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6月(第144期)
農村景觀及生態建設的新作法
一、前言
在台灣地區,農村不僅是農民生產與居住的場所,也是大多數其他非農民的生活空間,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場所,也是其他生命體生存的活動空間。農村的功能從以往的以生產為唯一目標,轉而同時扮演著自然生存基本條件的維護、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的保護、文化及人文景觀的維護角色等。
早期,人們為改善生活品質及追求經濟的發展,無計畫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導致自然資源的耗損及環境受到破壞。雖然現代化的建設帶來進步與繁榮,但也帶來環境上諸多的問題,例如道路的拓寬紓解了交通流量,卻帶來噪音及交通安全的困擾;廣場及空地舖面的水泥化,雖方便使用及管理,卻增加雨水逕流,減少地下水源補充,也破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地;溝渠水泥化,以及綠帶、池塘、溼地的減少,使生態環境破壞,少了蟲鳴鳥叫,農村也少了生命的活力;廢水及污水的排放,污染河川,除河川環境遭受破壞外,其生產、生態及遊憩休閒功能亦受到影響。而這些問題過去也存在德國的農村裡,但經過近百年的改善及經營,在自然景觀、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等方面均有長遠的發展,現在德國經驗已是各國爭相觀摩學習的榜樣。目前,在政府積極推動生態工法的前提下,如何從多方位思考,建立自給自足、永續發展的生態農村,是我們今後努力追求的目標。
二、我國農村社區面臨的問題
農村社區為供農村人口集居之地區,在我國依據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多劃定為鄉村區,但因長期缺乏整體的規劃與發展政策,使農村社區日漸凋敝,產生許多問題:
(一)農村住宅雜亂問題:
-
人口外流,農宅無人照料。
- 建地不足,加蓋鐵皮屋。
(二)農村社區不僅建地不足,公共設施亦極其缺乏:
-
巷道狹窄,車輛進出不便:
-
缺乏農業共同設施,如共同農機棚與機具修護中心、集貨場、農產品展售中心…等,影響農業現代化。
- 缺乏相關設施,如:圖書室、集會場所、社區公園及運動場…等,影響村民生活品質之提昇。
(三) 農村傳統文化的沒落:
因為農村勞動人口的老化,年輕人又缺少承接的使命,許多農村固有的傳統文化一直在消失中,村民對家鄉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也漸漸薄弱。
(四)缺乏與農村風貌與自然環境相調和的景觀規劃
農村的地景、風貌、田園景觀,以及農村的生態環境與綠色資源均為農村景觀的重要部分;長期以來由於農業只強調生產層面,忽視生活及生態層面的多功能價值,使農村一昧的追求都市化的高樓、寬敞的大道及截彎取直的溪流,因而喪失農村獨特的風貌與自然環境相調和的景觀,因此。如何加強農村自然保育與景觀維護的功能,刻不容緩。
三、德國農村建設之理念與作法
在六○年代至七○年代之間,德國農村面臨轉型的問題;再者,德國土地資源亦非常有限,但其對農地資源仍以節省及珍惜的觀念,並且利用農村社區更新配合農地重劃、營建管理及景觀規劃等手段來促進農村發展,其經驗著實頗值效法借鏡之處:
(一)農村社區更新與土地重劃
德國土地重劃法﹝Flurbereinigungsgesetz﹞第一條「土地重劃之目標在改善農林業的生產與工作條件,促進一般的土地利用與農村地區的發展。」簡言之,其目標不僅在改善農業生產,同時也要兼顧農村生活及地區生態,謀求整體和諧的發展。
-
改善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
透過土地重劃使坵塊整齊、耕地集中、面積擴大、農路及水利設施完備,便利現代化農場經營之推行,促進農業發展。 -
配合農村社區更新,改善村民生活條件
透過土地重劃之交換分合,重新整理地籍、擴展農村社區以及預留農村發展所需之建築及公共設施用地,以改善村民生活環境與工作條件。 -
建立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態綠網,以維護大自然之平衡
農地重劃除了考量農業結構之改善及農村整體發展外,亦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育棲息地生態綠網之規劃,以及將地區上數個自然生態區相互連接。 -
農宅整建與房舍更新
進行農村住宅的整建與更新,使空間不足的房舍得以擴建,並規劃其農產品儲藏室及放置農機具的倉庫;同時也配合禽畜舍場的遷徙,改善村莊的環境與生活品質。 -
舊屋新用
村莊必要的共同設施及服務場所 (如:村民活動中心、圖書館等場所)利用「舊屋新用」的概念,重新付予其新的生命。
(二) 農村社區更新與營建管理
制定適合農村地區的營建管理規範,除一般規定外,並可依當地風貌加以規範:外觀、樣式、高度、屋頂顏色、材質…等,以維護農村景觀與傳統的風格,避免村民任意興建破壞農村整體的風貌;對於公共設施的興建(如:學校、公園等),一樣需遵守營建管理計畫,使農村整體的景觀與風貌能夠展現,同時考慮基地綠化、基地保水、節能、減廢、污水及垃圾改善、生態保育等環保措施。
(三) 農村社區更新與景觀規劃
農村社區更新、營建管理與景觀規劃應互相配合,使農村能夠在改善工作及生活環境時,也能夠考慮自然保育(如:使用透水材質的鋪面及保留生物所需之生態廊道);並且可利用營建管理方式,使農宅周圍有一定的綠地,並加強整個社區之綠美化。
-
社區開放空間的規劃
開放空間在農村裡具特別的重要性,它是村民聚會聯繫情感的地方、是過路旅客暫時歇腳之處、是社區空間景觀及意象的一部分,也是動植物生存的空間。半開放的空間,如社區住宅的小花園及農莊庭院,皆屬於道路空間的延伸,在視覺上具重要的價值。在整個農村的開放空間中,開放的庭院、兒童遊戲場、社區廣場、節慶廣場、休憩場所及其他綠化設施等,都應納入農村綠帶系統中,並與地區的溪流綠帶、小山谷兩側綠帶、農地灌木林及老樹林聯結。在規劃上應考量下列事項:
(1)整體考量分析,以建築物或植栽為重點來加強景觀的塑造
(2)保存自然的地形特徵、水溝及溪流,善加利用天然水文條件與特質,減少地貌之破壞。
(3)建築物立面的塑造,加強視覺景觀的美化,維護景觀之協調。
(4)留設多縫隙及多孔洞空間,塑造小棲地環境。
(5)減少不透水舖面之比例,增加水入滲及動植物生存空間。 -
水資源
(1)具生態概念之防災設施
在丘陵地半山腰沿著等高方向開挖截水壕溝,以攔截地表逕流,及在地勢較緩的山谷野溪,由上至下設置連續式滯洪池,減輕洪水災害,蓄積的雨水可入滲到地下,補充地下水;這些設施也可作為生態池或濕地,提供動植物使用,可說一舉數得。
(2)地表逕流的減輕及截蓄保水
以往農村開放空間,如廣場、停車場、家戶前院、人行步道、農路等,常採用不透水舖面施作,造成大地喪失良好的滲透、保水能力,減弱滋養植物的能力及喪失生物棲息空間,也無法發揮大地自然調節氣候的功能,甚至引發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此外,過去的防洪觀念,都希望把基地內的雨水儘速往鄰地排出或引流至排水系統,造成集流時間縮短及洪峰流量增大的效應,使公共排水設施極大的負擔,形成低窪地區每到大雨即淹水的窘境。因此藉由促進基地的透水設計並廣設貯留滲透水池或滯洪池的手法,以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氣候高溫化現象,以及降低排水設施建造成本。 -
水質淨化
利用植物處理家庭污水,在德國鄉下偏僻地區已普通使用,且有專業公司推出市場商品化。對於農宅附近之休耕農地或貧瘠土地,不妨提供作為自家污水二次處理之場地,對居家環境改善有很大幫助。 -
農村的動物資源
在生態農村的規劃上,維繫棲地多樣化是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方式之一,例如老樹、腐木、柵欄、巢箱、庭院果菜園、荒地、休耕地、土路、道路及巷道邊緣、果園全園植生、亂石堆、乾砌石牆、缺乏植物的礦區、陡坡、峭壁、貧瘠土地、建築物屋簷等均是我們常忽視的動物棲地場所。
水域空間包括流動水域(如水溝、小溪、河川等)與靜止水域(如濕地、水池、農塘等)。水域空間提供多樣化的棲地環境,孕育各式各樣的動植物,是生態景觀系統中無法被取代且最重要的空間元素。因此考量恢復生態環境及自然景觀,並活化農村的情況下,塑造健康的、優美的、可親的、生態的水域環境是農村發展的方向之一。 -
農村的植物資源
(1)社區的植生覆蓋
配合景觀、建築、氣候、地勢、土壤等挑選合適本土樹種;住宅週邊同時考慮生活的實用性,如果樹、蔬菜、藥草類之素材等。
(2)灌木叢帶和田野樹林
灌木叢帶及田野樹林區,在高度開發的農地,提供了動植物多樣化的生存空間與良好的棲地環境,在生態網路系統中作為動物遷移活動的廊道、跳島或作為生物棲地的一部分,對生態多樣性及穩定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3)農村生態棲地的安全維護措施
生態網路系統由大面積棲地、生態廊道、跳島及粗放利用之土地等組合而成,藉由網路的連結,使生物流及能量流等在網路空間中交換。德國科學家透過團隊合作,以生態跳島概念,將相當數量之非農作小塊區連結,結果驗證此方法在集約耕作的農地區域,確實可達成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的效果。
四、 台灣農村建設新思維
農村建設首先導入以防災為目的,以安全為導向,以社區為尺度,推動社區防災總體營造工作,輔導社區防災。其次再擴大、轉向為農村整體發展,依據地方特色及當地居民共同之願景,透過民間非營利組織協力團隊之規劃,提出文化保存、休閒觀光旅遊、精致農業發展、生態保育等發展項目計畫以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進而總體營造社區之文化、休閒、產業及生態等發展方向,將可以創造永續發展的新社區。
(一)農村社區總體營造
自921震災後,在農村聚落重建方面,其宗旨為協助農村之重建,並依據以往工作推動之理念,期能落實由下而上之機制,與居民緊密結合,以地方居民提出之工作項目與工程施作之期望為辦理方針;而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在於「由下而上」、「社區自主」、「居民參與」,正是辦理本項工作之基本精神。
於災後重建過程中,政府及民間團體從旁協助,教導社區居民各項生態、產業、觀光、手工藝等新知,居民瞭解自己居住環境的重要性,希望能透過由地方居民參與各項公共事務,凝聚社區意識,進而強化地方居民組織,使達到社區自立自主。
為消彌設計理念與居民期望差距太大的問題,在社區中施設的公共設施,不論是項目選定、規劃、設計、施工,應加入居民參與的機制,因此,研擬了一套新作法,甄選專案管理廠商提供計畫的專業協助與施工監造,各社區施作的工程委由統包廠商協助社區發展所需項目之設計及施工,擬施作之工作項目、設計案均經居民共同討論,透過建築師或工程顧問公司之專業技師之協助予以規劃設計,繪製預算書圖,再經由專案管理廠商之審查監督機制,將政府的預算用在居民認同的項目上,並且施作的樣式也能與地方居民的需求相符。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應培養社區自主自立,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使居民瞭解社區資源與歷史,尋找社區的特色與問題,再決定未來發展方向,據以向各相關推動部門爭取資源辦理,讓散布在各部會的經費能共同挹注,以順利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凝聚社區之向心力,改善生活環境,同時社區組織透過組織培力、經營管理課程之學習、與其他地區交流及觀摩、策略聯盟,振興產業,提高農村之收入,再造農村生命力。
(二)農村景觀及生態的新作法
台灣農村建設正朝向自發性、整體性,尤其景觀及生態的觀念也逐漸成為主流,相關景觀生態可由下列幾項探討:
-
野溪整治
傳統之混凝土護岸固然提供了極高的安全性,但常破壞了原有河岸生態轉換以及作為生物棲息地之功能,因此,在安全的前題下儘可能符合生態的要求,採用生態工法或近自然工法。護岸本身即為道路之駁坎,路旁予以植栽,搭配整體環境設計,善加利用天然的石塊作為河岸保護的素材,結合工程、生物與生態的觀念進行整體整治工程,使河岸不僅達到安全安定的功能外,更有休憩、親水、景觀改善等多項功用。 -
景觀美化
農村景觀美化主要應考量其使用者、尺度及目的,不同的使用者將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當地居民需要的可能是具休閒性質的小公園、而遊客遊憩時所需要的常常是連續性且大尺度的景觀,因此使用者、尺度及目的不同直接影響景觀的規劃。再者,在農村應減少設計與農村景觀不協調的設施如:花臺、花盆、水泥材質的公共藝術、昂貴的樹種等,而應以自然化、在地化與多樣性的景觀設計為原則,以營造非同質性的農村景觀,創造當地獨特的風貌。 -
生態景觀農塘
水資源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項目,農塘就是儲蓄水源最好的場所,一般的農塘是雜亂的、是不醒目的。多年來,本局辦理農村建設的農塘,是朝著景觀農塘的方向設計施作,其兼具蓄水、休憩、景觀三項功用。 -
停車場
停車場在發展休閒及觀光產業的農村中是不可缺少的項目,在設計施作的方法中,宜儘量採用透水鋪面施設,為了美觀的目的,連鎖磚或高壓水泥磚的鋪設可運用色彩的排列變化使之賞心悅目,而利用綠籬及植栽可降低停車場日間溫度,亦有引導動線的功用。 -
涼亭(或觀景台)
涼亭是風景區所投入的公共設施中,唯一提供遮風、避雨及防曬功能的設施,且與觀景台相同,常設置於視野良好之特殊景觀點,因此在坡地農村發展建設中,時常作為重要的休憩設施。其在外觀方面,應與四周環境相調和;而在材質方面,應考量氣候及配合當地特色因素,採用不同的自然材料或人工材料。 -
步道
步道的施設,其主要目的是使人類的活動能安全舒適,但在生態的考量下,應能兼顧生物所需生長環境的保存,避免造成生物活動空間的阻斷與破壞。其施作方式係木棧道架高於地面上,或以石版鋪設的步道以間隔方式排列,石版與石版間保留植草,不僅人行走時舒適度良好,同時不致於阻斷小動物的行走路徑,此種設計既實用又符合生態要求。 -
解說設施
解說設施為將該地區特殊自然或人文景觀告知遊客之媒介,目的在加深遊客體驗時的記憶,規劃時應考量全區整體之系統性與一致性。而在設計時可用抽象或具有農村特色象徵、符號(如風車、生態活動) ,或者以農作產物、農村文物(如牛車、稻草人)來裝扮,甚至以鑲字花圃等等來說明商品,其會給人深刻難忘的印象。 -
地方標誌
為展現地方特色,於入口處或特定景點設置代表地方文化意涵之意象及地標,透過村民與規劃團隊的巧思,創造出符合當地的人文景觀,不僅讓遊客進入農村後,即能感染傳統農村的風貌,進一步也加強村民對家鄉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
指標設施
指標設施為引導遊客獲得更好遊憩體驗之媒介,除設置地點應該顯目,且應注意指標設施上的字體大小與樣式,以方便車輛行駛中之觀看。
(三) 實務案例探討與分析─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為例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西南側約五公里處的桃米里,地方人稱「挑米坑仔」,生態資源非常的豐富。921地震受災嚴重,社區居民配合政府農村聚落重建工作,投入農村的建設工作。
-
桃米里整體空間改造構想
(1)強化社區意象及導入相關設施
社區的整體規劃將與社區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由整體社區聚落發展與空間規劃分析著眼,不但強化社區的自主性,也讓外來遊客對於社區環境有一個全面與初步的了解,提供進一步深度旅遊的基礎與起點。
(2)朝向「生態社區」發展的社區共識與願景
依據本區已完成的調查資料(生態調查、產業調查與空間調查等等)顯示,桃米坑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再加上地震後,社區居民與組織結合了外來專業團隊持續性為社區營造凝聚共識,並付諸行動。因此,有著先天的自然條件與後天的人事運作,已使桃米坑朝向一個結合「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生一體發展的生態村。
(3)採用易於施作與維護的地方性工法與材料
採行地方性工法不僅僅能降低營造成本,而重新發掘當地適切的材料,提供營建使用,也將有助於設施物的日常維護與週期更新。可供作營建使用之材料,有竹材、石材、木料、土埆與磚材等等,都可以讓社區居民參與施作,以創造就業機會。
(4)培力「自主營造工作隊」
以社區人力與資源進行空間營造,不但可以提供居民就業的工作機會,以最少資源獲致最大成效,也符合使用者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目標,重視並愛護自己所營造的社區環境。社區居民在經過幾個以己之力完工的案例後,已經累積了不少自主營造的工作經驗,也慢慢地體認到自主營造的重要性。
(5)地方產業的振興與行銷
桃米坑有著豐富多樣的農作物,其中不乏高經濟作物,例如香菇、竹筍加工、靈芝與金線蓮等等,這些產業如何透過展示與行銷策略,結合觀光休閒產業,充實生態旅遊內涵,是產業升級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6)既有閒置空間的再利用
社區內有著不同時期所興建的農用構造物,有幾棟極少使用,或僅供作農機具堆放的簡易鐵皮屋,透過與該地主的初步溝通,已獲致同意並無償提供社區使用。為使發揮空間的最大效能並配合中心區規劃,將整修鐵皮屋或填充必要的設施。美化後的鐵皮屋,可降低景觀視覺上的衝擊。同時,透過社區次組織(如美食班、苗圃班)的動員與運作,讓這些設施物能夠不借外力或資源而自行營運。 -
桃米里社區營造效益
本區一再強調的精神在於「社區參與營造」的執行方式,除了規劃設計階段的參與討論外,就屬居民實際參與工程施作的過程,最能突顯其精神。其效益分述如下:
(1)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桃米社區有著豐富多元的自主營造施工經驗,社區內主要的公共設施(如步道、濕地與景觀設施等)皆由其居民所組成的工作隊所完成。本營造案除引介此一部份的人力外,另於營造工程前召開「雇工說明會」,徵求更多具有各方面專才的居民共同參與,達到「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的目標。
(2)植栽取材自社區原生種苗圃
桃米社區內有一長期受政府有關單位輔導的「原生種苗圃」。除了樹高3公尺的喬木,必須外購,其餘佔80%灌木與花草植栽皆取材自社區苗圃。
(3)居民對社區環境改造議題的重視
藉由串連完整的步道系統,同時增設木造連接棧道、植栽槽種植喬灌木與花草植栽、指引方向的嵌燈與步道燈等設施物,美化社區內主要的旅遊動線,讓居民感受到空間改造前後不同之處,讓居民開始重視公共環境改造的議題,同時將綠美化的範圍擴大與社區內分據重要路口兩間雜貨店的亭仔腳,透過「再修裝可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的方式,讓居民看到亳無特色的店面或住家環境經由簡易美化後,呈現出特有的風味。
(4)透過參與式設計,讓閒置私有荒地變成遊憩景點
桃米坑親水公園原為廢棄土堆置場所,經由本案協調地主無償提供,設計成為一處開放性的親水公園。工程完成至今,居民與遊客的使用率極高,已成為桃米社區另一個遊憩景點。
(5)其他創意作法及成果
-
水空間的運用,增加趣味性
「水資源」一直是桃米居民引以為傲的重要資產。因此,特別加入了可供各式親水活動的設施,設計出一處「親水公園」,讓外來遊客初次造訪,就能以很直接的方式,親近桃米的水資源,體驗水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
將社區參與製作的成品,直接溶入營造工程設施內容中
本次社造過程中,邀請長期協助社區的藝術家-杜金陵先生從旁教導,讓居民學習「動(親)手做」的興趣。作品已被妥善地放進問路店公告欄上、親水公園的牆壁上。 -
以青蛙及蜻蜓作為社區的標誌
桃米坑豐富的生態資源中,「青蛙」及「蜻蛉」已獲居民認同,而成為社區代表的象徵物。例如:位於震災紀念館後方的四座布旗桿,整體漸層淺綠色為底布旗,圖案以社區LOGO(藍與綠交錯圖騰與文字)為主,輔以青蛙或蜻蛉圖案,再上桃米生態村的英文名稱。 -
問路店美化
在社區內二個重要交通節點,完成二處「甘仔店」加以美化其空間及週邊環境,稱之為「問路店」,展現出農村社區特殊的人情味。
-
水空間的運用,增加趣味性
(四) 桃米生態社區的規劃重點
- 維護生物生態領域:應用自然界線進行活動分區切割之基礎,建立生物廊道系統,擴張生物活動範圍領域,區隔人類活動區域,確保棲地保育環境之安定。
- 發展與自然生態共生之人類構造物:應用自然環境脈絡規劃有機開發之利用模式,輔導建構地方特質之建築構造物。
- 確保聚落維生之安定:建立生態維生機制,確保聚落維生系統機制運作之穩定。
- 提升環境保育維護之能力:建置完善鄉村聚落地區公共設施維管機制,落實環境保育之監督管理。
- 掌握地區生態特色開創生機:應用地區生態資源特色建立聚落自明性,進而達到聚落發展與環境生態共生共榮之互利和諧。
五、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生態農村在德國已是發展純熟的技術,由於生態調查資料建立完整、明確的政策,以及結合各領域專業人才的專責機關負責執行,且人民的守法及維護環境及生態保育的共識亦是使德國的農村景觀、生態保育及環境維護等工作推行順利且成功的要素,因此在學習他國技術的同時,仍應視國內風土民情及氣候環境作適度的調整,由於在國內水泥文化盛行,以及強勢的民意社會環境下,推動生態農村,民眾的教育宣導以及明確的政策支持應屬最重要的工作。
另外詳細的生態資料庫的建立、專業人力的培養訓練、生態價值的宣導、政府資源整合與業務分工、評估及考核機制的建立等亦不可或缺,如此推動生態農村才能水到渠成。
(二)建議
-
借鏡德國經驗,建議我國農村建設在景觀及生態上,未來可以加強創新與推廣項目包括下列:
(1)配合農宅興建及整修之獎勵,促進農村社區建物整體之更新。
(2)於先期規劃階段,預留水體溪流整治及生態綠網所需之用地。
(3)對於農村社區道路及排水改善,儘量採用自然生態工法,以維護農村傳統自然的風貌。
(4)重劃完成後之公共設施預定地及未出售之抵費地,應先作綠地使用,以加強社區之美觀。
(5)社區所需之活動中心、圖書館等場所宜考量「舊屋新用」之方式,既能減少經費又能保存農村歷史建物。
(6)建立鄉村綠網,進而串聯成鄉村的生態體系。
(7)加強事先居民參與,促進往後規劃及建設之成效。
(8)制定農村規劃建設等較詳細可行之法規,以利鄉村發展之推動。
(9)配合人文環境進行重建工作。
(10)鼓勵鄉村居民對地方的特色提出規劃願景。
(11)加強自然及生態保育、景觀形成之觀念,以利將觀光及休閒導入產業中,建立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及維護機制。
(12)加強有機農業之推廣及生物防治方法,以減少化學肥料及農藥之施用污染水資源。
(13)在全國農村污水處理系統未完成前,先推行可淨化水質的工法或鼓勵民眾自行設置,以維持整體居住環境。
(14)加強居民組織及鄉村規劃建設之教育宣導。
(15)訂定適當的補助措施,獎勵對環境有貢獻者。
(16)輔導居民成立永續性工作小組,予以社區總體營造教育訓練,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式,達到社區特色永續發展目標。 -
在推動農村生態工法、生態社區上,則有幾項重點必須注意,也建議工程人員能參考納入工程設計中:
(1)提供生物棲地多樣性:生態工法、生態社區必須營造生物棲地之多樣性與生態過程多樣性。
(2)對原地區自然生態最少干擾:自然生態經過時間演替,非必要時,儘量不干擾既有生態、景觀。
(3)環境自然演替:運用河川自淨能力與物質循環,設計自然演替的生態區。
(4)工程人為構造設施愈少愈好,忌大挖大填之施工方式,以免未保育先破壞殆盡。
(5)運用當地天然材料,降低對景觀及生態之衝擊。
(6)考慮生態景觀連續性,應將人造環境以和諧漸進的方式融入自然。
(7)勿忘地方特色、觀點、智慧、參與,就地取才、材,方能大家皆贏。現代工程的設計要求,除了安全性之外,更增加了美觀及生態的要求,因此,工程人員應多學習生態及景觀,增進新知,多瞭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學者專家能多提供國內外之各種生態工法之編製原則及設計案例予工程人員參考,以及多加宣導生態理念予民眾及有關政府人員,使大眾觀念改變,將「生命中心倫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對生態工法生態社區之接受度提高,尋找在安全考量下雙贏的策略與設計,使得我們居住的環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
Edward I.Newmam,1993,Applied Ecology
-
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uer Ernaehrung,Landwirtschaft und Forsten Muenchen,im Maerz 1992,"Grundlagen zur Dorfoekologie"
-
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uer Ernaehrung,Landwirtschaft und Forsten Muenchen 1993,"Unsere Heimat:Dorf und Landschaft"
-
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uer Ernaehrung,Landwirtschaft und Umweltfragen 1995 ,"NaturnaheKleingaerten"
-
陳意昌等,2000,土地重劃對景觀結構變遷之研究
-
陳榮俊、吳輝龍,2002,從水土保持的觀點談景觀規劃,中華民國造園季刊第42期
-
趙榮台譯 ,2001,「應用生態學」(譯自Edward I.Newman 著Applied Ecology)
-
林憲德著,1999, 「城鄉生態」,詹氏書局
-
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理論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起英出版社
-
劉健哲,2001,德國農村社區更新及其對台灣之意義,中華鄉村發展學會年刊,第二期
-
劉健哲,2002,農村住宅政策配合農村發展之探討,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
-
楊秋霖著,1996,「環境、森林、野鳥」,中國造林事業協會編印
-
蔡厚男、連宮瑩, 2000,河岸綠帶規劃與復育─以四分溪為例
-
謝靜琪、簡士豪,2003,環境敏感地區之保育價值
-
俞孔堅,1999,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
-
陳意昌等,2000,農水路廊道對農地景觀結構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