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西瓜產銷概況與展望

農糧署 張治國

一、前言

  台灣西瓜溯自民國48年僅有5個栽培品種,經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及民間農友種苗公司不斷選育及全面推展一代雜交品種,目前栽培之品種已多達數十種。

  台灣全年皆有西瓜生產,惟主要分佈於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花蓮、台東等縣。依栽培時期不同可分春(第一期)作、夏(第二期)、秋作,每年4至8月為盛產期。由於消費習慣改變,市場消費規模逐年萎縮,致近10年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農民必須配合市場的需求,調整栽培經營策略,產業亦需蛻變、提升,方能永續經營。

二、台灣西瓜生產概況

  歷年台灣西瓜種植面積如表1  DOCX/ odt / pdf,92年種植面積1萬5,727公頃,其中第一期春作種植面積約占60%。第二夏期作因生長期間易遭颱風豪雨危害,致種植面積、單位面積產量不及第一期作。民國92年西瓜之種植面積及單位面積產量為近11年來最少者,主要係因苗栗以北產區受乾旱停灌休耕,致栽培面積減少。各縣市西瓜栽培面積以雲林、台南、彰化、嘉義、花蓮、苗栗、桃園等縣居多,尤以雲林縣居全台之冠,92年栽培面積3,450公頃。台北縣因近台北市隨著都市之發展,西瓜栽培面積逐年遞減,桃園、台中、嘉義、台南、澎湖等縣自89起年亦呈現相同之現象。

  歷年台灣西瓜年產量呈現「二低一高」之3年循環模式;僅雲林縣之產量即占全台灣產量之25%,其次為台南縣占14%,彰化縣占13%,花蓮縣、嘉義縣各占9%,台中縣、苗栗縣各占7%。

表2 歷年台灣各縣市西瓜產量變化情形 DOCX / pdf odt/  pdf 檔下載(114.70KB) 將另開新視窗

三、台灣西瓜之行銷概況

  歷年來台灣西瓜年平均消費量35萬6,270公噸,年消費量與生產量呈正相關,主要係年出口量已逐年減少,且國產西瓜多供鮮食或鮮果汁使用,少作其他用途。每年4至8月為西瓜盛產期,亦為全年消費之高峰期。在進口方面,各月平均進口量以3月最多,6月最少,出口方面各月平均出口量以6月197公噸最多。目前國內西瓜之銷售通路主要包括傳統市場、超市、量販店、青果專賣店、路邊貨車、飯店餐廳團膳等,傳統市場之銷售量已逐年減少,超市量販店逐年增加,路邊貨車銷售則到處可見。

  農民生產之西瓜運送至果菜批發市場之交易量雖不多,但果菜批發市場西瓜之交易行情卻為販運商與農民在瓜園議價交易之參考指標。近8年來果菜批發市場之西瓜年平均交易總量11萬4,101公噸,佔平均年產量35萬8,331公噸之31.8%。進口西瓜年平均交易量997公噸,佔西瓜年平均交易總量之0.85%。近8年來市場西瓜交易總平均價格為9.7元/公斤,當果菜批發市場年總交易量超過8,200公噸時,年交易總平均價格即有下跌之可能。國產西瓜年交易平均價格為10.4元/公斤,進口西瓜年交易平均價格13.7元/公斤,93年上半年進口西瓜平均10.2元/公斤,為歷年來之最低。

  紅肉西瓜、黃肉西瓜、無子西瓜、其他西瓜、進口西瓜之年平均交易比例依序為69%、26%、1%、3%、1%。大西瓜年平均交易量佔紅肉西瓜平均交易量60.7%,佔批發市場全部西瓜交易量45.2%。因此只要掌握大西瓜之交易變化,足以影響台灣西瓜之市場變動,然大西瓜多以裸果進入果菜批發市場議價交易,若將紅肉小西瓜與黃肉西瓜合計為小西瓜,則小西瓜之年平均交易量約佔果菜批發市場西瓜平均年交易量31.9%,平均年交易量雖不及大西瓜,但小西瓜多有包裝採共同運銷拍賣居多。除民國91年外,無論是大西瓜、紅肉小西瓜、黃肉西瓜、無子西瓜或其他紅肉西瓜其年交易量均呈現減少之趨勢(見表3 DOCX / pdf odt/  pdf 檔下載(65.04KB) 將另開新視窗 )。

  93年上半年大西瓜交易量增加,尤以6月大西瓜交易量9,297公噸,較歷年同期交易量增加34%,致今年月平均交易價格較歷年平均交易價格下跌10~20%。

  台灣有台北一、台北二、三重、台中、嘉義、高雄、鳳山、台東等批發市場從事西瓜交易,批發市場流通之交易品項計有大西瓜、無子西瓜、中型西瓜(鳳光)、小西瓜(黑美人、黃肉、紅肉、秀鈴)等,而各批發市場流通之交易品項亦不盡相同,諸如鳳山批發市場僅有大西瓜及中型西瓜(鳳光)之交易。依據統計台灣自85年92年各批發市場大西瓜年平均交易價格以台東市果菜批發市場19.1元/公斤最高,無子西瓜年平均交易價格以高雄市果菜批發市場14.6元/公斤最高,“黑美人”小西瓜年平均交易價格以三重、高雄果菜批發市場10元/公斤較高,”鳳光”中型西瓜以台東市果菜批發市場14.5元/公斤最高,”黃肉”小西瓜年平均交易價格亦以台東市果菜批發市場19.1元/公斤最高,”紅肉”小西瓜年平均交易價格亦以台東市果菜批發市場15.9元/公斤最高,”秀鈴”紅肉小西瓜年平均交易價格以嘉義、高雄果菜批發市場11.9元/公斤較高。

》歷年批發市場大西瓜平均交易價格變動情形 DOCX / odt / pdf

四、產業遭遇之問題

  台灣種植西瓜多由南而北分期、分批種植,西瓜自播種至收穫所需日數,依品種、生育期溫度等而不同,一般約需3個月。今(93)年上半年大西瓜批發市場之平均交易價格低落其原因如下:

  1. 產期集中,價格下跌:92年南部秋作西瓜種植較多,致1、2月批發市場交易量較往年多,交易價格低落,導致價格難以攀升,又農民栽培西瓜多依農民曆排訂時程,由於今年農曆逢閏二月,農民一期作西瓜種植時程紊亂,致西瓜生產集中,價格下跌。

     

  2. 受氣候因素,影響產品品質:西瓜莖葉生長適溫20~25℃,根系發育適溫為25℃,低於15℃或高於40℃時,植株發育減緩或停止。南部春作12~2月種植之西瓜,生育期平均溫度為16~18℃,植株發育遲緩,延遲果實成熟。至5月果實採收時,平均溫度26℃,不利茄紅素之形成,且糖度、風味普遍不及去年。又與中部2月下旬~4月種植之西瓜撞期,商販購買意願低落。

     

  3. 消費結構改變:西瓜園藝分類雖屬蔬菜,但消費習性卻與水果相似,與同產期之水果如紅龍果、鳳梨、楊桃、蓮霧、洋香瓜、桃子等水果具有可替代性,又西瓜貯藏期約15~20天,如與葡萄、梨、蘋果等水果相較,則不耐貯運。隨家庭結構之改變,常捨買體積龐大之西瓜而改買其他水果。

     

  4. 西瓜消費受天候影響極大:雖然西瓜可供多種用途,並已開發出相關產品及其製程與技術,然在台灣仍以鮮食及鮮果汁為主,天氣酷熱時消費量大增,氣候涼爽或下雨,消費量相對減少。

五、今後努力方向

(一) 利用品種調整種植時期:台灣西瓜多種植於河床及其附近平地或沿海砂質地,栽培期間易遭遇冬、春寒流及梅雨颱風,因此採取「品種調整策略」,選用早生小果品種,除可縮短田間栽培之風險期外,更能因應小家庭消費之需求,近年來本會農業試驗所及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相繼選育出澎湖5號、台農6號、台農7號等新品種西瓜,南部於12~3月進行春作定植,5~7月進行夏作定植,8~10月進行秋作定植。中部於2~4月進行春作定植,5~7月進行夏作定植,8~9進行秋作定植。北部則在2月底至3月進行春作定植。

(二)體貼消費者,進行創意行銷:利用假日辦理展售促銷,為重要之行銷策略,然須配合時代脈動而推陳出新,諸如花蓮縣舉辦「墨西瓜」西瓜節行銷活動、苗栗縣通霄鎮西瓜節辦理之「泳裝辣妹西瓜浴」,及本會農糧署辦理之「夏日盛產瓜果品嚐會」。又台中縣大甲鎮農會輔導農民生產方形西瓜。

(三) 開創行銷通路:目前國內西瓜之銷售通路大多由販運商所掌控,為解決西瓜盛產期之銷售問題,宜加強拓展行銷通路,諸如輔導農民團體與時下流行之「休閒果汁加盟連鎖店」合作。另台灣西瓜外銷受限,係因台灣為瓜實蠅疫區,銷往日本等先進國家遭遇瓶頸,因此持續加強研發建立檢疫技術,亦為當務之急。

(四)輔導產業轉型,開發相關產品及用途:開發新產品可增加西瓜之銷售通路,更可提高產品之附加價值,如西瓜汁、西瓜美膳料理,又開發西瓜條、西瓜果醬、果膠、面膜、西瓜農縮汁、糖水西瓜罐頭、西瓜酒、西瓜飴等相關技術,尚待開發。

(五)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台灣西瓜年消費量已逐年減少,各主要產地之瓜農應有所體悟,配合市場供需,透過鄉鎮間產銷資訊的連繫,調整農場之經營管理策略,縮小種植規模,汰劣存優,方能使產業穩健發展與永續經營。

六、結語

  雖然台灣農民勤奮,可週年種植西瓜且擁有優良之種苗及生產技術優勢,然近來產業規模隨消費量之減少而逐年縮減,本會宜加強宣導農民不宜追價種植。宜掌握時代脈動,以市場導向種植西瓜,錯開產期與產量,生產高品質西瓜,方能獲取合理收益。台灣西瓜產業之發展若能加強與醫藥、美容等相關產業合作與鍵結,應可補強台灣西瓜產業之競爭力,所開發之產品不但與大陸產品有所區隔,更可創造更高之經濟效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6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