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科技研究與發展
七、農業經濟、農產運銷與農民輔導之研究
(一)農業政策、經濟及貿易研究
- 藉農業模型對「美伊戰爭」、「SARS疫情與通貨膨脹」與「WTO新回合談判」等議題對農業影響進行政策模擬與提出具體建議。
- 因應農業生物科技發展,進行對我國農業影響與其相關財經配套措施之檢討分析。並針對農業創新育成中心運作與管理進行評估,提出「技轉型」與「功能性」兩種營運模式及一份營運計畫書範本。
- 針對經貿自由化對毛豬、雞蛋產業產銷結構變動與決價機制影響、國人食品消費結構變動情形及農業勞動力與農村人口結構變動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掌握我國農業發展方向。
- 建立中部地區農業發展變遷之基本資料庫,探討地區農業發展方向及需求,以促進地區農業合理發展及農業資源有效利用,供規劃地區性農業政策。
- 建立直接配合政策措施之制度金融體系,確認輔導補助與農業金融措施之分工,以利政策落實與農業金融績效提升;加強貸款制度風險控管,強化貸款前徵信措施;建立客觀貸款風險評估指標或分析模式,改善管理成效;增闢農業發展基金多元投資管道,給予專案農貸足夠的利息補貼誘因;建立農貸資訊系統,作為放款徵授信評估參考。
(二)農產運銷研究
- 完成探討以電子商務拓展有機農產品宅配之可行性,調查訪問有機業者及使用網路的消費者,對利用有網路或電子商務行銷有機農產品的接受程度,瞭解未來電子商務對有機農產品宅配之影響。
- 完成對目前夏季蔬菜契作保價制度提出改進建議,並對已無法長期價差補貼(直接給付)菜農,完成研擬替代蔬菜保價制度之配套措施,以期能夠作為農政單位施政的參考。
- 都市型農會以建立農會專屬或共同產品品牌,提高市場佔有率;混合型農會以結合地方生產業者,OEM代工新品牌農特產品小包裝等;鄉村型農會則以發展當地相關之農業生物科技資材銷售,並配合推廣股、保險部之生產指導,以獲得農民認同等,以利於農會之轉型,提升農會之競爭力。
- 完成台北與濱江果菜批發市場單獨與整合經營效率評估報告及物流中心的規劃;完成建立「蔬果低溫貯運資訊網」,並編印水果低溫運銷要領手冊,有助於蔬果標準化、規格化之業務進展。
(三)農民輔導研究
- 完成農漁民數位學習環境調查與分析,結果發現農漁民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和經營類別,都與其數位素養、數位學習環境有所關連。
- 完成建構農業推廣工作績效考核指標之研究,農業推廣績效評估指標「農業推廣人員」最重要的評估指標前2項為溝通協調及人際網絡;「農業推廣計畫」最重要的評估指標前2項為人力素質及作業計畫的具體程度;「農業推廣組織」最重要的評估指標前2項為人力素質及協調合作;「農業推廣環境」最重要的評估指標前2項為專業技能培訓及在職訓練。
- 完成我國青年農民認定制度與輔導機制建構之研究,從事政府規定與輔導的農業生產工作者,其耕地面積或規模、農場收入與勞動時間得依實際施政目標與經營種類由各級政府予以認定之,受訪青年農友77.27%支持政府建立青年農民認定制度。
- 完成收費式農業推廣制度探討之研究,收費式的推廣是要對個別農戶做顧問,一方面針對個別問題尋求解決,另方面養成農民不斷地注意農場、市場的變化,不斷地謀求因應,以避免產品的市場周期而衰退的命運,不斷的研究發展是個相當好的對策。
- 完成農業推廣專業人員認定體系及訓練課程發展研究,提出農業推廣、農業經營、青少年輔導、鄉村發展、生活改善、資訊傳播等6領域之專業訓練課程發展及認定體系之內容,可以提供建構農業推廣人員專業認證之規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