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參、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構區域糧食安全防護網

  鑑於近來貿易高度自由化及氣候變遷常態化對農業之衝擊加劇,本會歷經半年籌劃,於 100 年 1 月 12 日召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匯聚共識與改革動力,並據以研擬完成具政策綱領性質之農業基本法草案,以發揮農業多元功能、打造高度競爭力之優質農業,增進農民福祉,確保農業永續發展,並作為中長期農業施政與制度建構之重要依據。草案經 6 月 2 日 行政院第 3249 次院會討論通過,同月 7 日送請大院審議。

  為因應近期國際糧價高漲及全球面臨的糧食危機,行政院 特別指示本會成立跨部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以博諮群議,匯集良策,確保我國糧食供需穩定。以下謹就全國糧食安全會議結論、推動消費國產農產品及區域糧食安全簡要說明:

一、全國糧食安全會議結論與推動重點

  為穩定我國糧食供應及價格,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本會於 100 年 5 月 10 日、 11 日邀集產官學研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並獲致關鍵策略 14 項及擬採行措施 55 項,重點如下:

( 一 ) 提高糧食自給率,增加國產糧食生產及消費,並設定 2020 年達 40% 之目標

  1. 優先鼓勵特定農業區等優良休耕農地,種植穀類如飼料玉米等糧食作物,並研議將休耕農地委託農民團體大規模經營。 
  2. 調整輪作獎勵措施,放寬輪作作物種類,引導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提高種植誘因。 
  3. 創造國產農產品新興利用方式,替代進口穀物消費;強化消費者教育與互動,共同分擔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之風險與成本;建立產地標章,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改善國人膳食結構,朝向均衡健康飲食。

( 二 ) 掌握糧食進口來源,加強國際農業投資與合作,打造無國界之糧食安全防護網

  1. 保障與分散糧食進口來源,尋找替代產品與其進口來源。
  2. 考慮結合政府國外開發援助計畫等方式,協助業者進行海外農業投資;另協助企業取得資金、提供低利貸款、糧食運回之租稅優惠措施。 
  3. 推動建立國際區域糧食安全儲備機制。

( 三 ) 建構糧食安全分級管理體系,掌握糧食安全存量,建立儲備機制

  1. 訂定能及時反應國內糧食安全風險指標,建立糧食安全分級制度;釐定各種情況之國內生產及供應措施,以降低糧食安全風險。
  2. 維持較高水準政府稻米庫存量,掌握大宗物資產銷安全庫存動態,規劃藏糧於民之儲備管理機制。 
  3. 推動實 ( 食 ) 物銀行,完善弱勢族群主動救助機制。

( 四 ) 提升農業用水及農地之利用效率,維護優質糧食生產所需之水土資源,確保糧食安全

  1. 確保優質農地總量,納入國土規劃;並根據農地分級原則,劃設優良農地。
  2. 從嚴審認農地變更使用,檢討農地違規稽查執行機制及裁罰強度。 
  3. 施政資源優先投入大面積且資源品質良好之農業生產區域,建立核心產業安全生產模式,結合產業輔導與農村再生計畫,營造優質營農與生活環境。
  4. 維護合理農業灌溉水量,增加農業用水的調蓄設施,建構適地、省水、節能之現代化農業用水管理系統,提升農業用水利用效率。 
  5. 維護灌溉用水品質,推動灌排分離政策,建立灌溉水質安全監測及預警機制,加強水污染源管制及輔導措施,降低水土污染風險。

二、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為確保糧食安全,積極推廣在地消費觀念,增加國人對國產農產品之消費,避免過度依賴長途運輸的進口食品,並符合節能減碳環保概念,兼具活絡農村經濟與維持生態平衡功能。將國產農產品具新鮮時令之優勢及節能減碳觀念,導入國人膳食習慣,以「鮮享在地」與「寶島好食材,安心擱實在」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加強飲食教育,推廣利用在地食材,開發多元、創新及便利之新型態農產品,促進國產糧食消費。

  輔導成立農夫市集,供應「新觧、安全、優質」的當地食材為核心優勢,已輔導於全國各地成立有機等農夫市集,成為新興農產品銷售模式,推動地產地消,縮短農產品運銷流程,亦讓農民獲得較高的利潤。

  考量米食消費為糧食安全最重要之一環,將執行「提振國產米食」相關策略,並辦理產品消費分析調查、建立新興通路與加強媒體行銷宣導等工作,有效改善糧食消費結構,提升國產農產品消費。 100 年辦理米穀粉運用推廣研習,至 8 月底已辦理農會家政督導員推廣種子訓練班,計 35 人參訓,預計 9 至 11 月開辦國產米穀粉加工推廣研習班 155 班、參加人數 4,500 人;辦理全國田媽媽創意米食料理競賽,將於 10 月舉行總決賽及頒獎典禮,讓米食文化更融入日常生活,鼓勵國人多吃國產米食;並規劃於 11 月辦理第一屆全國性「百大米餐廳」大賽,讓「呷飯」成為全民運動。

  為減少對進口小麥之依賴及提升國產稻米之應用, 100 年辦理米榖粉推廣,至 8 月底已開發米榖粉製烘焙製品 30 項以上,並輔導 10 家廠商推出含米或米榖粉製成之月餅及伴手禮商品 20 項上市。另積極與國內主要麵粉廠及麵粉公會溝通,規劃米榖粉調製專用粉相關措施,若能以 20% 米榖粉取代用於麵條與烘焙業之麵粉,每年約可增加 10.5 萬公噸米榖粉使用,換算稻榖約為 17.5 萬公噸,約可活化 3 萬公頃 休耕地。

  鼓勵國人多消費國產白米,平均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估計每年可增加 5,600 公頃 稻作面積,提高糧食自給率 0.24% ,增加稻米產值 6.7 億元,周邊產業 3.6 億元,亦可達到節能減碳之效果。預估至 103 年,稻米人均消費量可由 48 公斤 提升為 51 公斤 。

三、建立 APEC 緊急糧食儲備機制,建構區域糧食安全

  近年來因全球氣候變遷,天災發生頻率及影響程度日益加劇,嚴重威脅亞太區域農業生產及糧食供給之穩定。我國於去年 APEC 場域倡議建置「 APEC 緊急糧食儲備機制」,並獲列入去年 10 月於日本召開之 APEC 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宣言。我國爰於 100 年 8 月在臺北召開「 2011A PEC 糧食安全論壇」,邀集各經濟體就「 APEC 緊急糧食儲備機制」之建置進一步討論,凝聚共識,以「緊急人道援助」為宗旨,以災後救急為目標,兼具共同合作、風險分擔、自我管理及成本效益等特性,有助於區域糧食安全之穩定。

  本次論壇計有 17 個經濟體,約 65 位代表出席。各與會經濟體贊同我國「 APEC 緊急糧食儲備機制」整體規劃方向,並認同該機制之建置對區域緊急糧食安全之維護有其重要性及功能性,並希望我國針對該機制之運作與管理方式進一步研究規劃細節,評估其社會經濟影響及成本效益,俾利未來逐步推動落實。藉由舉辦本次 APEC 糧食安全論壇,不僅提升我國國際能見度,對我國及區域糧食安全之維護亦有具體貢獻。

  • 回上一頁
  • 100-09-28: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