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果
四、發展休閒農業,提高鄉村生活品質
(一)營造鄉村新風貌
推廣環境綠美化工作,強化農村軟硬體建設,提供農村生活基本設施及休閒遊憩活動空間,改善營農環境,以提高農村生活品質,並結合生產、生活、生態,凸顯農村特色,推動居民由下而上參與整體規劃與建設,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形塑優質健全農村。93 年度辦理 6 區農村細部規劃,80 區農村實質建設,並獎助 27 處農村新生活圈之建設。
配合農村社區當地產業活動、人文景觀特色、民俗傳統節慶等,推動相關產業及人文特色之多元化活動,帶動休閒觀光產業發展。93 年度執行補助 58 場農村多元化活動、25 場觀摩研習活動、5 戶農宅輔建獎勵補助及補助硬體實質建設 27 區 42 件,軟體產業文化活動 14 件。
推動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更新規劃及建設,以提高其土地利用價值,並結合農宅輔建、整建、社區發展、守望相助、防治公害、美化環境等作法,提昇居民精神生活,達到社區更新盡善盡美目標。93 年度計辦理農村社區更新先期規劃 7 區建設 2 區,農村社區土地開發許可 2 區,農村社區更新後續改善 1 處等。
(二)發展休閒農漁業
93 年度修正公布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休閒農場建築物設計規範、休閒農場經營計畫審查作業要點等 8 項休閒農業相關法規,修正重點包括申請面積在 10 公頃以下者授權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核發籌設同意文件、提高休閒農場遊客休憩分區辦理土地變更編定之比率至 10%等,並辦理全臺灣地區 4 梯次休閒農業法規講習及休閒農場主題營造與經營示範講習,累計輔導 184 家休閒農場准予籌設,其中 24 家取得許可登記證。
為發展休閒農業,輔導農漁民轉型經營休閒農場,促進農漁村經濟活絡;93 年度補助全國 14 個縣市共 63 個鄉鎮辦理休閒農漁園區計畫,由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統籌轄下各鄉鎮休閒農漁業資源及產業文化等相關資源,計畫內容包括培育休閒農業基礎人力、研發休閒農業創意產品、舉辦在地休閒產業活動及各項休閒農業公共設施等休閒農業軟硬體建設。
委託辦理休閒農漁園區創意產品大賽、「休閒農業之美」攝影大賽,補助辦理宜蘭縣綠色博覽會,並規劃休閒農業主題館參加臺北國際旅展及其他國際旅展。除此之外,結合大眾傳播媒體優勢宣傳,並透過網路行銷推廣休閒農業(http://ezgo.coa.gov.tw),總和經濟效益估計約吸引 700 萬人次遊客參與農村休閒旅遊,增加專職就業機會約 700 人,創造商機約 45 億元。
(三)拓展森林生態旅遊
完成國家步道系統藍圖規劃,整修步道 165 公里,辦理資源調查、淨山活動並建置導覽網頁(http://trail.forest.gov.tw),全年上線人數逾 10 萬人次,同時結合國家森林遊樂區特色,並配合地方需求,積極推展生態旅遊。
規劃完成 16 條不同強度的生態旅遊遊程,並委由專業團體辦理遊程評鑑,並依據評鑑結果適度修改遊程內容,以滿足不同客層需求。
為擴大宣導生態旅遊,以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主軸,共舉辦 185 場次生態旅遊活動;同時為確保生態旅遊地環境品質,訂定環境監測規範計畫,加強辦理 57 條步道巡視、植群樣區、土壤沖蝕、土壤硬度等調查,並作成紀錄,以供後續環境改善之參據。
為提昇遊樂區內餐宿服務品質,有條件將住宿餐飲等有償性設施提供民間投資經營,已完成阿里山賓館及富源森林遊樂區之促參案件,該二案並獲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三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政府機關團隊獎優等。
為落實生態旅遊達到永續發展之目標,以策略聯盟運作遴選符合生態經營理念之觀光景點、餐飲業者、旅行社等團體,推出生態旅遊套裝行程,93 年度進入森林遊樂區遊客人數共計 260 萬餘人次。並編印 38 種生態旅遊宣導資料,舉辦 76 梯次環境教育訓練,培訓社區解說人力,目前共有 676 名森林志工投入生態旅遊解說服務行列,期望經由解說引導與文宣,讓民眾充份體驗生態之美與森林的奧秘。
(四)輔導地方產業文化
結合地區農業資源及傳承農村優良產業文化,輔導發展地方產業,以知性活動促銷農漁產品,提高農民收入。並鼓勵農民團體利用在地農產品開發地方特產,結合當地休閒旅遊事業,發展旅遊伴手產品,以促進農村經濟活絡。93 年度輔導辦理 99 場次文化活動及 325 班研習班,並辦理參加臺北國際旅展展演活動 1 場。另輔導 41 個單位完成開發具地方特色創意農特產,並參與多次國際水準之美食展,使得地方美食及休閒伴手產品水準大為提昇,讓消費大眾刮目相看,也激發了農民之自信與成就感,並加強產品包裝設計,使得地方美食及休閒伴手產品水準大為提昇。輔導農村婦女開創副業發展及經營班共 91 班,培養經營管理與副業技能之能力,導入健康美食理念,使農村料理提昇水準,突破傳統烹飪作法,創造 450 個就業機會。
(五)建立休閒農漁業電子化運籌體系
近年來在農委會輔導農業轉型政策指導原則下休閒農業急速蓬勃發展,為避免各地區休閒農業因快速發展導致之服務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本會於 93 年度規劃協助地方農業經營者或農民團體,建立自主性的農業服務運籌體系,以整合區域性農業資源,並強化對民眾服務的品質。
休閒農業資源運籌體系是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將資訊的分類服務及加值應用整合在便利性高的服務平台上,協助農業相關經營者利用簡易的資訊服務工具,以期能朝向產業升級的目標。為此,本會於 93 年度試辦臺北縣及宜蘭縣兩地區建立休閒農業資源運籌的示範體系,並於臺北市、礁溪、宜蘭、羅東等 4 處火車站,建立多媒體網路電話公用資訊服務機(農業 e 指通),透過網際網路語音電話(VoIP)及網頁導覽,協助地方進行區域農業資源整合與行銷服務,提供消費者與休閒農業業者進行即時的旅遊行程、住宿、餐飲與租車等服務。
本會建構區域農業資源運籌體系初期以休閒農業資源的整合為優先試辦,未來則持續擴大農業生產、生活與生態的三生資源層面之整合,以有效加速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升級轉型為三級產業,並加強整體的行銷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