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9月(第147期)
從農業政策談生命關懷
壹、前言
要談中華文化的起源,應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要探索生命教育的根本,則應從農業著手。農業是一種生命的產業,就其本質來說,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生命科學,人類透過研究與經驗的累積,瞭解其他生物的生命歷程,再運用智慧與技術培育生物,藉以供養或娛樂其他生命;就其目的來說,它的基本要務在於謀求人類的生存,而最高境界則在於提升生命品質,這包括物質面與精神面的滿足,以及人類與天地萬物永續共榮的和諧關係。簡而言之,農業是人類創造文明的基礎,與人口、糧食、能源、環境等生命、生存、生活問題息息相關。現階段我國農業政策致力於發展優質、安全、休閒、環保的農業,就在於追求農業的最高境界,而其中所蘊含的尊重生命、助長生命、成就生命等意旨,實與當前生命教育宗旨緊密契合。
為增進讀者對農業的瞭解,以下將從神話觀、歷史觀、國際觀等角度,綜述我國農業起源與發展概況,並分享當前農業施政在關懷生命、敬天惜地等相關議題的推動經驗,也希望能藉此促使國人更加重視本土農業、珍惜自然資源、尊重萬物生命,共同營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邁向永續的未來。
貳、從農業神話到農業現代化農業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人類文明也是以農業活動為中心而發展出來的。不論從神話傳說來看,或是從歷史角度來看,千古以來的人文演進都有著豐富多采的故事及文物,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農業對人類的影響及重要性。農業不僅是人類賴以維生的基礎產業,同時也是國家發展、社會安定的磐石,因此,世界各國都相當重視農業,這由各國不斷投注大量人力、資源於農業科技研發及各類農業建設即可得到印證,甚至有國際學者提出:「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務農。」的呼籲,就是有感於農業、農村、農民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傳說時代的農業神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先民諸多事蹟,幾經口耳相傳,逐漸演變為精妙的神話故事,其真實性雖不可考,卻自有其邏輯,因而形成了歷史上的傳說時代。中國神話的歷史系統係以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為主軸,所稱三皇,各派說法不一,一般多指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相傳,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教人們用火煮熟食物,促使人類由茹毛飲血進化到「熟食階段」;伏羲氏教民網罟漁獵、飼養家畜,使人類生活由原始漁獵進步到畜牧養飼,進入了「集食階段」;神農氏發明農具,教民稼穡,嚐百草、製方藥,以治民疾,設市廛以通財貨,使人類文明由畜牧進一步邁向農耕,而演進到「產食階段」。雖然這些都是傳說中的神話故事,但也反映了人類生活及原始農業的發展過程,在許多文獻中,亦有相關記載,如《新語》道基篇提到:「人民食肉飲血、衣皮毛,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食,察酸苦之滋味,教民食五穀。」又如《史記》三皇本紀也述及:「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三皇在後世社會中,自有其崇高地位,尤其是神農氏,因兼具農神、榖神、藥神、太陽神、火神及土地神等神格,而成為民間重要信仰之一,目前臺灣地區以神農氏為主神的廟宇約140處,多以農神、榖神、藥神三種神格來祀奉,並尊其為農民、米商、草藥商的守護神。
二、歷史考證的農業起源
根據考古學與人類學等考證資料顯示,中國為世界四大農業發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地區就有了農業活動。要在蠻荒大地從事農業活動並非易事,因為不僅深受天候旱澇影響,還得同成千上萬的雜草野樹競用土地,並須與害蟲走獸競爭農事成果,其困難與風險遠超乎今日千百倍。因此,原始農業的出現,堪稱為人類改變自然環境的一大成功,也是人類改變生活型態的轉捩點。以1970年代考古學家在長江下游發現的「河姆渡遺址」為例,該址所留大面積稻穀遺存,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推估年代距今約在7千年以上,為目前世界上所見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實證。「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也相當發達,包括耜、鏃、匕、有柄匕、鋸形器、鑿等各種器物,已廣泛應用於生活與生產活動,骨耜為最具代表性的農具,家畜則以豬、狗為主。由各項出土文物可推知,至少在7千年前,人類就已形成村落,並從狩獵、採集自然產物的掠奪經濟,過渡到飼養動物、栽培作物的生產經濟了,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
三、綠色革命的農業創新
經過漫長歲月的演進,人類社會已累積了相當可觀的經驗與智慧,所醞釀的龐大能量也造就了日後一連串改變人類生活與社會結構的重要創造發明,如1770年代的工業革命、1950年代的綠色革命等,都是促成20世紀以來物質文明空前大躍進的創舉,也是為農業奠下現代化基礎的關鍵發明。
1950年代,科學家成功開發育種技術,配合農耕技術改進,使得農作物鉅幅增產,是為綠色革命。此一成就,實為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1953年,美國科學家布若格(Norman Borlaug)育出了「奇蹟麥」,產量比一般小麥增加五倍,1968年在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中心」也育出「奇蹟米」,同樣造成全球震撼。綠色革命不僅紓解了部分地區的糧食問題,更將農業發展帶入嶄新的里程,科技也成為農業快速精進的主要動力。
1990年代,基因改造產品(Gene Modified Organism;GMO)問世,再度成為全球矚目焦點,是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在全球自然生態劣化、可耕地減少、氣候異常等不利趨勢下,GMO可提高抗旱、抗病力及產量,並縮短栽培時間等優勢,使得部分人士樂觀認為,這將是解決人類飢餓問題的最佳鎖鑰。但是由於基因改造工程是採隨機插入方式,將取樣基因轉殖到其他個體,不同於傳統插枝或育種,新個體是否形成有害成分,科學家還無法完全掌握,因此也有人悲觀認為,GMO可能對人體健康及自然生態產生不良影響。儘管正反看法兩極,值得肯定的是,科技的不斷創新,再度為農業開啟了機會之窗,為改善人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參、台灣農業發展經驗1950年代國際間展開綠色革命之時,正是中華民國初遷來台之際。歷經二次大戰摧殘的台灣,許多農業設施遭到破壞,民生物資匱乏,亟需提高農業生產,以養活陡增的浩繁人口。當時台灣社會是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政府隨即順勢進行農業改革,藉由農業的快速成長,逐步帶動工商業發展,進而奠立國家穩定發展基礎,締造了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社會開放的「台灣經驗」。此一寶貴經驗,不僅是台灣人民共有的歷史資產,也成為國際間經常探討的小農成功模式。回顧台灣農業發展歷程,各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農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轉變,本文謹就下列五階段,說明台灣農業蛻變特色及政策重點。
一、由殖民農業回歸自主農業
1895年,台灣因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而割讓給日本,日本即以「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在台灣實施殖民地農業,從日本引進農業人才與技術,並大量使用肥料,因而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使得產量大增。但是,隨著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蔓延,農業生產設施遭到破壞,肥料來源也受到影響,加上日本以低價強制收購農產品,致使農民生產意願低落,農業生產快速萎縮。至1945年,戰爭結束,台灣農業設施已遭到嚴重破壞。戰後的台灣,百廢待舉,農業生產跌落到日據初期水準,政府為安定民生,即以糧食增產為首要目標,並依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綱領,籌劃實施土地改革。此為中華民國建國以來,台灣自主農業之始。
二、土地改革促進生產
除了戰亂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外,由於當時土地分配不均,農戶中有50%以上為佃農,在租佃條件不合理的情況下,地主與佃農關係並不和諧,佃農生活不安定,也對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政府為提高生產誘因、加速農業發展,乃積極扶植自耕農,自1949年起,陸續推動「耕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以及「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措施,一方面減低租金、保障佃農耕作權,另方面則將公有地及向地主收購的佃耕地,以優惠條件放領給佃農,讓農民輕鬆分期攤還價款,大幅提高了農民生產與投資意願。在政府大力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改進生產技術,以及土地和勞力的充分利用下,1952年農業生產即已恢復到戰前最高水準,逐漸充裕了軍糈民食,奠定農業再發展之基礎。
三、農工部門相輔相成
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色,在於採行農、工部門相輔相成的互利成長模式。1953年起,政府推動一系列中程經建計畫,就是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策略,藉由農業發展累積資本,扶植工業發展,再藉由農產加工業,擴大農產需求、提高產品價值。在1965年以前,農業一直是台灣經濟主軸,農產品出口占總出口值比率都在50%以上,不僅是資源供應部門,也是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政府透過政策的巧妙運用,以勞力密集、土地精耕、加強水利與施肥等綜合性措施,大幅提高產量,再以肥料換穀及各種稅賦措施,將農業資源導引至非農業部門,因而得以快速落實「以農業培養工業」策略,造就工業蓬勃發展,1960年代後期,台灣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工業。1970年代,民間物資逐漸豐裕,出口貿易更加活絡,拓展國際市場成為促進農工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工商業快速成長後,雖然農業勞動力及農地等資源也逐漸移往非農業部門,但是藉由農業科技的研發與推廣,農業生產在質與量方面仍能持續成長,此時台灣已成為新興工業國家,在國際上展現了旺盛的經濟力。
四、三生農業均衡發展
1980年代,臺灣順應世界潮流,經濟體制逐步走向開放,農產品進口量隨之遽增,加以環保意識抬頭,國內工資昂貴、勞力不足,以及經營規模狹小等因素,致使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之競爭力相對衰退。為提高農業經營效率,政府積極引進企業經營理念,創新農業科技,推展農業機械化、自動化,並加強培育農業專業人才,促使產業由土地與勞力密集,逐漸轉型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例如豬、雞、鰻、花卉等產業,均展現了動態的發展活力。1990年代的台灣,正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政治、經濟、社會結構都有了鉅幅改變,所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更甚於以往。雖然農業發展面臨重大考驗,基於農業涵蓋多元功能,為國計民生之本,應妥善轉型因應,因此,政策上不再偏重生產導向,而以均衡發揮農業在生產、生活、生態面等三生功能為方向,更加重視農民福利、生態保育及消費者權益。
五、國際接軌全球競爭
我國是全球第15大貿易國,無法自外於經貿國際化洪流,基於現實環境考量,我國於1990年即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GATT為其前身),經過12年的努力,終於在2002年1月1日跨進WTO門檻,成為第144個成員,在WTO規範下,與其他成員共同推動經貿自由化事務。國際經貿自由化不僅意味著市場競爭的透明化、公平化,也象徵著國際間資源與成果的擴大分享,以及會員體互動關係與國際義務的平等化。對我國來說,這是兼具經濟、外交與政治意義的新世紀大事,對農業部門來說,這更是一個走向全球競爭的新時代。
21世紀的台灣農業,面對經濟全球化、自由化、數位化的國際競爭趨勢,以及國內自由、民主、開放的多元社會結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農業施政必須迎接瞬息萬變的國際挑戰,也必須照顧多面向的社會需求,包括產業發展的強化、農民福祉的增進、消費者權益的保障,以及生態環境的維護等,都是必須兼籌並顧的重點。為達成農業施政使命,維護本土農業永續發展,當前政策以發展優質、安全、休閒、環保導向的農業為主軸,持續加強農業多元功能,兼顧人文建設、物種保護及環境保育等層面,不只要讓大家吃飽、吃好、吃健康,還要建設清淨祥和農村,讓大家悠遊於大自然,與萬物和諧共存,感受心曠神怡的舒暢與快樂,滿足身、心、靈的需求。
肆、台灣農業政策的生命關懷古今中外對農業的重視,大都以衣食需求為出發點。早在春秋時代,管仲就說過:「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西漢晁錯《論貴粟疏》也說:「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猶不能禁也。」唐朝杜佑《通典》則提到:「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可見,一個明禮義、知廉恥的社會,必以衣食無虞為前提,而衣食無虞又須以農業為後盾。二千多年前,漢景帝也曾頒布詔令昭示農業的重要:「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與 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言:「治本於農」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當政者切身的治國經驗談。在西方社會則是這麼說:“In case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總之,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本,時不論古今,地不分中外,人不計種族,只要談到生存議題,就離不開農業。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對於生命價值的看法不同,對於農業的依賴也不再止於衣食需求,而逐漸擴及到精神面與環境面的要求。要滿足現代人對農業的期許,農業應發揮「六道功能」:吃道(美食)、穿道(好衣)、看道(山川綠野、碧海藍天)、聞道(植物香味、清新空氣)、玩道(休閒農業)、感道(農村溫馨、自然祥和),這也是當前我國農業施政以發展優質、安全、休閒、環保農業為主軸,兼顧人文建設、物種保護及環境保育等層面的主要考量。農政事務範圍廣泛,以下謹擇要分享農業施政在關懷生命、敬天惜地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確保糧食安全
民以食為天,保障糧食安全是政府照顧民生的基本任務。為確保國內糧食供應無虞,長久以來,政府隨時掌握足供國人食用3個月以上的稻穀庫存,以備不時之需。糧食安全政策使我國未有缺糧窘境,並能維持穩定糧價,國人也多習以為常,不易感受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世界61億人口中,因糧食缺乏而造成營養不足的人口超過8億人,由此可知,免於飢餓雖是國際基本人權之一,卻也得來不易。
二、推廣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包括食材的衛生安全與飲食方式的均衡兩部分。在食材的衛生安全方面,政府除了加強農藥、肥料、飼料及動物用藥品等農用資材源頭管理外,並嚴格抽驗追蹤各類農產品藥物殘留情形,務求上市農產品都符合安全標準,達到「產品安全,消費安心」的目標。此外,為加重生產者社會責任,維護消費者權益並便利其選購優良產品,政府也積極辦理農產品認證制度,目前以CAS優良食品認證、吉園圃安全蔬果認證及有機農產品認證為三大主軸。在飲食方式的均衡方面,政府經常透過各式媒體、文宣及活動,提供消費者健康飲食資訊,推廣「醫食同源」、「身土不二」等觀念,宣導自然、均衡的飲食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國產時令農產品與國人在同樣的環境成長,就是最佳的滋養食材,期由日常飲食強化國人免疫力,減少疫病流行的機會與衝擊。
三、發展休閒農業
政府發展休閒農業的主要目的,一在滿足民眾回歸自然的渴望,提高休閒品質,照顧精神層面的需求;一在創造農村就業機會,鼓勵青年留鄉,活絡農村經濟。休閒農業是一種結合農業生產、在地文化、生態景觀及休閒活動的綜合經營模式,可提供購物、旅遊娛樂及自然教育合一的良好場所。此一經營方式,不但可將農業競爭力深植於本土,有效與進口產品區隔,對於農村的建設發展與環境維護,也有正面效益。政府除積極輔導發展休閒農漁園區、觀光農園、娛樂漁業、森林旅遊之外,並推動農村社區總體營造,期能建設農村為清淨祥和的生活環境、富人文氣息的文化鄉城,及舒適便利的休閒場所,提供鳥語花香、自然遼闊的空間,讓民眾上山下海、親近自然,紓解身、心、靈壓力,提升生命品質。
四、照顧農家生活
多年來,工商業發達後,農村經濟活力也相對衰退,農村青年外流,加速人口結構老化,衍生安養照護及社會安全問題。面對農產貿易自由化及天然災害衝擊,農民對於各類農業建設、救助與福利需求益形殷切。政府為照顧農家生活,一方面辦理農業教育訓練與第二專長訓練,強化農民產業經營及兼業、轉業能力,以增財源;一方面推廣營養保健、健康老化、開源節流及侍親教育等觀念措施,改善農家生活。對於天然災害、農產品大量進口所造成的農業損害,也提供適度救助;並自84年起發放老農津貼,保障老農基本經濟安全;又自92年起提供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獎勵農漁民子弟向學。期能落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人本理念,使人人都能在農村安居樂業。
五、回饋國際社會
臺灣地狹人稠,平均農場規模僅1.1公頃,農業先天條件欠佳,但是在積極推動一系列務實的農業政策後,不但改善了國民營養,更帶動經濟起飛,使我國漸有能力回饋國際社會,除在非常時期提供國際緊急物資援助之外,並自1959年起,陸續派遣農業技術團赴亞、非、中南美洲、東歐等地區,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農業,發揮跨國人道關懷,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目前尚有38個技術團分駐在32個國家提供服務。
六、尊重動物生命
隨著文明的進步,近年動物福利也成為國際間的重要課題。為強化國人保護動物、尊重生命觀念,政府特制定「動物保護法」。該法自1998年公布施行後,政府即積極推動各項配套措施,如實施寵物登記制度、鼓勵民眾認養流浪犬、改善動物收容環境等,對於流浪犬收容也採人道方式管理,有效紓解流浪犬問題;另並建立實驗動物應用監控機制,推動經濟動物人道飼養管理,減輕動物在被利用過程的痛苦傷害,維護動物福利。
七、維護自然生態
自1970年代以來,生態保育問題即由區域性議題擴大為國際性議題,國際間逐漸形成「共同未來」與「永續發展」共識,環境保護運動也隨之興起,但因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地球生態環境仍日益劣化。近年世界各地天災頻仍,旱災、水患、霾害、土石流,在在都是慘痛教訓,而這些災難也喚醒各國對維護自然生態的重視,開始省思過去「人定勝天」的觀念,積極展開保育工作。
自然保育是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衛戰,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均應善盡地球村成員責任,珍惜大地資源,促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以謀求全體人類的共同福祉。基於此一理念,政府積極推動自然生態保育,主要是以污染防治、治山防災、厚植森林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在污染防治方面,輔導畜牧場排放水符合環保標準,並實施農業減廢及廢棄資源回收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在治山防災方面,運用生態工法加強山坡地水土保持,取締坡地違規使用,以保安國土;在厚植森林資源方面,一面禁伐國有林,一面推動造林綠美化,以提高森林覆蓋率,增進水源涵養功能;而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是從物種保育及棲息地保育著手,劃設保護區域並適度經營管理,使物種在自然狀況下生存、繁衍。目前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占全島19.5%,高於世界平均值。雖然我國自然生態保育工作起步較晚,但是成效卻相當顯著,1996年美國曾讚揚臺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成果可為亞洲典範,並將台灣列為保護世界野生動物的盟友,此一成果得來不易。不過,自然保育也是永無止境的工作,仍需國人持續共同努力。
伍、結語
農業是最貼近生活的產業,沒有農業就沒有糧食安全,沒有糧食安全也就沒有社會安定。因此,世界各國都需要農業,也都重視農業,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歐盟、澳洲、紐西蘭等,都不例外。農業是國家發展、國人生活及生態保育的根基,雖然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農業定位也有所改變,但是農業在經濟、社會及生態面的功能與價值仍然是難以取代的。這也是我國在面對國際激烈競爭的態勢下,仍須持續發展農業的主要理由。
農業是直接展現人與天、地、萬物互動關係的產業,農業的永續發展必定建立在珍惜資源、尊重生命、順勢而為的基礎上。在丹麥,一般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將他們送到農莊體驗農業生活,因為丹麥人認為,農業文化是最自然、最優良的人類文明,從小接觸農業,身體所吸收的土氣、芬多精,可強壯身體與骨骼;而農業純樸自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投入產出經驗,則可培養性格堅忍踏實的公民。所以,要談生命教育,農業就是最豐富、最完整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