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部114年度施政計畫(草案)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具維繫糧食安全供給、穩定農村經濟及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責及多功能價值。
  本部主管全國農、林、漁、牧等行政事務,以「讓臺灣農業成為永續韌性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高專業的職業」為施政願景目標,透過「智慧、韌性、永續、安心」四大主軸之農業政策行動策略,加速智慧科技擴散帶動農業發展,推動跨域科技整合,落實產銷資訊數位化及透明化;建構韌性農業,加速建立具耐候性與維護糧食安全之基礎環境網絡,推動氣候變遷調適作為與適栽區調整,確保糧食安全自主;打造跨域合作的農產業生態鏈,並重視農業生產與生態資源之維護及循環利用,引領臺灣農業邁向資源、產業、低碳淨零的永續。同時,透過完善農民福利體系及強化農業金融韌性,鼓勵團隊式農業生產及經營人才培育,建構農事服務支援網絡;全面促進農村再生,推動農村空間規劃,加強產業活化,強化農村長者綠色照顧服務,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新農村;持續提升國產農產品市場區隔,強化農場到餐桌之農產品安全供應鏈,加強溯源管理與檢測,擴大推動有機友善及產銷履歷制度,並普及食農教育;擴大生產與通路之多元鏈結,開創全國農產物流新模式,打造攻守兼備的農產外銷供應鏈體系,強化國外市場通路的鏈結,拓展高消費外銷市場;推動農業轉型與升級,提高農民所得,讓農業成為高度競爭力的產業,亦是國人信賴與支持的全民農業。

  本部依據行政院114年度施政方針,配合核定預算額度,並針對經社情勢變化及本部未來發展需要,編定114年度施政計畫。

壹、年度施政目標及策略

一、「智慧」:加速智慧科技擴散帶動產業發展,建構精準、效率、低經營風險的農業

(一)加速推動智慧農業與數位轉型普及化應用,研發自動化及智能化之精準生產技術,規劃導入農業數位應用套組,強化農產業供應鏈之數位串接,協助農業產銷決策,提升管理效率。強化跨域技術整合應用,對接產業能量以公私協力建構產業生態系,同時引導資源投入,解決產業問題,加速技術升級與產業創新。
(二)建構農民數位創新服務體系,運用農民關聯資料庫及全國農地動態資料庫,整合本部各系統人地物數位資源,建立大數據資料庫,掌握農業基礎資料,並應用於生產計畫推動,發展農民服務數位管理,達成精準式智能服務,提升跨域應用效率。
(三)運用數位科技完善農業產業鏈,提升企業化管理能力;建立並落實產銷供應鏈風險管理制度,推動產業自生產端至市場端溯源管理數位化;導入新式密閉智慧環控畜禽舍、自動化設施(備)與物聯網系統,帶動產業升級轉型;推動養殖漁業自動監控生產,強化人工智慧(AI)輔助系統開發;推動漁船管理及預警系統,結合漁業資訊整合系統及漁船監控系統,降低遠洋漁船經營風險。
(四)確保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品質管理,結合大數據與AI系統,精進倉儲管理、運輸配送等關鍵流程之調度效能與分工,整合冷鏈物流一條龍服務模式,減少損耗並穩定農產品品質,提升農產業價值。

二、「韌性」:加速基礎環境網絡佈建,推動氣候變遷調適作為,強化農業韌性,確保糧食安全

(一)推動農業全方位氣候調適作為與適栽區調整,建立應變氣候變遷之高溫逆境、極端氣候相關調適技術,投入研發抗逆境的作物品種、種苗及生物科技,推動作物產期調節、興建結構加強型溫網室、導入智能防災設施型耕種模式,提升農業防災與調適能力。
(二)推動兼顧糧食安全與農民收益的糧食政策,確保糧食安全自主;建構糧食盤點及安全儲備機制,確保國內糧食穩定供應;持續推動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維持稻作供需平衡;推動大糧倉計畫,辦理優質品種契作獎勵,提高集團獎勵,加強推動旱作雜糧;夏季汛期辦理冷藏蔬菜滾動式倉貯暨契約供應計畫,充裕市場貨源平穩價量。
(三)強化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治,穩健推動清除豬瘟(CSF),持續防堵非洲豬瘟於境外,維持口蹄疫非疫區,強化動物防疫檢疫與檢驗效能,落實疫情預警機制;完善植物醫師制度,提供作物健康診療服務,推廣有害生物整合管理,強化植物疫災防控量能;落實農產品源頭管理,加強用藥監測及農藥流向管制;透過推動購買肥料實名制,建構合理化施肥基礎數據。
(四)完善智慧防災體系,導入創新AI技術,輔助強化減災作為與災後復原;推展農產業天然災害勘災APP,開發指數型天災認定標準,符合氣象參數之災害與品項,免勘查即啟動救助,並持續滾動檢討氣象參數救助適用範圍,加速復耕復建。精進坡地災害防災觀測技術,充實複合型災害防災資料庫,並協助地方政府辦理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疏散避難訓練,提升全民自主防災能力。強化森林火災災害風險評估機制,降低氣候變遷所致災害風險。
(五)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善用軟硬體雙防線措施,確保聚落安全。落實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建立並推動工程生態保育機制,強化韌性調適。維護重劃區外農路,並加強改善具防災功能之農路、水土保持設施,提升農業水土資源韌性。
(六)加速具耐候性與維護糧食安全之農業基礎建設,適作農地興設公共之取(汲)水、蓄水、輸水等灌溉設施,並改善農業用水調蓄功能,設置調蓄設施,強化因應氣候變遷調適韌性;加速灌排渠道、埤塘、農水路等更新改善,維護合理農業灌溉用水,提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農田水利設施更新,設置小水力發電綠能設施,兼顧灌溉及發電功能。
(七)完善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網,打造我國農業產品拓銷戰略平臺,提升到貨品質,發揮調節供貨功能;辦理毛豬屠宰冷鏈升級;持續強化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升級冷鏈儲運設施投入,提升冷凍、製冰效率及運銷能力。

三、「永續」:重視農業生產與生態資源的品質維護與循環利用,邁向資源、產業、低碳淨零的永續農業

(一)守護優良農地種好糧,推動綠色環境給付及生態服務給付,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多功能價值;完善農地管理,配合國土計畫農業發展地區劃設結果,依據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引導農產業發展,優先配置施政資源投入農業發展地區,確保農地資源與品質。推動農業發展地區之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作業,強化輔助農地規劃與管理之決策;穩健推動農業與綠能設施結合利用,建立查核機制,落實農業為本、綠能加值目標。
(二)精進國際漁業合作及人權,加強漁業勞動環境、產業及保育等輔導機制,提升國際形象;強化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清除人工魚礁區廢棄漁具,增裕沿近海高經濟物種;推動養殖漁業生產區海水供水設施、公用排水路、道路整建及海上養殖區道路及設施,改善養殖生產環境。建構安全永續漁港,持續更新漁港碼頭,完善漁業基地,共創永續漁業發展。
(三)落實林地分區經營管理,維護森林多元功能及生態效益。建置國土空間保育策略及資訊共享,強化區域生態與生產功能的空間治理策略;推動有效保育(OECMs)認證,擴大受保護範圍,建構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阻絕外來種入侵,降低本土生態威脅;建置野生動物資源永續利用及管理機制,保護瀕危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四)建構動物保護法執法人員系統化訓練,協助地方政府建置穩定且專業之動物保護人力;推動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減少人犬衝突;推動1959動物保護專線,提供動物保護業務諮詢,發展具專業之動物保護行政體系。
(五)落實寵物全面照護與管理,強化多元物種管理體系,包括產業調查、分類評估、動物福利指標及寵物戶口制度建置;推動寵物業分級管理,完善寵物食品用品安全,輔導產業升級轉型及從業人員專業培訓;強化寵物行政管理量能,建置智慧化寵物產業管理系統。推動畜牧友善生產,優化實驗動物替代、減量及精緻化3R策略,完善動物展演管理,健全寵物醫療保險基礎環境,邁向動物友善社會。
(六)打造上下游跨域合作的農產業生態鏈,擴大產銷契作集團產區,導入優良品種與栽培管理技術、農企業經營與行銷模式,穩定生產供應,以利於品牌化策略行銷國內外消費市場;優化農產品初級加工,結合產官學研量能,導向深度加工發展,並拓展行銷通路,建構高值化農產加工產業鏈;透過農業策略聯盟,發揮產銷調節功能,促進產業永續發展。
(七)擴大生產與通路的多元鏈結,開創全國農產物流新模式,以農漁會結合超商物流系統,快速運送農漁會優質農產品;推動電商平臺銷售模式,增加農漁會優質農漁產品曝光度。輔導建置農良直賣所、農民直銷站、農民市集與行動直銷站及農村社區銷售據點,促進地產地消,活絡經濟發展。
(八)打造攻守兼備的外銷供應鏈體系,透過檢疫諮商爭取新興市場准入,並與海外大型通路商社合作,強化國外市場通路的鏈結,持續開拓高消費外銷市場,擴大出口規模。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談判,加強多邊及雙邊農業諮商,突破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強化國際市場競爭力。擴大我國與各國經貿及投資,引導產業全球布局,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九)強化畜禽產業現代化管理,穩定產銷秩序;推動養牛產業全面升級轉型,優化牧場生產結構,擴大乳牛保險覆蓋率,設置乳牛場資源化再利用設施,健全酪農生產環境;整合豬隻育種,優化種原供應,導入自動智能省工設施及強化生物安全;持續輔導禽舍改建升級為非開放式或密閉水簾禽舍、導入自動化設備;屠宰場肉品衛生安全管制系統(HACCP)驗證,完善畜禽屠宰衛生檢查制度。
(十)持續輔導私有林多元永續經營,推動國產材生產與利用,精進臺灣林產品生產追溯機制及驗證制度;適度發展林下經濟,並陸續試驗評估具經濟價值之品項,透過生產區規劃、法規鬆綁、友善環境措施,以及公私協力、跨域合作,提升國產木竹材自給率。透過優化山林遊憩體驗,妥善保存林業文化資源,分享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
(十一)持續推動農業部門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四大主軸淨零排放措施,鏈結政策資源,引導產業朝淨零永續發展;推動技術研發導入循環場域,串聯產業上下游,輔導業者導入可運作之商業模式,建構農業淨零循環示範場域;結合國內碳抵換機制與農業永續ESG,公私協力推動農業碳效益價值化策略,引入企業資源投注國內自然碳匯發展,共創雙贏。
(十二)推動農業基本法,擘劃臺灣農業發展方針,為指導農業穩定發展形成共通性規範及長遠政策方向,引導後續相關農業及農村發展。

四、「安心」:更加完善農民福利體系,復育幸福農村;提高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的信賴

(一)完善農民福利措施「三保一金」,精進農民健康保險,持續落實人地脫鉤,保障實際耕作者參加農保權益;精進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健全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之職業安全及經濟補償制度;推動農業保險制度,精進保單內容,擴大保障涵蓋範圍,穩定營農收入;推動農民退休儲金,建構雙層式老年農民經濟安全保障制度,提升農民退休生活保障水準。
(二)擴大金融支援系統,扣合農業政策及產業需求,提供低利專案農貸充分支應營農資金及精進青壯農融資服務。透過農地媒合、資金、教育訓練、產銷等全方面支持青壯年從農,並推動「三年營農準備金」制度,以群聚合作為申請條件,協助安心從農。健全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強化監控功能。強化天然災害救助體系,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三)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獎勵農漁民子女就學金;鼓勵未滿100噸之動力漁船(筏)所有人投保漁船保險;精進海洋漁業急難救助,照顧農漁民生活。
(四)建構農事服務支援網絡,精進農業人力團運作機制,多元運用外國人力資源,補充農業基礎人力;促進農業機械省工現代化,輔導農民採電動化農機、碳匯農機及粗糠爐等,減少碳排,增進土壤碳匯,及建置農耕作業至採後處理機械一貫化專業場域;擴大輔導青農機械耕作團成立,導入機械化、自動化農機設備;串接農事服務網絡,推動一鄉鎮一農事服務,提高農機資源效率,滿足農業勞動需求。
(五)強化農民輔導資源,培育青年投入農業,遴選百大青農、整合在地青農交流及服務平臺,輔導青農組織及創新加值經營機制,擴大團隊經營與合作;設置農民學院提供系統化專業技術輔導;推動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與大學農業公費生措施,透過學校端培育人才,建構學用合一。
(六)提升國產農產品市場區隔,加強溯源管理與檢測,建立產地鑑別技術,維護消費者與農民權益;持續推動有機友善、產銷履歷制度,提升農產品品質及安全,強化農場到餐桌之農產品安全供應鏈;於農民端擴大導入質譜快檢技術設備,提升自主把關意識及能力。 
(七)推動食農教育,加強推動學校午餐使用有機及產銷履歷農產品,溯源食材再升級;盤點推動食農教育之需求,持續進行部會合作及跨域整合,搭配政策計畫及資源開創多元管道,以及輔導地方政府推動食農教育工作與培訓,並輔導民間團體串連在地網絡、發展具地方特色的食農教材、體驗活動及場域,增進飲食、環境與農業連結,提升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之信賴與支持。
(八)強化綠色照顧服務與零飢餓政策,擴展全國各地農漁會及農村社區推動綠色照顧,以綠場域、綠飲食、綠療育及綠陪伴為主軸,辦理多元學習課程、健康供餐、關懷服務、改善綠照場域等,運用在地人力資源,協助高齡者在地健康老化,復育世代共好幸福農村。
(九)復育幸福農村,推動農村空間規劃機制,實現農村成為自然和諧之社會發展生活空間;以農村社區為發展主軸,結合適地農業發展,規劃整體發展方向,提出農村發展願景藍圖、整體空間發展策略及公共建設需求,整合農村建設及輔導資源,形塑永續韌性農村,並創新優化產業發展及經營,打造共榮生活環境。
(十)完善農村人力培訓機制銜接輔導,建構全齡多元農村培訓系統及農村人才學習地圖,推動青年回鄉支持系統及共學共好輔導機制,提供創新營運知能、資訊交流媒合及商業營運模式,促進銀青世代交流傳承。輔導「田媽媽」品牌經營,傳承與發揚農村飲食文化。串聯農村社區、休閒農業場域及農村人文生態景觀等休閒農業旅遊資源,強化區域旅遊整合及農村服務量能,拓展通路及國內外行銷,促進農村旅遊產業化及永續化。 

貳、年度重要計畫 PDF

  • 發布日期:113-09-02
  • 發布單位:農業部(綜合規劃司)
  • 回上一頁
  • 113-09-02:3,244