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米產銷與經營新思維─優質、安全與高收益

農糧署 蘇宗振

一、前言

  台灣以農立國,稻米更是國內主要的糧食作物,加上稻田生產兼具糧食安全、生態景觀及農村文化等多功能性,使得政府非常重視稻米產業發展。政府自民國74年以來,積極輔導稻米產業轉型,如良質米品種的推薦、推動CAS良質米標章、稻米分級制度及良質米產銷輔導等,都有利於稻米產業轉型。此外,政府亦針對水稻育種、栽培、加工及運銷等稻米產業環節,加速輔導營運主體及提升栽培技術,以促進優質稻米產業之良性發展,並有效增加農民收益、滿足市場消費需求及提高產業效益。本文將簡述現階段台灣米產銷所遭遇問題,並提供本署舉辦研討會所得之稻米產業新思維,供產官學研各界參考。

二、稻米產業發展歷程及目前遭遇問題

  台灣在光復初期為確保軍糈民糧之需求及以出口稻米爭取外匯,提高稻米產量是農業施政的主要目標。自民國42年起,鼓勵稻米增產,並推動農業機械化以降低生產成本。但隨著國人所得提高及消費習性的改變,使得白米消費量逐年下降。政府為因應消費市場的變化,乃於民國73年提出「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鼓勵農民辦理休耕或轉作種植具地區性特產之作物,推廣策略亦由「重量」改為「重質」,並陸續推薦良質米品種給農民種植,藉以提升國產稻米品質。民國86年政府接續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稻米產業政策改以「供需平衡」為目標,詳細規劃國內稻米生產,並持續輔導休耕及轉作其他特用作物。民國90年起推動產業策略聯盟,整合優質稻米在產製儲銷的垂直及水平分工,以達到降低產銷成本及提升稻米品質的目的,進而拓展國內外市場。國內稻米產業在經過一連串適期調整後,至民國93年國內稻作收穫面積為237,351公頃,較前一年減少34,777公頃;糙米產量1,164,580公噸,較前一年減少173,707公噸。

  民國9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後,依據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之諮商結果,稻米採限量進口,進口數量為144,720公噸之糙米。民國92年台灣稻米進口方式由限量進口改採關稅配額制(TRQ),每年仍維持144,720公噸的進口量,其中65%由政府進口,納入公糧系統管理,而民間進口米配額占總配額的35%,超出配額外之進口量則課徵每公斤45~49元之關稅。因近年國內稻米產業產銷調適得宜,開放稻米進口以來,對國內市場尚不致於造成太大的直接衝擊,相對的取得國產稻米生存與發展流通的空間。然而在杜哈新回合談判中,進口量的增加及關稅稅率的調降為未來貿易趨勢,國內稻米產業必須要有一套新的執行方案以為因應。

  回顧以往,政府盱衡國內外稻米產業發展及市場趨勢,已建立一套良好的產銷經營輔導模式。惟在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之快速變遷及激烈競爭現況下,衍生出許多稻米產銷問題仍待妥予調適,其中包括如何加速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改善農村勞力結構、化解進口米之競爭壓力、維護良好稻作生產環境等;另國內外消費市場的特性,如家庭人口數少、教育程度高、食品消費多樣化、對食米的品質及安全性要求高等市場性因素,對稻米產業供應鏈產生之影響,亦須政府在產銷輔導措施上予以重視。

三、凝聚台灣稻米產業共識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針對現階段稻米生產所面臨的問題,於本(94)年4月13日首次籌辦「台灣米產銷及經營技術研討會─安全、優質、高收益」,研討內容包括國內外稻米產銷趨勢、育種、品質檢驗及行銷策略等,並展示國內育種、栽培技術、農業資材業(如農機、肥料、材料、檢驗儀器等)、工業化米加工製品及米食多樣化等新科技、新資訊及新品牌產品,以展現研發成果及擴大資訊交流。研討會中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李副主任委員健全致詞,並提出了「分眾消費」及「分段加值」的產業發展新概念與大家分享。本次研討會邀集稻米產業相關團體與會,計有500餘人踴躍出席,有效達到建構國內稻米生產與行銷資訊交流平台,提供產業界瞭解國內外產製儲銷等最新資訊,會中並凝聚產業共識及勾勒未來稻米產業發展願景,以激勵國內稻米產業更加穩健發展的目標。

四、稻米產銷經營新思維

  未來如何因應國內外稻米產業改變的新形勢及整合「台灣米產銷及經營技術研討會」之結論,針對目標市場提出新穎的經營思維如下,提供參考:

思維1【稻米產業優質化】:積極利用傳統或現代生物技術開發食米品質佳及抗(耐)病蟲害的優質米品種,及建立優質水稻生育過程的栽培管理技術,並透過水稻良種繁殖三級制度,加速淘汰產量高但米質差且無市場性的品種。此外,消費者對食米安全的日益重視,而食米品質的優良不僅侷限在品種階段,尚包括收穫後的乾燥、儲存及碾米加工等過程。故台灣米必須充分發揮現階段已具有的科技實力和市場行銷通路的優勢,加速開發稻米產業優質化,使得台灣米能在國際稻米市場中屹立不搖。

思維2【稻米產業安全化】:我國水稻生產栽培技術推廣的栽培技術主要以高產穩產為主,近年來雖然針對品種推廣適宜的播種期、氮肥施用、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的試驗研究,但地域性的安全優質栽培技術體系仍未形成且未建立標準化流程(SOP)。水稻生長過程中土壤重金屬污染、灌溉水的污染及農藥的施用、收穫後倉儲及運輸的防蟲藥劑等,皆是造成稻米衛生安全品質的危害點。故加強優質安全稻作栽培體系的研究及推廣,做到適地、適肥、適種(品種)整體作法,以確保優質品種能夠生產出優質安全的產品。因此,民國93年政府推動「建立稻米生產安全管理體系計畫」,積極宣導農民正確合理施肥及安全用藥之觀念。尤其在民國94年將在稻米產銷專業區中嘗試導入生產履歷制度,以負責任的紀錄及配合安全標示制度,建立起消費者對國產米之信心與認同感。

思維3【分眾消費及分段加值】:分眾消費的理念即是在全球化及資訊化的「後現代」社會中,由以往的大眾消費型態轉變為個性化的消費型態(分眾消費)。故如何以吃飯來表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如:稻米禮盒、個性化飯糰或餐盒等),藉由消費此類產品以突顯出自我價值,將會是未來消費的特徵,亦是台灣米未來商機所在。台灣稻米產業所具備的「小而美、小而精」的生產方式,應嘗試在「分眾消費」上,提供具「個人化的感性」產品,使得購買者得以代表與眾不同的價值。此外,建構並提高稻米產業供應鏈各環節的服務水準,落實「分段加值與服務」方式,將可提昇稻米產業的附加價值並帶動整體稻米產業的優勢發展。

思維4【稻米產業高收益】:目前困擾優質稻米發展的難題之一是產銷聯結問題,導致農民及糧商對發展優質稻的前景有所疑慮,因此,如何針對優質稻米市場,制定一套完整的產銷秩序,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稻,而不以生產產量高品質差的稻穀來繳交公糧,將是政府輔導稻米產業走向優質稻米的重要政策。而如何使優質稻米在整體運銷通路的環節中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將是優化糧食生產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現階段已針對良質米品種透過經營主體實行分級收購、分級儲存和分級銷售,只有這樣才能增加稻農的實際收入,農民才會有種植優質水稻的積極性。目前農政單位業已按產業化經營模式,輔導具市場開拓能力的企業經營主體,實行從品種、栽培、收購及行銷一元化的作業,增強品牌意識,建立優質米品牌及加強廣告策劃等,期能創建具有強勢競爭力的台灣米精品名牌,以經營國內外優質稻米的市場。

思維5【稻米產業生態化】:稻米產業之發展除朝向優質、安全及高收益等思維外,導入生態理念亦是一種另類的想法,例如:利用不同葉色的水稻彩繪稻田、配合稻田耕作制度調整,將稻田選擇一期作辦理輪作休耕,並鼓勵種植綠肥、涵養水源或景觀作物,以強化生態及生活等機能,除可有效調節稻米產量外,亦真正形成三生功能。在執行面上可配合各縣市政府推動農村產業文化活動及休閒農業,將稻田、稻米生產與否等,列為重要的休閒產業行銷要素,以達確保基本糧食與維持生態環境安全的共同目標。

五、結語

  本(94)年度舉辦之台灣米產銷及經營技術研討會中,揭櫫了台灣稻米產業發展之新思維及共識,即是消費者是市場動向的決定者,而發展受消費市場歡迎的安全及優質的稻米,方能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及擴大稻米消費量,並使得農民及糧商業者都能獲得合理收益,讓消費者能享受到安全高品質產品,締造農民、消費者及業者三贏的局面,以達到政府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及輔導稻米產業永續發展的施政目標。

李副主任委員蒞臨研討會致詞(蘇宗振提供)

李副主任委員致詞提「分眾消費」及「分段加值」的產業新觀念(蘇宗振提供)

研討會會場一隅(蘇宗振提供)

研討會針對目 標市場提出新的經營思維(蘇宗振提供)

展示交流區一隅(蘇宗振提供)

展示交流區一隅(蘇宗振提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5-25: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