競爭優勢,以及發揮維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育之功能,發展為優質、安全、休閒、環保的現代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