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二、農業推廣

(一)輔導產銷班經營

  1. 補助23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產銷班資料建檔、整合及評鑑,提供即時資訊供作輔導及決策參考,至92年底止計有產銷班6,441班,班員12萬1,826人次。

  2. 辦理教育訓練34班、1,373人次參加,技術座談會或講習會等24場、1,700人次參加,提升產銷班生產技術、行銷管理、資訊化及危機處理的能力。

  3. 補助601個產銷班班集會場所設施(備),做為召開班會、教育訓練等用途,凝聚班員向心力;並兼具產品展示介紹、解說教育等多元功能。

  4. 辦理優秀產銷班專欄報導25期共107頁,提供產銷班成功經驗作其他產銷班效法,並藉以介紹產銷班優質農產品,協助行銷及市場開拓。

(二)培育農業推廣人力

  1. 培植優質農業人力資源,建構農業資訊應用體系,整建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完成北區「鄉村發展及團隊發展訓練教學中心」、中區「夏季蔬菜、溫帶果樹及花卉教學中心」、南區「設施栽培管理教學中心」及「熱帶園藝作物教學中心」、東區「休閒農業、有機農業及保健植物教學中心」,計5個農業區域教學中心之設置。

  2. 依據農業推廣人力之需求,由台灣省農會辦理農民網路技能訓練班累計開班168班,參訓農漁民3,103人;辦理重點鄉鎮農會督導指導員及產銷班幹部訓練累計3梯次,參訓學員90人;辦理農會推廣與供銷人員活化業務訓練1梯次,參訓學員30人;辦理農業推廣計畫評鑑獎勵辦法草案及農業推廣人員專業認證制度之規劃說明會計12場次;選拔傑出農民24名、傑出農家婦女12名,頒予「神農獎」至高榮譽。

  3. 補助中華民國農民團體聯合幹部訓練協會辦理數位種子人員訓練2班,參訓學員20人;補助台灣農業推廣學會辦理農業推廣人員研究方法訓練班初階班及進階班各1梯次,參訓學員64人;補助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辦理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1場次。

  4. 補助國際土地政策及研究訓練中心辦理「農業推廣計畫規劃與團隊訓練」10梯次,參加人員297人;四健推廣人員訓練4梯次,參訓145人;農會農事推廣工作人員輔導訓練累計4梯次,參訓學員136人。

(三)培育農村青年

  1. 輔導151個縣級及基層農會辦理農村青少年發展工作,透過四健會辦理作業組活動,全國每個月平均有1萬5,000人次之四健會員參加作業組活動、舉開作業組會議超過2,000次,辦理大專四健會下鄉服務「幸運草生活營」4梯次,參加公共服務1,500人次以上。

  2. 辦理農村青年中短期農業專業訓練,合計辦理54班,共1,458人結訓;培育未來四健領域之優秀領導人才,完成第八屆四健青年領袖營,參與學員82人;完成四健義指成長營,共舉辦初階班、進階班各1梯次及高階班2梯次,參與學員178人。並辦理大專四健會幹部訓練、師資培訓營;活動策劃營,以提升四健教育及活動辦理之能力。

  3. 辦理國際農村青年交換訪問(草根大使),遴選參加四健會3年以上,成績優良之四健會員、四健指導員、四健義務指導員與創業農村青年共33名分赴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及瑞士等國交換訪問,並接待來華訪問的草根大使,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農村青年交流。

  4. 舉辦四健會年會﹐參加人員500人。獎勵辦理農村四健推廣教育優良單位及人員,以發揚四健精神,計評選49個傑出單位及最佳新人、十大作業組,以及傑出服務獎章、傑出義指獎章及傑出會員獎章共31名,均於年會中表揚。

  5. 編印「四健青年」雙月刊6期。完成四健會歌曲輯,四健會簡介拍攝與製作。完成四健會捷運票卡廣告發行,計每週有大台北地區通勤民眾約10萬人次了解並認識四健會。

(四)發展休閒農業

  1. 輔導休閒農場合法化,研擬「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修正草案(93年2月27日己發布),簡化申請程序,放寬休閒農場設置之限制。截至92年底,共輔導125家休閒農場獲得准予籌設同意文件,其中已核發11家休閒農場經營許可登記證。除了輔導休閒農場、觀光農園、生態教育農園、農村民宿等4類休閒農業業者致力於營運競爭力及服務品質的提昇外,另針對列入專案輔導並已獲得籌設同意之休閒農場,輔導其進行第2階段土地開發,取得興建住宿、餐飲等休閒農業設施之土地,以利永續經營。

  2. 補助19個縣市共82個鄉鎮推行休閒農漁園區計畫,整合具地方特色的農村景觀、農特產品及農村產業文化等各項資源,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及協助農業轉型,提供國人體驗農業經營及欣賞農村景觀的據點,並藉由園區創意大賽、攝影大賽、台北國際旅展等全國性活動進行宣導行銷,總計吸引770萬人次遊客前往旅遊消費,創造園區內農產品及週邊休閒產業約13億2,113萬元的商機,並創造7,900人次就業機會。同時,為提昇休閒農漁園區品質,除舉辦各項園區經營與推廣人員訓練外,並建立休閒農漁園區評鑑機制。

  3. 發展休閒農業策略聯盟與行銷,輔導成立「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及建立台灣農業認同卡加盟業者評鑑制度,並完成126家特約點評鑑工作與認證標章設計。同時參與「溫哥華-台灣文化節」、「感恩與惜福-揮別SARS為農業加油」、「台灣旅遊展」、「宜蘭綠色博覽會」、「台北國際旅展」等大型展覽活動,結合大眾傳播媒體的優勢宣傳力,推廣休閒農業深度體驗行程。

(五)建構農村聚落居民生活照護支援體系

  1. 輔導174鄉鎮農會重整2,035家政班,並規劃家政班學習課程,共有班員6萬1,128名接受營養保健、在地老化與尊嚴老化、侍親教育及開源節流等學習課程,活絡家政班之學習動力,建立健康老化、在地老化、侍親等觀念。

  2. 輔導186鄉鎮農會辦理高齡者生活改善236班,計有1萬4,137名農村高齡者獲得醫療保健、休閒育樂及生活調適輔導而改善高齡者健康,並增進調適能力提升生活品質。在長期照顧資源缺乏地區,輔導24個績優鄉鎮農會設置24個社區生活支援中心,並培訓志工540人,服務1萬4,819個農村家庭,建構農村社區生活支援中心功能。

  3. 支助與輔導330名農家婦女利用周遭的農業資源經營田園料理、到宅家事服務、到宅照護服務、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米麵食餐點及地方手工藝品等副業,以提昇農村婦女能力,培養農村婦女經營副業改善農家生計。

  4. 培育農村照顧服務人員,辦理農村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計371人獲結業證書,已有87人就業、77人當志工、105人照顧親人,尚有73名擬就業等待派案中。

(六)發展農業產業文化

  1. 輔導63個單位以地方農產業為主題,規劃辦理各項產業文化研習,教導地方產業特色與發展、民俗技藝、地方人文及文化解說員培訓等315班,以傳承地方文化,落實文化生根。

  2. 結合地方產業、文化與人文等資源,輔導87個地方單位,配合地方農產品盛產期,規劃辦理各項農業產業文化系列活動及農村體驗活動142場次,帶引民眾走入農村、認識農業、關心農業。

  3. 選定南投縣鹿谷鄉、花蓮縣富里鄉及高雄縣內門鄉3鄉鎮,辦理「整合性社區發展及文化發展」示範計畫,計辦理村民行動規劃討論、工作執行報告會、觀摩研習活動、成果記者發表會及研討會各1場。

  4. 委託台灣大學辦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理論、政策與實務論壇1場次,以休閒農業、產業文化及生態為議題討論,共發表論文24篇、論壇13篇,共200餘人參加。

  5. 辦理產業文化全國性成果發表會及工作人員經驗發表及觀摩研討會1場次,250人參加,並與郵政博物館共同舉辦「果香滿郵園」水果月曆及水果郵票展覽活動1場。

(七)農村新生活圈規劃及建設

  1. 結合生態景觀、產業發展與社區文化,透過整體綜合性之農村規劃,分年推動農村實質建設,並獎勵及協助農村新生活圈之建設,強化農村活力,永續農村發展,達成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一體之農村新風貌。92年度辦理5區農村細部規劃,80區農村實質建設,計147件工程,並獎勵及協助26處農村新生活圈之建設。

  2. 配合農村社區當地產業活動、人文景觀特色、民俗傳統節慶等,推動相關具產業文化及人文特色之多元化活動,繁榮地方經濟。92年度執行補助40場農村多元化活動、20場觀摩研習活動暨3戶農宅輔建獎勵補助。

(八)原住民地區農業發展與農村建設

  1. 興辦原住民地區農田水圳灌溉設施,共計辦理構造物41座,灌溉排水渠道長1,100公尺,管線長1萬8,600公尺,以加速改善原住民地區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業及經濟發展。

  2. 推廣原住民地區蔬菜花卉種球(苗)栽培示範,在新竹縣及苗栗縣成立一葉蘭栽培示範圃共6處,每年可增加種球約10萬球;舉辦台灣一葉蘭種球繁殖技術示範觀摩會2場,培養種球約有82萬5,000球。在南投縣設立3處示範圃,試作台中亞蔬十號品種,每公頃產值增加3,000萬元。

  3. 輔導原住民地區農業推廣教育,評選出阿里山鄉等13鄉鎮農會辦理示範鄉鎮推廣教育;辦理原住民地區農業推廣人員及義指、班長訓練2梯次;原住民地區農會青少年體驗營活動1梯次;辦理原住民地區農會推廣人員觀摩研習檢討會;參加人數計133人。

  4. 輔導原住民地區畜牧經營計畫,完成養禽農戶37戶禽舍興建及飼養管理設施之設置,另辦理土雞農戶經營管理講習教育訓練1場次。

(九)農漁民轉業第二專長訓練

  培訓農漁民農業外之職業專長,儲備轉業能力,進而輔導離農轉業;配合發放訓練生活津貼,以安定生計,提高訓練效果。92年在台灣地區18縣市政府辦理農漁民第二專長訓練,計有休閒旅遊、中餐廚師、照顧服務員、餐飲服務、吧檯經營管理、保母及食品烘焙等類訓練班74班2,220人,核發職業證照獎勵金計744人,並辦理發放農漁民參加轉業訓練生活津貼計264人。

  • 回上一頁
  • 94-03-15:2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