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果
五、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一)推廣畜牧場減廢及資源再利用
為解決養豬場污染問題,辦理廢水處理設施定期功能檢查報告 1,168 件、設施故障申報與零件維修 296 件,清除 12 家養豬場污泥,及舉辦宣導教育 8 場,約 400 人參加。另防治養雞場污染部分,邀請專家及學者拜訪農戶,針對其問題予以輔導解決,計 27 戶具有實效。並輔導全臺 48 個示範畜牧場設置噴霧式除臭設施,辦理產業團體意見領袖講習會 1 場及畜牧事業廢棄物網路申報講習會 3 場。
輔導臺灣省農畜發展基金會、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東華大學等機關成立畜牧污染防治技術服務團,配合本會畜產試驗所推廣系統,針對各縣市提報之農戶名冊,適時予以輔導協助,93 年度計辦理 675 戶。
此外,於桃園、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嘉義及臺南等畜牧場分布較密集縣市,輔導 17 個示範養豬場設置廢水循環再利用節水設施,每頭豬每日可減少用水量約 12 至 20 公升。
為妥善處理禽畜排泄物,輔導全臺 45 個禽畜糞堆肥場產製禽畜糞堆肥共約 38 萬公噸,並委託國立中興大學抽檢各堆肥場成品之肥料主成分、有害成分及鎘、鉻、鎳、鉛、砷等重金屬,計抽測 120 場次,同時對檢測結果不佳者進行逆向追蹤,以提升禽畜糞堆肥場之自行品管能力。另辦理禽畜糞堆肥場現場評鑑 45 場次,並推薦評鑑績優之 8 場參加環保署 92 年度事業廢棄物清理及資源減量回收再利用績效優良事業評選,其中 3 場獲特優獎,2 場獲優等獎。
(二)推動合理化施肥
加強合理化施肥及有機質肥料推廣,輔導 51 個農業產銷班,依土壤肥力檢測及作物需肥診斷,推薦施肥量及施肥方法示範推廣 1,154 公頃;推廣豆類、瓜果類作物接種根瘤菌、菌根菌及溶磷菌等生物肥料 8,500 公頃,有效利用生物資源以替代部分化學肥料;在 18 縣市獎勵農民購用以禽畜糞及農業廢棄物發酵製成之有機質肥料,施用長短期作物計 14,145 公頃;另於 9 縣市共 18 鄉鎮(市)辦理重點作物農田地力綜合改善 1,666 公頃,由各區農業改良場辦理土壤肥力檢測,推荐綜合改善地力資材,有效提高農田地力,提升農產品質與產量。
獎勵種植綠肥維護休耕地及冬季休閒地地力,生產優良種子,充分供應國內第一、二期作休耕農田種植綠肥大豆之需要。93 年度計設置綠肥作物原種田 0.35 公頃,原種田 14 公頃,採種田 455 公頃,以供應 94 年度休耕田 27,000 公頃之種植;另獎勵農民利用農田冬季休閒期推廣油菜、苕子、埃及三葉草等綠肥作物 85,771 公頃,以維持地力,節省次期作化學肥料使用量並改良土壤理化性質,維續農業永續經營,兼具綠化美化鄉村景觀、發展地方觀光產業、充裕冬季蜜源及紓減冬季蔬菜生產過盛壓力。
(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及管理
辦理農田水利會轄區灌溉排水系統老舊水路及水利構造物更新改善,維持通水功能,減少旱澇災害及灌溉輸配水損失,93 年度完成渠道更新改善 444 公里及水利構造物改善 1,072 座,並辦理生態工法 25 處,兼顧生態環境維護。辦理農地重劃,重新區劃田區及配置完善農水路,並將產銷及灌溉調蓄所需公共設施用地,配合多樣化種植型態,藉農地重劃落實改善農業生產環境,93 年度辦理雲林縣好收南及西湖等 2 農地重劃區面積共 552 公頃;另辦理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拓寬農路及加舖級配,並改善路側灌排渠道,計完成 35 區面積共 2,779 公頃。
推廣節水灌溉,協助及輔導農民設置噴灌、微灌、滴灌等旱作省水管路灌溉設施,提昇農業經營現代化,並達節省灌溉用水、減少灌溉操作人力及降低生產成本,以增加農民收益,93 年度輔導辦理面積共 1,971 公頃;另補助農田水利會設置雨量、水位、流量自動測報系統 57 處及自動測報中心站 5 處。
加強灌溉水質監測管理,防範灌溉水受污染,確保農產品衛生安全。積極改進灌溉營運管理制度,推動開源節流,乾旱時期支援民生及工業用水之不足,減少民生及國家經濟發展因乾旱缺水造成衝擊。
持續推廣水田生態環境保護,增進水田涵養補注地下水及蓄水調洪功能,發揮水田之三生功能,93 年度辦理水田生態推廣教育、研討會等宣導活動共計 22 場次,參與人數約 4 萬人次。
(四)加強生態造林及森林資源永續經營
臺灣全島森林覆蓋面積約 210 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 58.5%,為厚植森林資源,保持林地的良好被覆,保障集水區中、下游經建成果,凡森林跡地、低蓄積林地、散生林地、草生地、崩塌地及裸露地等,依森林生態永續經營原則,加強劣化地復育工作,以達到厚植森林資源、水源涵養等目標,93 年造林面積合計為 482 公頃。
在森林撫育方面,針對現存人工造林地,規劃實施疏伐等中後期撫育,逐步混合闊葉樹造林,一方面促進留存木成材,提高林分蓄積量,另方面亦增加人工林之生態多樣性,以增進保育水土資源之能力,減低森林遭受大規模病、蟲害及火災危害之風險,促進碳吸存,並使森林成為適合野生動物棲息的環境,達成森林資源永續經營、多目標利用,及降低地球溫室效應氣體之願景,93 年度完成人工林 24,873 公頃。
為確保國土的永續經營,因應加入WTO,積極輔導農民及農企業辦理平地造林,93 年度已完成 1,325 公頃;並針對都市鄉鎮邊緣地、公園、鐵公路兩側、河川堤防高灘地、風景遊憩地區、學校、離島地區水庫集水區及各種公共場所開放空間等,積極植樹綠美化,93 年度完成營造林園綠地 250 公頃、培育綠美化苗木 52 萬株;同時建構全國綠化教育訓練與技術輔導之網路機制,全年執行各類宣導、教育活動 136 場次,並完成綠資源資料庫建置正射影像圖及 NDVI 查核樣區共 3,050 圖幅。
(五)加強山坡地水土保持
辦理集水區治理及治山防災,93 年 7 月至 10 月連續遭遇敏督莉、七二水災、艾莉等颱風豪雨災害,在國內造成土石災害,爰以移緩濟急之原則,調整計畫支應辦理緊急搶修及處理工程計 216 件,經費 7 億 3,100 萬元;年度投入治山防災計畫經費 26 億 3,000 萬元,辦理治山防災工程 1,553 件;並延續辦理 921 震災後重建區復建工程 376 件,經費 12 億 2300 萬元。
落實山坡地保育,辦理農地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 239 公頃、水土保持處理工程 196 件。補助部分計蓄水池 171 座、擋土牆 3,407 平方公尺、灌木及喬木美化 33,885 株,並完成源頭處理水土保持工程 532 件。
加強辦理土石流監測與應變,為加強土石流防災警戒工作推動,本會已訂定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依即時雨量資料進行警戒分析,並整合土石流觀測示範站所回傳之影像資訊,透過網際網路提供一般民眾查詢,本系統(http://fema.swcb.gov.tw)已逾8萬人次使用,深獲各界好評,同時開發行動式觀測車,用先進之通訊技術,使觀測系統具有行動性(mobility),無需事先建置於已選定之土石流潛勢溪流,即可視颱風侵臺路徑,而將觀測車機動的設置於每次颱風最可能發生土石流的危險溪流。
積極辦理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促進土地合理利用,查報與取締違規開發利用案件 1,026 件,歷年來累計罰鍰金額達 10 億 3,956 萬元,移送法辦 1,557 件,有效遏止違規行為。
(六)建置國土資訊系統
本會擔任內政部所推動國土資訊系統下設九大資料庫之「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分組」主辦機關,自 93 年 1 月 30 日起,由本會林務局辦理,推動資料庫整體規劃作業及建立生態資源相關數值資料庫。
93 年度辦理計畫項目包含: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標準制度與資訊系統建置、森林資源碳吸存資料庫建置、臺灣全區航攝資料庫建置及土壤資料庫系統擴展與在國土保安之應用 4 大項,截至 93 年度底已完成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網站資料更新,出版臺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I 生物多樣性書籍 1 冊,編撰生物量調查技術工作手冊,建置森林資源碳吸存資料庫管理系統,完成底片掃描、數化建檔、資料庫建置 100 卷,擴展土壤物理性資料項目 1,000筆,建置比例尺二萬五千分之一土壤圖 20 幅,辦理平地、坡地、森林土壤圖接合,並依據國土資訊系統之土壤資料庫規範建立資料庫,完成土壤圖文查詢網站。
建置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http://econgis.forest.gov.tw)網站,自 92 年起分 5 年推動,將網羅臺灣地區包括農糧、林業、保育、珍貴資源、牧、漁、防疫、作物、果樹…等超過 50 種項目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提供民眾即時查詢各類電子地圖,以及豐富的臺灣自然生態珍貴數位資訊。未來臺灣的各項珍貴天然資源,利用此網路資料庫更能有效率及合理的管理及利用。
(七)維護生物多樣性
行政院有鑑於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世界潮流,93 年 2 月核定修正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執行事項,訂定各部會權責相互協調及落實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達成保育全球生物多樣性及促進人類永續發展之目標。
生物多樣性研究,為國際間主要民生與科技發展議題,93 年度繼續委託大專院校辦理臺灣野生物遺傳多樣性與保育遺傳研究等 7 項生物多樣性統籌研究計畫,並進行國家種原、保育、資源永續利用及外來入侵種等研究項目,並研擬完成 94 年生態工法及生物多樣性領域科技發展方案之中程綱要計畫書。
為建立臺灣地區植群圖,93 年度完成 2 場次調查人員專業訓練,700 幅植群系組圖實質製圖,720 個野外樣區調查,舉辦第 2 屆臺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發表前一年執行成果,並安排日本、美國、德國、捷克、奧地利及荷蘭等國家植群圖學者來臺進行學術及經驗交流。
為促進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資訊及合作交流,派員出席於馬來西亞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7 屆締約方大會。93 年度並辦理行政院部會行政人員生物多樣性研習班及行政院永續會生物多樣性組工作檢討會議各 1 場;大專生生物多樣性研習班 2 場,學術研討會 3 場。
(八)推動動物保護工作
為加強寵物管理及增進寵物福祉,93 年計辦理寵物(犬隻)登記 24,983 隻,登記率 43.59 %。受理民眾申訴案件 2,990 件,地方政府主動稽查案件 6,037 件,並核發寵物業許可證 237 家,全國累計 861 家。民眾申報遺失犬數 1,833 隻,尋獲 646 隻,尋獲率 35.0%。
新建完成桃園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迄今已有 21 個縣市設有縣市級收容所,並整併改善鄉鎮市級簡易收容處所及各收容所設施,提升整體流浪犬貓收容品質。加強犬隻認養及保育,公立收容所辦理犬隻認養 12 ,857 隻,辦理犬隻絕育 9,762 隻,包括公立收容所及民眾飼養犬隻 7,301 隻、私立動物收容所 2,461 隻。同時,並強化動物保護志工之參與。
為落實犬隻人道捕捉,補助地方政府購置犬隻運輸車 11 輛及汰換不良捕犬器材,並辦理人道捕犬訓練 18 場次。另於臺灣大學動物醫院試辦 24 小時診療服務,提升動物就醫福利。
教育宣導方面,辦理充實動物保護網站功能,於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開闢專區,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兒童動物園區新設寵物教育走廊,辦理中小學教師教育訓練及動物保護公共論壇,並編印推廣各類動物保護教材。
為落實實驗動物福祉,辦理科學應用機構實地查核輔導 40 場,辦理專業訓練 2 梯次, 564 人獲結業證書,並編製發行實驗動物人道管理年報及實驗動物技術教育光碟系列一。
為提升經濟動物福祉,改善豬隻拍賣市場繫留及拍賣走道等設備 3 處,並針對全國 24 處肉品市場現場人員辦理在職訓練 6 場,以實施更符合人道之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