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9月(第147期)
消費者對基因改造食品標示問題關切原因之探討
食品與其他供人類使用的物品有很大的不同。食品食用後進入人體內,供生命維持及生長之用,且每日均需要,其消費受文化及傳統的影響很大,大部分人都很在意其安全性,因此消費者表示渠等有基本的權利知道他們吃下的東西是否安全。很多已開發國家已制定了法律以反應此種需求,即:要求對食品加以標示,以顯示其內容、加工情形,如有無冷凍、有無經過加工處理,有無經放射處理過,有無符合標準(如花生醬必須由花生製成),添加物(例如防腐劑、二氧化硫),有些國家則要求標示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維他命等含量。所有這些標示消費者均認為係其具有之基本權利。還有有些國家制定有害農藥殘留,添加物、致癌物質等的標準以保證食品的安全。
消費者想知道他們到底吃了些什麼的原因是他們想瞭解食物之口味以及其對健康之影響。他們可能想吃魚以避免心臟疾病,也可能要避免吃魚以免海中魚類資源枯絕或是遭受到汞的污染。可能要多攝取碳水化合物以配合體能的訓練或避免食用碳水化合物以減輕體重。他們吃香蕉可能為獲取鉀元素,避免食用香蕉為免產生過敏。訓練體能的人則多吃紅肉(牛、羊、豬等肉),素食者則要避免吃到肉類,回教徒則避免食用豬肉,但對羊肉則不避諱,媽媽為嬰兒瞭解蘋果汁,是為避免購買到蘋果汁傷嬰兒的胃,每天全球數以千萬的消費者研看食品標籤為他們或他們的家人作購買食物的決定。
因此,消費者也有同樣理由知道他們所吃的東西是否為基因改造產品。他們可能想知道產品的口味或食用後是否對健康有幫助。目前部分食品供應人認為基因改造食品與非基因改造基本上是相同的,(他們使用實質相同Substantially equivalent作為理由)。事實上並非如此,某些人食用基因改造產品後會產生輕度或嚴重過敏。另外,基因改造食品營養成分也可能不同。此外,消費者也提出了一些宗教性的、倫理性的於環境方面的關切,認為這些都是他們是否選擇基因改造食品的因素,如果沒有標示,他們無法作選擇。
歐盟各國有鑑於此,規定基因改造食品必須標示。在美國,這個基因改造玉米、大豆及馬鈴薯等產品已經普遍商業化生產的國家,調查一再顯示消費者急盼標示,但是政府仍未加以規定。1997年Novaritis公司所支持的一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消費者希望對上市的基因改造食品加以標示。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國家亦尚未規定。而發展基因改造食品之大公司,除了Novaritis以外,例如Monsanto等均反對實施標示。
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 CAC),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糧農組織(FAO)轄下的一個機構,正在研究考慮是否採行一項建議,建議所有國家對基因改造食品加以標示。雖然CAC之建議無約束性,但通常開發中國家均會遵照實施,也可以做為糾紛仲裁的參考(通常一個國家如採行CAC建議之標準,此標準即不會被視為保護措施),因此國際消費者協會(Consumers International)亦建議CAC實施基因改造食品的全面標示。理由如下:
一、基因改造產品與一般基因產品不同草莓內含有比目魚的基因以便抗寒,或有細菌基因以抗菌,或有病毒基因以“ 啟動 ”轉殖基因。在正常的情況下,草莓的基因只能從其他種草莓而來,此為傳統的育種方式。利用基因工程,科學家可自其他樹種、細菌、魚類、豬甚至人類取得基因轉殖至草莓體內。因此消費者認為不管是可供食品用之植物或動物其基因如非由同種而來,這些食品即應標示,以便使他們瞭解他們食用了什麼產品。
部分科學家或發展基因改造食品的公司認為草莓有外來種基因與原來草莓並無顯著不同;而依法典委員會(CAC)的說辭是「顯著相等」,因此不需要標示。消費者透過他們的組織所進行的意見調查一再表示,具有外來基因的草莓及基因改造食品非「顯著相等」於原來食品,而是有明顯的差異,應與放射過食品及使用添加物的食品一樣,加以標示。既然食品標示法目的係保護消費者,消費者的意思應受到尊重。
二、基因改造食品食用後可能引起中毒基因改造食品中毒的情形於剛上市時即曾發生,一種名為tryptophan之氨基酸曾在美國及很多國家上市作為補品,1980年代後期,日本一家名為Showa Denko的公司以基因改造之細菌製造並銷售到美國,在數個月內,有上千使用者即患上eosinophilia myalgia症狀,包括產生神經系統問題。最後之治療結果仍有約1,500人長期癱瘓、37人死亡。
當醫生們首次遇上此症狀,他們才逐漸注意到此與病人食用Showa Denko公司生產的tryptophan氨基酸有關連。但是,努力數月後才將此產品抽離市場,假如一開始即能將此產品標示為基因改造,即可儘快確認問題來源而加速處理,減輕受害程度。
這家日本公司起初也拒絕與美國政府合作調查事情發生的原因,但是最後還是鑑定出該公司出產之氨基酸tryptophan含有毒物成分,該成分係由基因改造之細菌而來。
很多情形會使基因改造之產品產生有害毒物成分。目前很普遍之作物如番茄及馬鈴薯通常在葉上即含有高毒性之化學物質。富有責任感之公司在發展作物時會注意其毒性成分的改變,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富有責任感,因此無法完全避免導致嚴重中毒現象。
一般來說,政府無法被信賴能防止此種情形發生。整個世界來說,政府對基因改造食品上市前的調查措施,歐盟做得最徹底,而很多國家根本沒有,至於美國其上市前的安全檢驗則是自願性的,無法保護消費者。
我們可預期未來基因改造產品將繼續發展,但希望會有上市前的安全檢驗,除非這些產品加以標示,否則一旦這些產品含有毒性成分將很難確認。
三、基因改造食品可能產生過敏反應以美國為例,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對某些食品產生過敏反應。研究也顯示約有2%的成人及8%的孩童有因Immunoglobin E (IgE)而對食物過敏反應。因IgE媒介而有過敏性者,對某些蛋白質會有立即的反應,從皮膚發癢到致命性的休克都會發生,通常會產生這種過敏反應的食品有花生、其他核果及貝殼類海產。
基因工程可能將過敏原由原來產品轉移到原來他們認為安全的食品內。1996年3月美國尼布拉斯加大學的研究人員確認一種在巴西核果內之過敏原轉移到大豆內。原來是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這家種子公司將巴西核果內之基因轉殖到大豆內以改變供飼料用之大豆蛋白質含量。在實驗室內,含有巴西核果過敏原之大豆與個別之IgE反應後產生致命的後果,因此推論原對巴西核果過敏的人食用此種大豆後會產生致命的危險。
此例最後幸好解決了,即:停止此項產品的生產。但是,幾乎每一項食品,均有某些人對其過敏。蛋白質為導致敏感之成分,不幸的是,每一種基因改造食品均產生蛋白質。蛋白質來源,不僅來自已知含有過敏原之產品,如花生、貝殼類海產、牛奶,也會從各種植物、細菌、病毒而來,而這些廣泛來源之產品是否具有過敏性,難以知道。更有進者,目前尚未有方法確認某特定的蛋白質是否為過敏原,除非在食用前先行對個別人體做試驗。因此,規定基因改造產品上市前的安全檢驗與標示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為避免消費者食用基因改造產品導致過敏,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需標示,否則無法使對某種成分導致過敏的消費者區別那些食品該食用,那些不該食用,此種規定有其急迫性,因為這牽涉到人命,特別是孩童的性命。
四、基因改造食品將增加抗藥性不管人們對基因工程有多瞭解,其實到現在為止對整個過程尚未能完全知道,因此大部分產品的發展都得到失敗的命運。雖然要移轉的基因很明確,但是此基因片段到底殖入到寄主的那一個位置則無法得知,基因轉殖方式以基因槍也好,或使用病毒方式也好,其轉入寄主的位置均無法管控。
轉殖基因的特性,如於植物葉內生產殺蟲劑,通常不會立即明顯,科學家一般要加入「註記基因」併隨著具有某種特性的基因一起殖入新作物內。
利用最普遍使用具抗藥性細菌之“ 註記基因 ”將導致其產品也具有抗藥性。此基因可能由作物再轉入細菌進入大氣環境中。既然細菌已有抗藥性基因,假如移入致病性細菌內將使其亦具有抗藥性。抗藥性基因亦可能轉入消化系統的細菌內,最顯著的一例是Novartis公司發展出來之基因改造的Bt玉米,即會有抗Ampicillin的基因。Ampicillin是一種非常有效可治療多種人類動物疾病的殺菌劑。很多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在內,拒絕此種Bt玉米的生產,因為深怕抗Ampicillin基因可能從玉米移轉到細菌然後進入食物系統內,降低Ampicillin治療細菌感染病之效果。
但是很不幸的,目前已有多種抗藥性的基因改造作物在市場上販售。沒有標示,消費者於購買時無從知道是否購買到此類產品。
五、基因改造食品可能改變產品的營養成分基因工程可能改變產品的營養成分。例如菜籽油經基因改造改變成不同的脂肪酸,因此減少脂肪分子,以降低其附著於血管壁的功能。科學家亦研究基因改造食品內增加維他命C的含量。各項研究結果出來之產品均將改變原產品營養分的含量與結構,標示可讓消費者有充分的資訊了解產品營養內容。
六、基因改造食品對環境可能產生危害目前全世界最普遍的基因改造產品目的均在於抗蟲,抗除草劑及抗病毒。這些產品的生產均對環境造成危害。抗除草劑基因改造作物通常是使除草劑除掉雜草而本身不受影響。此種作物將促使農民多使用除草劑,而使得地下水遭受污染,同時也造成其他形式的生態災害。
抗蟲之基因改造作物通常含有Bt細菌基因,使得作物自行在葉或果實上產生內毒素(endotoxin)。Bt玉米、棉花、馬鈴薯及稻米目前已在世界各地大量生產。
雖然Bt作物從生態面看起來好像有益,因為其生產可少用農藥,但是有嚴重的負面效果,每種可生產Bt內毒素的作物很容易將引起蟲的抗藥性。最近美國伊利諾大學發展的一項電腦模式顯示,假如所有美國農民都生產Bt作物,蟲的抗藥性一年內即會發生。北卡洛萊納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也發現,野生的蛾類如生長在Bt的玉米內已產生抗Bt的基因,由Bt細菌所產生的Bt內毒素是有機農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他是自然而無害的農藥,被很多傳統的農民使用作為綜合蟲害管理以減少有毒化學物生產,科學家們預測在短時間大量使用後,Bt品種會變得愈來愈無效。
Bt作物也可能對有益蟲類不利。瑞士聯邦農業生態研究試驗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綠蜻蜓吃了蛾幼蟲後超過60%死亡。抗病毒的作物通常都會含有可能其他病毒基因混合的特性,因此作物自然受到感染而產生新基因混合體,部分則可能發展出致命的病毒。美國與加拿大的研究發現,野生病毒通常可挾基改作物的基因,而其比例高到難以相信。因此美國農部曾於1997年10月舉行會議,討論如何於使用抗病毒之作物時降低新有害病毒的風險。其他一項關切是「基因污染」。假如一項抗除草劑的基因進入基改作物附近的野草內,可能產生抗除草劑的野草,事實上,美國籍挪威的研究人員已經證實有抗除草劑的基因由油菜子傳入近親野生的芥子內。
一旦生產Bt內毒素之基因傳入野生植物內,也可能殺死蝴蝶、蛾、金龜子等昆蟲,如此則擾亂了整個的生態系,不是使野草過度蔓延,不然就減了蝴蝶或蛾的數量。
而「基因污染」在開發中國家以少數作物為主要糧食者會有嚴重的後果。在這些地方,傳統的作物品種會受到基因改造品種的污染,致其生物多樣性受到傷害。基因在野生植物與基改作物間的流通比我們想像的嚴重得多。美國南部的研究人員發現,基改草莓園50公尺以內的野生草莓有50%以上受到基改草莓的影響。美國中部地區的研究人員也發現,經過10年有四分之一的傳統向日葵受到鄰近基因改造向日葵基因的污染。
上述種種情形促使我們於開發生產基因改造作物時更需注意。即使如此,消費者仍有權利知道他們所購買之食品對環境之影響,以便如果他們有決心要保護環境,他們知道如何選擇。
七、基因改造食品的發展會影響消費習慣消費者食品消費偏好受到宗教、倫理、哲學及感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世界上很多種宗教都對食物有些規範,如猶太教及回教徒不食豬肉,基督徒星期五避免食用肉類,佛教徒則吃素。很多人食物的偏好雖與宗教無關,但與他們個別的信仰有關,例如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消費者團體認為基因改造食品需加標示的重要理由是讓消費者有機會依他們的偏好選擇食品。例如,有些人希望不要吃到會有豬基因的羊肉(這些食品雖未上市場,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是做得到的),因此標示亦是非常基本急迫需要做的事。
八、科學可能會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很多新科技發現初期,對可能發生的結果不得而知。例如當50年代殺蟲藥發明之初,被認為是對付出蟲害的好方法;但後來發現其使用結果引起鳥蛋殼破裂,人類會致癌,蟲類也會產生抗體而降低效果,這些都是始料未及。
基因改造是全新的科技,所創造出的生物體也是前所未見的。消費者應有權利對這些科技加以事先防範其不利的後果,而這項權利的取得則依賴產品的標示。
由最近的發展顯示,愈來愈多的國家重視消費者的這項權利,因此規定基改產品應予標示的愈來愈多,標示也逐漸由「自願標示」進步到「強制標示」,標準也愈趨嚴格,如歐盟標準由原1%降到今年 4月的0.9%。另外,業者也有這項覺醒,即使是未使用基改產品,也於產品上標示「非基改產品」,這也是一項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