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紅燒肉製程開發及應用

畜產試驗所 郭卿雲 吳祥雲

一、前言

  紅燒肉依地域性不同而被命名為東坡肉或焢肉。紅燒肉的原料講求新鮮、帶皮,這些條件是進口冷凍豬肉難以俱備的,含脂肪較少的前腿或品質佳的腹脅肉為製造紅燒肉的極佳部份,再者台灣豬肉的美味,在口蹄疫發生之前即有口皆碑。台灣自2002年加入WTO後,在面臨進口豬肉的衝擊之下,紅燒肉是國產豬肉很適宜開發成工業化產品的項目。台灣在口蹄疫發生後,生鮮豬品不能外銷,紅燒肉則為可外銷之熟肉產品,可為台灣養豬產業開啟另一線生機。

二、紅燒肉傳統的製法

  依台式焢肉之製法,先以熱油炸熟,使其形狀固定,並且使其顏色金黃,再以醬油、香辛料調配成之滷汁,滷至皮肉熟爛。而道地之東坡肉,則是將肋條肉(腹脅肉)切塊,繫以草繩,放入鍋內,以蔥、紹興酒、醬油將肉塊染成紅色,再加糖與水以大火煮開,然後以小火煮至肉塊變軟,且肉汁變成濃稠為止,此時取出肉塊,再把每塊肉各自放進小形陶製壺內加上蓋子,放入蒸籠內蒸熟。誠如文學兼美食家蘇東坡依燉煮紅燒肉所得的經驗作成的詩所形容:「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此道佳餚做起來果真是繁雜費時,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婦人投入職場者眾多,這些身兼家庭主婦的職業婦女下班後,已少有餘力或心思再進入廚房搬弄鍋鏟,於是紅燒肉這般處理繁雜費時的美食,於日常已難於上桌與家人分享。

三、傳統紅燒肉工業化製程研發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有鑑於傳統美食之推展必得大量化生產之見地下,於91年進行紅燒肉的工業化製程研發。目標放在製得衛生安全、品質一致,且風味與傳統紅燒肉相仿的產品。

  改良製程包括將肉質嫩化、利用醃漬技術,讓調味料進入原料肉的內部,運用加熱乾燥的方法使肉呈現金黃色並形成初步風味。接著以調製的滷料滷煮使肉質熟爛、皮質Q軟。產品保鮮販售時間在市場的開放式冷藏販賣櫃可達12週之久;而冷凍櫃更可放16週以上。貯存後之紅燒肉風味、口感及接受性均佳,與新鮮的產品不相上下。

  應用上述方法製得的紅燒肉比傳統方法增加將近20%的製成率,因而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四、紅燒肉工業化產學之推廣

  在91年度進行傳統紅燒肉工業化製程之研究有初步成果後,為落實產業之應用,於92年度與台灣農畜工業公司產學合作,首先完成之製品型態為精緻化之綑綁藺草具典型東坡肉形狀,此古早味產品於專櫃販賣,深得消費者喜愛。但因藺草綑綁步驟無法用機械代替人工,且不易定量,生產量受限。因此,另行開發可規格化並大量生產之小片裝產品。此項小包裝紅燒肉是先行將預處理之紅燒肉切片,與滷汁一同包裝經加熱殺菌而成。食用前只需簡單加熱處理,滷汁亦可作為醬汁或拌飯食用,頗適合於目前快速食品之新、速、實、簡的時代潮流,同時也展現台灣本土特色。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