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三、發展安全農業,保障消費者權益

(一)推動CAS優良農產品認證制度

  為提升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品質,維護消費者權益,加強並擴大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之管理,針對CAS優良農產品標章申請之管理、追蹤查核及標章冒用之管理等,研議改進措施,於 93 年 12 月發布實施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認證及驗證作業辦法,做為CAS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推動之規範依據,並整合CAS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認證及驗證體系組織架構與驗證流程,加強推動CAS優良農產品認證制度。

  本會推動CAS優良農產品驗證制度已 15 年,迄今已辦理之優良食品包括肉品、冷凍食品、果蔬汁、良質米、醃漬蔬果、即食餐食、生鮮食用菇、冷藏調理食品、釀造食品、點心食品、生鮮蛋品及生鮮截切蔬果等,並新增優良林產品 -- 竹炭等,合計 13 大類產品,累計 228 家廠商 5,723 項產品通過CAS驗證,年產值將近新臺幣 400 億元。

  另為提升國人對CAS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之認同度,針對消費者舉辦多項CAS制度教育宣導活動,包括CAS臺灣優良農產品授證典禮、辦理校園CAS優良食品宣導月活動之國小 11 所、CAS工廠觀摩活動 7 場,CAS有獎徵答活動、CAS大買家活動、CAS通關大考驗活動、CAS優良食品業務用市場產品發表會、CAS截切蔬菜與冷凍蔬菜應用技術研習班,以及健康心素代CAS優良素食產品發表活動 3 場等。

(二)輔導吉園圃安全蔬果產銷與發展有機農業

  推動吉園圃標章驗證工作,透過各種媒體及說明會,宣導鼓勵蔬果產銷班申請吉園圃驗證,辦理吉園圃產銷班輔導,加強吉園圃產品之行銷,考評表揚及強化品質監測工作,以提升農民申請意願。 93 年通過驗證之蔬果產銷班計 110 個,累計驗證班數 1,645 班,占全國總班數之 36%;吉園圃蔬果年產量達 55 萬餘公噸,占全國蔬果總產量之 10%。同時,加強吉園圃產品之行銷,輔導吉園圃蔬菜供貨臺北、三重、臺中等農產果菜運銷公司,供應市場 8,700 多公噸,較去年成長 26%,交易行情較一般蔬菜平均高出 56%。此外,透過媒體教育消費大眾認明標章選購,並於 195 家超市設置吉園圃販售專區,以方便消費者選購吉園圃產品。

  積極輔導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強有機農產品品質管制,舉辦有機農產品產銷技術講習觀摩會、有機農業成果展示(售)會、有機飲食推廣活動及有機生活教育研習活動等,以擴增有機農產品之消費。目前取得授權之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計有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及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等 3 家驗證機構,至 93 年底已完成驗證面積 1,246 公頃、農戶 954 戶。另為便利消費者辨識有機農產品,本會將制定有機農產品共同標章,訂定相關規範,以健全有機農業生產制度,確保消費者權益。

(三)加強農用資材安全管理

  辦理農藥登記與許可證之申請、核發、展延及登記事項變更等事項,核發及展延許可證計 1,004 件,標示審核及廣告申請 1,321 件,核發原體及原料免稅證明 747 件,英文販售證明 52 件,受理業者委託田間試驗及審核毒理試驗資料 378 件。此外,為加強農藥業者管理及監測市售農藥品質,辦理從業人員資格訓練及販賣業者複訓講習座談會 39 場次,檢查販賣業者 1,537 家次,取締無照販賣及違規標示廣告 8 件。另抽檢市售成品農藥 1,143 件,其中偽農藥 60 件、劣農藥 163 件,均已依法處理。另會同各地方政府及檢警單位進行聯合查緝,計查獲製造偽農藥工廠 2 家,販賣偽農藥業者 13 家,均已依法移送法辦。

  為落實肥料管理,確保肥料品質,維護農民權益,輔導肥料業者依肥料管理法及相關規定申辦肥料登記證,核發肥料登記證 4,039 件,並督導直轄市及各縣市政府辦理肥料查驗工作,抽驗肥料 498 件,標示肥料 222 件,其中品質不合格者 32 件,不合格率 6%,均已送請地方政府依法查處。另為確保作物安全及土壤永續利用,辦理肥料管理講習多場,並編印肥料管理法規彙編 2,000 本,以教育業者加強原料控管及品質管理。

  為促進國產農機發展,確保農民使用品質優良、售後服務健全之農機具,依照本會訂定之農機性能測定要點規定,辦理農機性能測定,測定自走式噴霧機、農用割草機、塑膠布舖設機、肥料條施機、蔬果分級機及套袋機、高壓噴霧降溫系統等 15 機型農機,合格者才推廣農友購用,並協助廠商將合格農機產品申請列入農機貸款及特定牌型補助。

(四)落實農作物產銷安全管理

  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建立食米市場分級銷售制度,辦理市售食米抽檢計 1,010 件,其中標示檢查合格率 97.4%、品質檢驗合格率 93.8%。另為加強公糧稻米衛生安全檢驗,針對個別農戶進行重金屬含量及農藥殘留量抽檢,計抽取 416 件,並對不合格農戶個別追蹤輔導。另為導正農民安全用藥觀念,辦理安全用藥宣導會 59 場次。

  為防止不合規定之蔬果流入市面,有效確保消費者健康,辦理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與管制,抽驗田間即將採收及集貨場之蔬果、茶菁計 12,406 件,合格率 97.57%,其不合格者並依法查處或促請延後採收,及辦理安全用藥追蹤教育。

  另於鄉鎮農會、合作社場設置 80 個生化檢驗站,輔導以生化法協助農民檢測農藥殘留程度,計檢測 196,809 件,抑制率在 35%以下者為 96.76%。此外,輔導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等 12 處重要果菜市場,辦理進場交易蔬果之農藥殘留生化檢驗,以維護市場交易果菜安全。

  設置田間空氣污染指標作物監測站 6 站,進行農田空氣污染程度之監測。另輔導高雄縣等 9 縣市之 14 鄉鎮,於疑似遭受鎘、汞、鉛污染之農田,辦理稻穀監測,第一期作抽檢 94 件稻穀,第二期作抽檢 147 件稻穀,共計 241 件,其中有 11 筆 4.94 公頃之農田不符標準,剷除銷毀污染稻穀計 23,830 公斤。

  此外,臺中縣大甲鎮芋田遭受廢水污染,經檢測,有 6 筆 1.71 公頃芋田的土壤含鎳量超過標準。臺北市北投區農地,有 18 筆 4 公頃農田,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超過標準。這些農地上的作物均已全數剷除銷燬,以避免外流。

(五)強化漁產品產銷安全管理

  為提升養殖魚貨品質,除辦理各項養殖管理教育講習外,並進行水產品品質抽驗及環境品質監測工作。另為建立預警資料,採取事先防範及處理措施,加強檢驗水產飼料添加藥物與水產品藥物殘留情形。

  另為提升養殖經營管理層次,建立養殖漁業新標竿,於 93 年 1 月公告實施優良水產養殖場設置基準與優良水產養殖場申請及輔導作業要點,並初步建立完成優良水產養殖場電子化管理系統與水產養殖漁產品供應鏈追蹤系統,93 年已輔導 36 家養殖戶獲得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

  為維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共同權益,確保漁產品衛生安全,強化檢驗公信力,輔導水產檢驗服務中心取得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系(CNLA)認證,並輔導漁會(協)、合作社(場)所屬魚貨包裝處理場及加工廠等 11 處,改善作業場所環境衛生,建立良好衛生作業規範及完成先期食品衛生安全管制系統(HACCP)。另訂定「海宴」精緻漁產品證明標章規定事項,輔導漁民(業)團體及漁產加工業者申請認證,93 年有 37 家廠商、145 項產品通過認證。

(六)加強畜禽產品產銷安全管理

  為建立消費者導向之畜禽產品產銷體系,確保畜禽產品之衛生安全,93年輔導 84 家養豬場通過優良養豬場認證,並委請財團法人動物科技研究所及中央畜產會,賡續辦理藥物殘留監控工作。另查驗市售鮮乳產品鮮乳標章之黏貼 3,072 件,抽驗市售鮮乳產品摻雜及藥物殘留 1,001 件,以確保消費者飲用安全。

  禽品方面,輔導建立優良禽品共同標誌,輔導「臺灣土雞」、「CAS優良蛋品」、「優質皮蛋」及「優質鵝肉」等產品辦理認證,通過認證之廠商累計 48 家。另依據各項禽品之重點危害項目,加強辦理檢驗工作,93 年計檢測 2,012 件。

  此外,為提升飼料及畜禽產品品質,保障消費者權益,加強飼料及飼料添加物之管理,輔導飼料廠建立飼料衛生安全管制系統,93 年抽驗飼料添加藥物 2,277 項次,其中陽性 45 件,陽性率 1.98%。另辦理飼料安全宣導會 8 場次及檢驗技術訓練班 2 班。

  屠宰衛生檢查方面,93 年經過屠宰衛生檢查之豬隻計 813 萬餘頭、牛隻 2 萬 6 千餘頭、羊隻 1 萬 7 千餘頭及家禽 1 億 6 千萬餘隻。另查緝違法屠宰計 584 次,查獲之違法案件達 47 件,計沒入及銷燬屠體 236.5 頭、分切肉品 31,719 公斤。另辦理肉品衛生宣導 43 場次,執行畜禽藥物殘留監測之抽驗 15,955 件,合格率達 99.27%,針對檢驗不合格之肉品實施逆向追蹤,予以查處及輔導改善。

(七)健全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

  動物防疫方面,針對牛、羊、豬、犬、家禽及野鳥等動物進行疫病監測,證明我國目前仍為牛瘟、牛海綿狀腦病、狂犬病及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等重大動物傳染病之清淨地區。

  植物防疫方面,於 11 月 1 日成立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訂定 3種防治紅火蟻之標準作業程序,推動種苗移動管制,輔導臺北縣、桃園縣及嘉義縣組訓防治隊,預定 3 年內將全國紅火蟻族群消滅 90% 以上。另積極推動東方果實蠅及瓜實蠅之共同防治,防治面積 12 萬公頃,果實受害率 4% 以下。此外,推動公共用地及農地野鼠共同防除面積 68 萬公頃,防除率 80%,並積極辦理全國水稻、外銷結球萵苣、苗栗地區草莓之病蟲害及福壽螺等之防治,防治面積 46 萬餘公頃。

  動植物檢疫方面,於 12 月 1 日正式實施輸入木材檢疫,並辦理輸入檢疫 85,520 批、輸出檢疫 65,635 批,新增業者網路申報案件 15,291 件,完成風險評估 27 案,查獲走私動物包括鴿、畫眉鳥、雞、鴨、赤腹鷹、犬、貓等及動物產品計 86,782 公斤,均予銷燬處理。

  此外,積極開發動植物有害生物防疫檢疫診斷鑑定之新技術,完成動植物有害生物診斷鑑定之數位化網路系統架構、臺灣地區植物病毒生物資訊庫網站(https://www.aphia.gov.tw/index.php),制定動植物疫病害蟲標準診斷鑑定流程,並建置完成人畜共通傳染病資料庫等。

(八)規劃建立農產品生產履歷管理資訊系統

  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消費者更為關心飲食安全議題,各國莫不積極建構一套農產品自田間生產管理至消費者餐桌間 (from farm to table) 所有流程之全面紀錄,並提供逆向追蹤系統,以確保消費者安全。

  安全農業是未來臺灣農業得以和其他低農業生產成本國家競爭之利基,安全農業不只能提高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之信賴度,更可提高農產品之附加價值,是兼顧農民收益與消費者食用安全之雙贏做法。本會於 93 年開始推動農產品生產履歷管理資訊系統,優先示範應用於有機稻米及根莖類蔬菜兩類產品。

  本系統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個人數位助理(PDA)及格網(Grid)等資訊與通訊技術,逆向追蹤產品之生產者,並利用田間監測設備精準監控生產環境與管理,同時導入標準化作業流程,以達到讓消費者吃得安心的目標。

  未來本會將持續推廣應用本系統,優先針對外銷日本之鳳梨、山蘇、芒果、結球萵苣、牛番茄、毛豆及洋香瓜等產品,其次為有機農產品如高麗菜、空心菜、胡蘿蔔、玉米、草莓及茶葉等,以及漁產類的臺灣鯛、鰻魚、海鱺與畜產品的肉雞等多項產品,逐年建構臺灣農產品的安全農業資訊網絡(Food Safety Chain),以達到安全農產品的目標,並促成臺灣農業與生態平衡的永續發展。

  • 回上一頁
  • 94-04-04:1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