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6月(第144期)
茶樹嫁接扦插苗之改良應用與展望
壹、前言
本會茶業改良場自民國50年代即開始進行茶樹嫁接技術之研究,目的是希望將新品種嫁接於生長勢較旺盛的茶樹品種植株上,以改進樹勢加速茶樹生育。但是由於在成木上能進行高接之數量有限,且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因此自民國70年始進一步的進行嫁接扦插技術之研究,期望能增加繁殖苗數量,擴大嫁接技術應用層面。嫁接扦插是將接穗嫁接於砧木枝條上再進行扦插,由於嫁接技術過程繁複,必須耗費許多人力,在工資成本的考量下,當時並未落實在茶園實際應用。迄至今日,尤其中部茶園被921震災破壞後在重建過程中,台茶面臨的主要栽培品種青心烏龍品種退化的問題日益浮現,目前各茶區青心烏龍茶樹約90%以上樹齡已超過15年,普遍呈現枝枯及衰老現象,影響產量及品質甚鉅。應用深剪或台刈初期效果雖然不錯,但只能維持3至4年。若以同品種扦插苗更新種植,卻又因為連作障礙,即使在經過重新翻土耕犛的茶園,茶樹初期生育尚可,但至第4年後即開始出現枝枯現象,至於土層淺薄無法重新耕犁的茶區,更新種植的茶樹生育情形當然就更差了。因此嫁接扦插技術再度受到重視。
貳、茶樹嫁接扦插苗之優缺點分析根據本會茶業改良場以往的研究資料顯示,接穗接於樹勢較佳的砧木上,其茶芽發育較優,且可增加其對枝枯病之抵抗力及耐旱性,更可有效促進分枝數、萌芽密度、樹高、樹冠、減少開花數、使生長勢增強、產量增加,並可較一般更新茶園提早2年採摘。在葉片成分方面,茶樹嫁接後葉中總兒茶素含量降低,可減輕茶湯中之苦澀味,故有助於改善茶葉品質。顯示茶樹經嫁接後,除可保持新品種之特性外,尚有健化品種樹勢與提高質量之優點。因此,嫁接技術似乎是解決青心烏龍茶園連作障礙問題的一線生機。
以往也有茶農利用成木茶樹做為砧木進行高接來更新茶園,雖然嫁接成功率較高,但是由於後續必須多費工來除去砧木上的不定芽,因此增加了許多茶園管理工作。種植嫁接扦插苗較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且又具有可以大量繁殖的優點,是一項值得推廣茶農應用的技術,只是其技術層面較高,非較具專業生產人員可以輕易做到,因此目前只有少數茶農在進行嫁接扦插苗的繁殖,而由於嫁接扦插苗之存活率並不高,且必須耗費較多的人力,因此嫁接苗成本約為一般袋插苗的四倍。
參、茶樹嫁接扦插苗之生育特點茶業改良場去年初步觀察嫁接扦插苗在田間的生育情形,發現在青心烏龍衰老茶園更新改植青心烏龍嫁接扦插苗後,嫁接扦插苗茶樹生育良好,不再有連作障礙,其生長速度與生長勢較強的根砧品種台茶12號類似,而且較為耐旱。葉片形似接穗品種青心烏龍,但是葉片大小及厚度較青心烏龍大,介於青心烏龍及台茶12號之間。其製茶品質有接穗品種青心烏龍的香氣滋味,及砧木品種台茶12號的喉韻,甚至帶一點台茶12號的奶香,因此也可以說開創了一種新風味的茶葉。
肆、結語台灣茶園面積約有2萬多公頃,50%以上茶園栽植青心烏龍品種茶樹,由於青心烏龍製茶品質優良,清香甘醇,甚受消費者喜愛,在消費導向的目標之下,茶農朋友深切的期望能繼續栽植此一品種。而青心烏龍嫁接扦插苗經初步觀察,已可克服連作障礙的問題,因此茶業改良場正重新積極針對嫁接扦插苗生產技術進行研究,期能儘速建立一套完善的方法加以應用,提高苗木存活率,並降低茶苗生產成本,使嫁接扦插苗得以大量繁殖,供衰老茶園更新之用,促使台茶永續發展,茶農直接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