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6月(第156期)
草苺高架床育苖新技術
一、前言
草莓苗培育,不像其他作物可到種子店購買種子播種繁殖,而是需培育「親株」使其長出走蔓,再由走蔓培育成獨立成株,整個時程約需6個月。在台灣,早期育苗方法為生產期結束後,自栽培田選取若干行,經摘除老葉、果梗等整理植株後,照顧其長出走蔓,再培育出新株,此法稱之為「老株育苗」。80年代,台灣草莓生產由於青枯病猖獗,整行親株常在育苗期受感染而全數死亡,造成苗株嚴重不足,甚至所育苗株定植本田後仍大量死亡,農民因而紛紛另覓新苗圃,另外培養親株繁殖幼苗,而形成所謂「新株育苗」法。此法是利用當季草莓長出走蔓,於塑膠軟缽中培育,至3月初始定植苗床育出新苗,目前農民仍多使用。近年來大湖地區草莓栽培面積擴大,栽培地一地難求,苗圃地更不易取得,許多農民紛紛轉向鄰近鄉鎮租地育苗,增加許多管理上的成本,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有鑑於此,經數年研究,開發高架育苗新法,提供農民參考使用。
二、實施方法
高架床育苗,係架設一離地150公分之栽培床,將親株苗以密植方式定植於栽培床,或利用高架床栽培草莓,於產果期結束後,淘汰不適之植株,將老葉、果梗清除,整理植床,使長出走蔓。然後將懸掛之走蔓假植於育苗缽或穴植管等,待根系長成後移植置於假植床中。此期間僅需將親株之老葉清除即可。需要之土地面積少,在工寮旁、畸零地、住家禾埕、後院均可,只要灌溉水方便即可。在現今育苗圃不易取得之背景下,此法尤值得農民參考。
(一)苗床結構:栽培床以1/2吋之鍍鋅錏管為骨架,床寬30公分,高15公分,床底鋪雜草抑制蓆,上舖介質,以1吋三孔噴水帶噴灌。
(二)介質:可選用商用介質或本土香菇廢棄土腐熟後使用。
(三)株距:棌密植方式定植,株距23cm。
(四)親株床管理:每月進行老葉、花、果摘除,依序整理長出之走蔓置於床架兩側。
(五)走蔓盛接:於6月底、7月初將新生走蔓盛接於軟缽、穴植管、穴盤或直接扦插於苗床上。經10~15天剪斷置於苗床架上。
(六)養分管理:親株定植後,於株間施用裹覆型緩效性肥料,若不足時可以葉面施肥補充,切不可施速效性化學肥料。
(七)水分管理:每日早晚澆水一次,澆水量以水滴下苗床即可。尤其缽苗、穴管苗、穴盤苗,更需注意水分管理。
(八)病蟲害防治:定期預防白粉病、炭疽病、葉芽線蟲、斜紋夜盜,葉蟎等病蟲害。
三、實施成果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自89年起進行草莓高架栽培技術開發,並於90年利用高架床進行育苗技術研究,經過5年研發,於93年8月5日於天敵繁殖分場舉辦示範觀摩會,正式將此技術推廣農民使用(圖1)。此技術與傳統育苗技術在工作天數上比較如表1pdf DOCX。3月份為親株定植期,生產10,000株草莓苗約需300株親株,定植需0.5個工作天。4月份部份走蔓長出,傳統育苗約需4天從事老葉、花、雜草清除及走蔓固定等工作,高架床僅需0.5天即可完成老葉及花之摘除。5月及6月走蔓大量長出,傳統育苗則每天需進行老葉、花、雜草清除及走蔓固定等工作,高架床育苗則僅需0.5天即可完成老葉及花之摘除。由此可見在育苗期利用高架床育苗法可節省大量勞力。此技術與傳統育苗在走蔓數與子苗數之比較如表2pdf DOCX,目前每親株可產子株30~40株,與傳統苗圃育苗相同。所需成本如表3pdf DOCX。以生產10,000株草莓穴植管苗為例,所需經費約需38,000元,除每年需11,000元之泥炭土外,其他固定設備約需投資27,000元,若以折舊10年計算,每年僅需2,700元。以目前草莓苗每株3~5元價格而言,所增加成本很少,既可減輕大量勞力,又可培育健康苗,確是可推廣之一項新技術。
四、結語
過去草莓苗之培育,皆由莓農各自培養,而大多數農民在草莓栽培結束後,均繼續從事夏季蔬果生產,無法專心草莓苗培育工作,以致所育之草莓苗只重視數量而忽略品質,均比標準苗小,如果比標準苗小,則花數少,有時會發生第2、3果房著生延遲或根本不分化情形,因此產量受到很大影響。又傳統草莓育苗以苗床育苗為主,易受土傳病原菌危害,造成幼苗品質不良。若遇豪大雨,苗床經雨水浸泡,更易造成子株死亡,或集體感病。以93年為例,大湖地區歷經2次水災侵襲,草莓苗床即受嚴重傷害(圖2)。以高架床栽培草莓育苗,於採果後可將植株略為整理,即成苗床,在假植期將子苗懸空盛接於塑膠軟缽或穴植管上,因為離地培養,不受土傳病原菌危害,又不怕豪大雨浸泡,故可培育健康強壯苗株,對育苗工作,助益匪淺。經多年試驗觀察後,發現以高架床育苗技術為基礎,推動成立專業育苗場,培育健康成熟苗,透過種苗病毒及病原菌篩檢,以組織培養育成健康親株,再以此繁殖健康成熟苗供農民種植,農民不僅可增加收益,且可在長期採果後得以充分休息,不需為繁殖下期種植之草莓苗憂心,確值得向農民朋友推介。
圖1 以穴植管盛接走蔓
圖2 豪雨後淤泥淹沒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