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地區農業多元功能之探討

修平技術學院工管系講師 蔣寬和

壹、前言

  民國77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孫前廳長明賢博士,提出「地區農業」的新理念,揭櫫與地方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發展目標,以縣市為規劃單位,結合縣內研究發展單位,協助縣府規劃農業發展方向及6年實施計畫,農林廳所提「台灣省地區農業發展方案」,在民國79年3月5日由省府委員會審查通過,5月中央農委會同意納入「農業綜合調整方案」中實施,並在審查通過後一年4個月內完成全省21縣市地區農業發展規劃作業,依照縣市農業環境特性,作長期整體規劃,於81年度全面實施(台中區農推專訊,第107期)1.。此後,發展地區農業成為農政要項之一。

  農業具有多元性功能,除了糧食生產功能外,還有提供生活的功能及維護生態景觀的功能,這兩種功能是難以被國外進口產品取代的,或透過市場來完成的。也就是說,生活功能及生態、景觀功能是地區財而非貿易財,具有地區特色,也是地區性資源。因此,為了發揮地區農業達到上述功能,個別農民必須組合成地區性的農業組織,發展地區農業,以再創造農業的春天。

貳、地區農業的概念

  在說明地區農業的功能之前,須先對「地區農業」予以簡要定義。

  鄭詩華(1992)2.認為:「地區農業」是指農民、地方農業生產團體發揮自主、自律的精神,與地方農業有關行政單位(縣市政府、鄉鎮公所)及農村有關農民團體,共同根據地區的實際情形,重視地區農民的意願,擬定適合該地區農業產、銷及農村生活發展的計畫,以發展該地區的農業及繁榮該地區的農村之謂。

  由鄭氏定義得知,地區農業的特質如下:

一、以農村為主體,且地區農業計畫必須經過當地農民的同意。

二、地區農業受地區特性及區位因素的影響很大,因此,計劃要符合「適地適作」,政策擬定也要「因地制宜」。生產計畫的擬定者及執行者皆為當地相關團體或個人。

三、地區農業是一種由下而上(bot-tom-up)的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計畫。

四、地區農業生產計畫不只是農業生產計畫,也是農村生活計畫。

  由上述定義可說明地區農業的內涵如下:

(一)地區農業的經營主體

  1. 地區所有農民,包括核心農和兼業農。

  2. 地區農業生產組織團體。

(二)地區農業的相關主體

  1. 地區住民。

  2. 非當地參訪者。

(三)地區農業的經營計畫

  透過經營主體間的協調,共同參與獲得共識,而共同擬訂適合該地區的農業生產、銷售、農村生活及生態景觀維護等發展計畫。

(四)經營目標

  共同追求地區農民與非農民所得的提高,發展該地區的農業,繁榮該地區的農村、維護該地區的生態景觀以及保全該地區資源等。

  由上述(一)、(二)、(三)、(四)構成地區農業經營體系的內涵。

參、地區農業的功能

  農業具有多元功能,除了糧食生產功能外,還有提供生活的功能以及維護生態景觀的功能。

  劉健哲(1996)3.指出,農業與農村如何配合工業化,來扮演更積極角色的問題,其所面臨的發展課題:

一、提高農業所得,改善農村住民的生活條件。

二、加強農業與農村的功能,以適應工業化的需求,農業、農村有如下的新角色。

(一)農村地區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地方。

(二)農村地區是鄉村工業設立的區位。

(三)農村地區是農民及非農民生活空間、居住的場所。

(四)農村地區是都市住民調劑身心、休閒的好去處。

(五)農村是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維護所。

  祖田氏蒐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農業、農村所呈現的各種作用,來討論農業、農村所扮演的角色。祖田氏認為有這三方面的角色:經濟方面的角色,生態方面的角色,社會文化方面的角色,所呈現的各種角色整理如表1。在表中可看出:自然面是呈現在生態方面的作用,生產面是呈現經濟方面的作用,生活面是呈現在社會、文化方面的作用。而北村氏按人類的活動,將農業、農村的功能分為生產性活動,生活性活動及公共(益)性活動,這三種活動如表2所示(佐藤剛史、橫川洋,2003)4.。由表中可看出分類的觀點是極為相似的。

  茲依據表3整理之內容,逐項說明如下:

一、對於當地地區有關的功能

(一)農業經營形成農家所得的功能:對於相關地區的農家,透過農業經營確保農業所得。

(二)補助雇用勞動的功能:增加當地就業,尤其能吸收更多沒有其他良好雇用機會的優秀高齡者和婦女等。

(三)維持農家資產的功能:對於該地區的農家而言,有土斯有財,當地的農地是重要的資產。這個資產價值是維持當地農業順利發展的原動力。

(四)提供生活意義及樂趣的功能:由高齡者開始做起,對於大部分的年齡層透過勞動和生產給予養生、興趣和歡樂。

(五) 地區農特產品自給的功能:對於相關地區,根據當地的農業,能輕易地取得新鮮而安全的農產品。

(六) 穩定地區農特產品供應的功能:根據當地的農業,除了能取得新鮮而安全的農產品外,又能長年穩定提供農產品。

(七) 維護地區農村文化的功能:當地區固有的文化,農村的習慣、風俗、農村的社會活動多數和農業有關。根據當地農業的順利發展就可持續這些功能。

(八) 維護自然環境的功能:賦予當地生物、生態環境的維護功能。

(九) 國土保全的功能:當地的

  1. 土地環境的保全:防止土壤侵蝕、防止土石流,促進土中物質的分解,促進土中污染淨化。
  2. 空氣環境的保全:淨化空氣,調節空氣結構。
  3. 水環境的保全:水源的保養,防止洪水,水質的淨化。

(十) 維護居住環境的功能:建立防風、防塵、防砂、遮光、噪音、溫度、溼度的調節,災害避難場所。

(十一) 維護空間景觀的功能:對維護當地所形成的特殊景觀有所貢獻。

(十二) 維護教育休養環境的功能:對大自然的領會,是貢獻自然情操教育的場地,也是體驗鄉土感覺的場所,更是休養和娛樂的場所。

二、對於非當地地區參訪者所產生的功能,特別是對都市地區參訪者,可發揮下列多方面的貢獻

(一)農產品供給的功能:為臨接鄰近區域的都市地區,可獲得新鮮而安全的農產品的供給。

(二)穩定地區農特產品供應的功能:根據當地的農業,能長年提供穩定的農產品。

(三)提供農村鄉土文化的功能:為臨接鄰近區域的都市地區,提供地區農村固有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四)提供自然環境的功能:為臨接鄰近區域的都市地區,根據鄰近地區農業的順利發展,而享受自然環境及生態系。

(五)國土保全的功能:為臨接鄰近區域的都市地區,根據地區農業順利發展而獲得下列功能:

  1. 保全空氣環境。
  2. 保全水源。
  3. 防止洪水。

(六)提供空間景觀的功能:為鄰近區域的都市住民,能享受地區農業所提供的空間景觀。

(七)提供教育休養環境的功能:為臨接鄰近區域的都市地區,地區農業提供教育情操休養娛樂等場所。

  因此,就非當地地區所產生的功能而言,地區農業也提供7項生活及環境上的貢獻,特別是對鄰近都市周圍地區有著這些的貢獻。

  地區農業透過上述多元性功能,廣泛地有助於當地地區和臨接鄰近都市地區的住民,強化地區農業功能的發展。因此,社會大眾期待地區農業順利發展成為多功能的農業。

肆、地區農業是準公共財產業

  地區農業的農家們,直接擔任該地區農業的經營者,在發展自己的農業經營時,是以直接效益作為基準。上述的功能中:(一)~(五)對農家而言,稱為「私人效益」。是農家以「私人效益」為基準,來從事農業經營活動的結果,同時也產生了其他的有利條件,如前述與地區農業相關的功能,有(五)~(十二)等有利條件,和對鄰接都市地區的功能,發揮(一)~(七)等益處。這些益處都是這個地區農家農業經營活動的副產物。所以,能使當地和鄰接都市地區的住民共同享受這些益處。這些益處和上述的「私人效益」相對應,稱之為「公共效益」。

  因此,上述的「私人效益」和「公共效益」合併,稱之為「社會總效益」,也就是說這「社會總效益」就是「從地區農業中所獲得所有利益的總稱」。

  總之,地區農業提供當地區(五)~(十二)的功能,和非當地區地區發揮(一)~(七)的功能,這是當地區和非當地區的住民或參訪者,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利用的,只要喜歡就可以享受這些益處;另一方面,這對誰都可以享受這些好處而不必支付任何費用。此外,並沒有任何一位住民或參訪者為了享受個人益處而排擠其他人享用;也就是說,地區農業所提供的外部(公共)效益功能,正好可以「公共財」來作解釋。因此,提供一連串的公共財是地區農業在「公共財產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地區農業有不可被取代的功能。

  上述地區農業所提供的各種功能,對住民和參訪者無敵對性和具排他性(Stiglitz ,2000)5.,是屬於「準公共財」的範疇,如下圖所示。因此,地區農業被社會大眾期待發揮「準公共財產業」的功能。

伍、結語

  民國77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孫前廳長,提出地區農業的新理念後,地區農業就鮮為人報導或提出,但是發展地區農業是現階段政府農業施政方向。朝向本身具有特色的農業來發展,使未來農業發展與地區資源結合,發揮地區農業的特色。如此,才能因應WTO的衝擊,更能提升農業的重要性。

  其次,本文提出地區農業是準公共財的概念,除了對當地區住民的私經濟有貢獻外,對當地區以外的其他地區住民或參訪者皆有外溢效果的貢獻。在發揮地區農業的貢獻之中,對農業經營者有5項功能,稱之為私人效益,對其他地區住民或參訪者有7項功能,稱之為外部效益。如何調和地區農業經營者努力追求私人效益的同時,亦可促使整個社會外部效益的增加,這是發展地區農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台中區農推專訊,第107期,民國79年,P1~P2。

  2. 鄭詩華 台灣農業經營之問題與決策-兼論日本的經驗,豐年社,民國81年,P353~P354。

  3. 劉建哲 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國立編譯館,民國85年,P39~41。

  4. 佐藤剛史 橫川洋,“國農業多面的機能論遷移景觀概念解明-景觀視點農業多面的機能構成要素分類-”,九州農學芸誌第55卷第1號,p.98。

  5. Stiglitz, J. E. , Economic of The pub-lic sector ,W.W. Norton&Company, New York, p132~p134,( 2000).

  6. 熊谷宏,地域農業確立,財團法人農林統計協會,平成6年2月。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