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果
二、發展優質農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一)發展現代化農糧產業
為建構供需平衡的糧食安全體系,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辦理輪作、休耕等措施,調整稻作面積至 23.7 萬公頃,達成供需平衡目標。為提昇國產米品質,且設置採種田 2,401 公頃,更新面積 16 萬公頃;另舉辦品質競賽及冠軍米競賣會,鼓勵農民生產高品質稻米;辦理 4 場「新米收穫祭」活動,並輔導國產米外銷日本 108 公噸。
輔導雜糧產業,朝精緻化發展,開發雜糧新產品 14 項,辦理加工產品品質檢測 180 項;輔導甘藷、落花生等產銷改進 210 公頃及有機雜糧栽培示範 15 公頃;推動落花生、甘藷新品種設置示範區 6 處及落花生三級繁殖圃 103 公頃,輔導農民採用健康優良種苗,種植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種。
輔導園藝產業發展,提升其品質及競爭力,推動芒果、鳳梨、香蕉、荔枝、木瓜、柑桔、葡萄、高接梨等水果設置外銷供果園 3,685 公頃,發展具競爭力之優良果樹 14 項與更新品種 1,078 公頃;推行茶與保健植物農工合作 1,046 公頃,栽培霍山石斛 52 萬株;輔導蔬菜、花卉設施栽培,推廣經濟花卉如菊花、玫瑰、文心蘭、洋桔梗等興建生產設施 23.8 公頃,加強其採後處理,提昇品質。
另結合地方特色產業文化,發展農產加工產業,輔導農村食品加工廠 13 處,農產衛星工廠 9 處,開發初級加工及截切精緻蔬菜,拓展行銷通路。並評鑑通過農村休閒酒莊 6 處、酒品 6 種,發展農村釀酒事業。
(二)推動漁業國際化邁向漁業大國
為維護我漁業永續經營,積極參與三大洋區域性國際漁業組織,尤以鮪類管理組織為主,計有「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 (WCPFC)」、「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 (IATTC)」、「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 (CCSBT)」、「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 (ICCAT)」及「印度洋鮪魚委員會 (IOTC)」等;93 年度參加國際漁業組織會議計 21 場次。
在互惠原則下,積極與 26 個國家進行漁業合作,有效紓解我漁場不足之困境;93 年度我與美日等漁業合作國家進行 16 次雙邊漁業會談,並與印尼簽訂「臺印尼海洋漁業合作瞭解備忘錄」,及與聖文森簽訂「中華民國與聖文森漁業合作意願書」。同時,為加強與國際漁業互動關係,辦理漁撈實務訓練課程,協助培育吉里巴斯 (Kiribati) 漁業技術人員 5 人。
為因應公海漁業資源管理國際漁業組織協定之規範,積極推動「責任制漁業」等相關措施,包括加強漁獲統計、漁業生物及資源評估研究,建立漁獲配額及漁獲物漁業證明書管理制度,建置漁船作業監控系統及漁獲回報軟體,推動觀察員制度,加強漁船作業巡護與臨檢工作、漁業從業人員之教育訓練與漁船及船員在國外基地動態資訊之掌握。
(三)建立高效值畜禽產業體系
為強化畜禽產銷體系,提升畜禽產品品質,在養豬產業方面,辦理豬種改良提升種豬水準,設置新式養豬生產體系示範場 26 場,包括隔離早期離乳豬隻、批次化及分段式生產制度等,並建立自動化、電腦化及標準化飼養模式,以提高豬場育成率。另推動高肉質基因種豬之篩檢工作,輔導 2 處策略聯盟體系生產及推廣高品質「雪紋豬肉」,並輔導 5 個優良黑毛豬肉產銷策略聯盟體系,及輔導「自然豬」、「花蓮網室豬肉」等優良豬肉品牌加入松青等 6 個超市販售體系,擴大行銷通路。
草食動物方面,賡續辦理國產牛、羊乳標章認證及廠農契約產銷制度,以穩定國產鮮乳市場,並加強辦理乳牛群性能改良工作,輔導乳牛飼養戶 262 戶運用報表、餵飼完全混合日糧及適時治療或淘汰牛隻,以降低生產成本。另輔導臺北市家畜肉類商業同業公會等 4 單位,設立符合畜牧法規定之牛、羊隻屠宰場,提供衛生安全之國產牛、羊肉。
家禽產業方面,持續強化白肉雞、土雞、雞蛋、肉鵝、土番鴨及鴨蛋等產銷資訊體系功能,並進行資訊分析與研判工作,每日傳輸率達 100%,如有異常,即發布預警供業者調整生產計畫,以穩定市場價格。另改善土雞運銷通路與配銷系統,獎勵設置區域型家禽屠宰設施 6 處,輔導設立臺灣蛋品網,改善畜禽產銷效率及開創產品多元消費管道。此外,於低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疫情清除後,積極拓展外銷市場,93 年 9 月復取得日本對我國生鮮禽品之輸入許可,雞肉及鴨肉出口日本數量逾 1,500 公噸。
(四)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
選定蝴蝶蘭、烏龍茶、臺灣鯛及芒果(熱帶水果)為外銷旗艦產品,進行改善產品外銷供應鏈及加強國外行銷相關措施,奠定外銷型產業之基礎。
93 年分別於日本及香港設置臺灣精品農產品展售據點,發揮宣傳我國農產精品、接受訂單、辦理宣傳促銷及整合利用當地通路與物流業者功能。
在掌握外銷產業突破時點,規劃廣宣及拓銷活動方面,計有:
- 臺灣米:睽違 33 年後首次進入日本市場,帶領業者參加日本農產食品展,品質及口感獲得肯定。
- 臺灣禽肉:9 月間復銷日本,帶領業者赴東京、大阪辦理貿易洽談會,吸引近 200 位日本業界及媒體參與。
- 蝴蝶蘭:6 月 14 日起可附帶介質輸入美國,目前已有 4 家蘭園通過美國認證,首批附帶介質蝴蝶蘭將於近期輸美。
- 臺灣木瓜:12 月 1 日可出口至日本,並己規劃完成造勢活動及設計整體形象,提高日本市場知名度。
其他重要措施包括參加國際食品展及專業展;於日本、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等地超市辦理「臺灣農產節」活動;研發蝴蝶蘭、芒果、印度棗、木瓜、蓮霧及鳳梨釋迦等檢疫處理技術;設置外銷農產品檢驗檢疫設施,辦理農產外銷專業人才訓練,以及完成農產品外銷資訊中、英、日文網頁 之建置等。
(五)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發
為提升我國農業研究水準及增進競爭力,本會規劃將所屬 9 個試驗研究機關改制為行政法人國家農業研究院,其設置條例草案業經行政院院會通過,於 93 年 4 月 28 日函送立法院審議,改制前各項準備作業已大致就緒。
本會農業科技計畫 93 年度共核定執行 766 項,經費共 34 億 9,200 萬元,研發成果豐碩,在生物技術方面,除將根瘤菌、溶磷菌及菌根菌種原繁殖技術移轉業界量產,推廣應用面積逾 3 萬公頃外;另利用細胞培養方法生產高紫杉醇含量的臺灣紅豆杉細胞株技術研發成功,已技術轉移業者作商業化生產。其他產業技術研發方面,農業部分共育成水稻 7 品種、果樹 4 品種、蔬菜 9 品種、花卉 3 品種及紅甘蔗 1 品種等 24 項作物新品種。林業部分除持續監測九份二山地區水文,並開發竹炭產品及竹醋液製造技術,協助業者建造竹炭窯兩座,每窯每月可獲利 8 ~ 12 萬元。漁業部分主要進行臺灣周邊漁業資源調查,分擔國際間洄游性魚類之評估;並利用 Rho 蛋白調控斑馬魚仔魚色素生成,開發觀賞魚新品種。畜牧業部分完成豬肉肉質 cDNA 庫,並針對大理石紋肉質進行分析;完成種鵝產期調整模式,使非產期平均產蛋數由 12 個增至 60 個。另為推動研發成果落實產業應用,近三年每年執行產學合作計畫項數均逾 140 項,投注經費年約 2 億元。智慧財產權管理方面,取得專利 28 件,完成技術移轉 51 件,技術轉移授權金收入達 953 萬元。
(六)建設農業科技園區
本會依據行政院 92 年 2 月 25 日核定之「農業生物技術園區規劃構想」,規劃設置「中央主導型」園區 1 處及「地方政府主導型」園區 4 處。為積極推動園區建設工作,農業科技園區設置管理條例業於 93 年 4 月 7 日公布施行,並完成授權訂定之 6 項子法規草案,其中 4 項已發布。設址於屏東縣之中央主導型「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已完成土地取得、整地、環評等基礎作業,及園區第 1 期海豐基地 26 公頃優先開發區域整地工程,至 93 年 12 月底核准進駐廠商 22 家,其中 15 家已繳交保證金,各項工程與招商活動積極辦理中。至四處地方主導型園區辦理情形如次:
- 臺南縣「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完成營運服務中心與園區第 1 期 23 公頃基礎工程,審查核准 12 家業者進駐租地自建溫室,其中 5 家業者已動工興建溫室;園區第 2 期 35 公頃開發建設施工中,已有 14 家廠商申請登記進駐。
- 彰化縣「國家花卉園區」93 年初辦理「2004 臺灣花卉博覽會」吸引觀光人潮達 158 萬人次,並完成花卉生產專業區實施計畫,由縣府甄選設置 7 處衛星示範區,核心服務區及景觀苗木生產專區規劃設計中。
- 嘉義縣「香草藥草生物科技園區」,其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計畫書,行政院業於 93 年 12 月 23 日原則同意,現正辦理總顧問標招標事宜。
- 宜蘭縣「海洋生物科技園區」進行整體規劃中。
(七)建構農業產業價值鏈
面臨全球化競爭激烈之知識經濟時代,農業施政應考量全球化佈局,建立以市場為主軸、以消費為導向之產業價值鏈,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益。建構產業價值鏈係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將農產品或服務自生產者至消費者的所有產銷活動流程,加以規劃、執行與管理,以創造農業競爭優勢。除推動農業經營企業化,營造優質農業環境,輔導農民依產品特色、目標客群、地理條件或行銷通路等特性整合資源與技術,發展差異化市場導向策略外;並加強推動地區農業整體發展示範,評估地區農業資源與重點產業,規劃建立發展運作制度、標準作業模式、產銷專業知識、資訊與企業化經營管理等基礎,以強化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優勢。國內目前利用價值鏈之觀念與作法,頗具成效,以斗南鎮農會為中心的「雲嘉南地區根莖類產業策略聯盟」,橫跨 7 個鄉鎮之根莖菜類生產專業區,不僅扭轉個別農民在規模經濟之劣勢,更進一步拓展國際行銷,有效引導產業之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